APP下载

体育资源该如何高效使用

2017-03-02张会涛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竞技改革

张会涛

【摘要】随着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增强,国家的举国竞技体育已经取得了成效,现有积累和储备的体育资源需要进一步合理的调配,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将成为体育改革的主题。本文对前期的各种资源分配做了研究,找到当下存在的问题症结,并提出“管办分离”、“市场调控”等建议。

【关键词】体育资源高效使用

前言

建国六十余年来,我国已经创建、积累和储备了相当可观的体育资源,这是一大笔令世人瞩目的宝贵财富。这笔财富不仅是当前进行体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今后走向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在当前进行的体育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现有的体育资源,使之不致流失,并能够在今后的体育发展中不断扩大增值,可以视为这场改革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关于体育改革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体育改革的初始阶段提出以革命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行動口号,虽然模糊朦胧,但也顺应了当时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也符合文革结束不久的特殊国情。 80年代的年体育经费还不及现在的百分之一,因为体育很穷,穷则思变。

90年代初,体育改革开始上路,1995年将体育改革纳入了《体育法》,用法治的形式将体育改革明确、固定、强化下来。为期十年的这段改革出台了一些有力度的改革举措:“一法三纲”颁布,影响深远,可以载入中国体育历史;体育彩票发行、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建立,今天虽遭停滞,并有“四位一体”之嫌,但当时毕竟是从政府行政管理向社会综合治理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些改革举措都带有思想解放运动的鲜明色彩,也让人看到了这场改革的领导人所起的巨大作用。

而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世界前列,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国奖牌都在前五。我国体育强大发展全世界瞩目。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体育资源不仅在总量上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公共服务需要,而且体育资源的来源单一,缺乏自我造血机制;不仅体育资源配置的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体育资源占有的社会不公平,而且运营效率偏低,实行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高淘汰率、高折旧率的粗放型模式,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二、前人的探索之路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任海等学者着眼于体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并将体育资源问题列为体育改革的重点。因为在取消90年代“体委制”后,“体育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封闭的、自办社会、自我循环的体系。而在实行“管办分离”后,必定要将大部分“办”的功能交还给社会,比如运动员的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要交给教育部门,运动员的运动创伤要交给卫生部门和保险机构,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升学要交给人事、劳动部门和高等学校,然而这些被托交的单位大多有较高的门槛,给体育部门形成很多限制和尴尬,这也使今后的体育改革难度更大,更需要在较高的管理层面上协调、整合,体育自身的改革也必须深化,必须触及竞技体育体制。

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将是下一轮体育改革的重点。竞技体育体制是体育改革的核心,也是中国体育体制中最坚硬、最难触动的部分,先前的几轮改革都是面对它绕道而行。然而,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和竞赛改革不能完成,中国体育改革就会功亏一篑,体育资源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三、体育资源的分配研究

体育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涉及体育的各个领域,本文仅就体育人力资源、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财务资源和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体育人力资源

体育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为了人,也由人来做。体育人力资源是体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的人力资源基本掌控在政府的手里,高水平竞技体育所需的管理人才、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以及科研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体育院校培养了数百万各种类型的专业体育人才,其中不乏大量硕士、博士。他们是一支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体育力量。他们有的活跃在体育工作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的甚至成为活跃在国际体坛的行家里手。

在政府逐渐将职能转移给社会时,他们所面临的是自身的转型问题。一批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里工作的公职人员将转移到社团里去。他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和工作方法,以适应民间团体、企业的新型工作。

(二)体育场馆资源

近来全国普遍出现的“广场舞”扰民、争斗的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仍然是体育场馆不能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现实。体育场馆资源,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物质基础。德国、日本等国家注重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我国60余年来体育场馆数量增加了40余倍,近10年增长更快,翻了一番。但是,体育场馆仍然不足。《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仅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与体育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

体育行政部门掌握着一批训练基地,设施装备不错,但使用效率很低,每年要靠政府的大量投入维持。在改制后如何让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充分发挥作用,也是今后的改革需要考虑的。

四、结论

体育改革必须无条件推进,随着经济、社会人口结构、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而进一步完善,体育资源必须有意识保护,积累的资源需要就近利用,而高效利用造福于民是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最好回报。

五、建议

体育人观念的转变是与“管办分离”过程中的机构转型并行的。中国体育走“协会制”、“俱乐部制”等的社会综合治理道路已经成为共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精简后,将有大量人员下岗,其实不然。一旦改制成功,专业社团的发展将不再受编制和规模的限制,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将成倍、十几倍的增加,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将会得到大力发展,这也是体育改革希冀达到的成果。

“政府向社会力量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出现,可以将经费分流给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和其它机构,这是体育行政部门完全不熟悉的经费下达方式,将来或成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改革中的体育资源保护问题 [M] .北京,2016.5

[2] 何力楠. 体育领域将迎来“消费大潮”[M].中国改革报,2016.12

[3] 李宁. 中国体育资源政府把控先将其社会化[M].网易财经体育蓝皮书,2016.12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竞技改革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改革之路
竞技精神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花与竞技少女
瞧,那些改革推手
竞技体育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