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神结合写外貌,三笔勾勒得方法

2017-03-02杨秀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贝多芬外貌巨人

杨秀雯

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内心却充满激情、对不幸遭遇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概括能力,对描写的方法也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还欠缺通过描写理解人物内在精神的能力,尤其是运用描写方法的能力还不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要点精读,了解相关的概念,通过具体语句学习形神兼备刻画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并尝试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1.描述图片,引出话题

师:小苗同学,仔细观察贝多芬的画像,你能用几句话进行描述吗?

生:凌乱的头发,深邃的眼睛,一张写满倔强和不屈的脸。

师:你的描述抓住了贝多芬脸部的主要特点,形神兼备。《音乐巨人贝多芬》叙述了作者拜访贝多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外貌描写塑造音乐巨人的形象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

设计意图:从形式上说,本次微课程设计采用了师生对话的方式,使教学更有层次性,便于学生重点明确、条理清楚地进行学习,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上说,图片描绘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可以直指教学重点,不蔓不枝,简洁明快,可谓一举两得。

2.例句分析,学习概念

师:那什么是外貌描写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百度里输入“外貌描写”搜索一下。

生: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运用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个知识概念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点醒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

3.演绎辨析,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你暂停视频播放,回到课文中,勾画出文章中外貌描写的语句,思考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将你的理解或困惑发表在论坛“描写”主题帖下,与大家交流探讨,解难释疑。

设计意图:微课用于何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而定。《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微课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课堂学习节奏,“暂停”的提示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由一般概念到个别语句,演绎辨析的过程即深入理解的过程。解疑问难则通过论坛跟帖的形式进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4.读议结合,细学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交流,我们发现全文的外貌描写主要有三处。阅读这几段外貌描写,你能发现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凸显人物特点的写法奥秘吗?(幻灯片出示三处外貌描写语句)

第一段话是作者远远看到贝多芬时的整体印象。第二段话是贝多芬走下楼梯时,作者对贝多芬衣服颜色、纽扣等的描写,可以说距离比第一处更近一步。最仔细的应该是第三段,通过对脸、头发、眼睛等的详细描绘突出了贝多芬悲苦又不屈的神情。从观察距离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么描写人物:远写一笔,近写一笔,细写一笔。

(幻灯片出示第二组句子,用横线画出三段描写中的关键词:“身高”“两肩”,“衣服”“脸上”“助听器”,“脸上”“头发”“眼睛”“鼻子”“下颏”。)

师:这几段描写的详略有所不同,请小苗同学学着用老师讲解的方法,结合语句具体分析一下。

生:第一句只写了“一个身高五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勾画了一个人的总体轮廓,这叫“总写一笔”。第二句对人的衣服和助听器进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听力消失、不修边幅的贝多芬,这叫概括一笔。第三句,作者聚焦到贝多芬的脸上,对他的脸、头发、眼、鼻、嘴逐一刻画,描写细腻,这叫详写一笔。

师:这种写法不但体现了由远及近的规律,还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即总写一笔,概括一笔,详写一笔。

(幻灯片出示第三组句子,用蓝色标出“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红色标出“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绿色标出“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师:小苗同学,这段文字老师用了不同的颜色来标识,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生:我发现了!“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是对贝多芬身形的实写;“仿佛”一词引领的文字是作者由此引发的想象,可以说是虚写。而“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则是作者对贝多芬担负生命重荷的评价。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提炼——实写一笔,虚写一笔,评价一笔。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不但能画其形貌,更能无声地展示人物精神。

综合前面两次提炼,我将本文外貌描写所体现出来的方法用“三笔勾勒法”来命名。

设计意图:《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的外貌描写取得了“以形传神”的效果。教师深入挖掘外貌描写的精妙之处,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5.归纳总结,感悟精神

师:作者综合运用三种方法,让贝多芬外表孤独、邋遢、暴躁,內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巨人形象跃然纸上,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伟大、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音乐是永恒的,贝多芬也是永恒的。贝多芬的永恒,不仅在于其音乐方面的成就,还在于其面对磨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在于作者生花的妙笔,精彩文字的记录!因此,适当的方法能让你的文章更加精彩,请你好好学习文中的写法。

设计意图:该环节能引导学生学习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的崇高品德,同时启示学生,优秀的文学作品亦“形神兼备”。

6.仿写练习,迁移运用

师:请大家登录学习平台,在练习中心完成本次学习的测试:

补一段:他的脸上呈现出( ),一张含蓄了许多( )和( )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 ),有一种( )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 )无比的生的意志。

赏一段:文中“深邃的眼睛”“不可逼视的光”“紧闭的嘴”这些肖像描写显示了主人公( )的性格特征。

写一段:请你尝试用一段精彩的肖像描写,来呈现你所熟悉的一位朋友的内心世界。

在完成作业后,请你扫描二维码看答案。

设计意图:“三段”练习,三个台阶,积累、品析、学用俱备。核心素养搭配现代手段,能力与兴趣兼得。

设计亮点

1.定位精准,目标清晰

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高效,信息量、内容难度适度是必然要求。因此,面对教学点众多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我们不约而同地剔除了过多、过难的知识点,把焦点定在了小而精的外貌描写上。结合七年级学生已经对外貌描写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系统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本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主题,即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远近、详略和虚实三个角度描写外貌,刻画人物内在品质的方法。这样设定目标既精准集中,又符合“一课一得”的语文教学理念。

2.层次井然,指向明确

在本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三笔勾勒”“形神结合”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我们有意识地分三步教学:一是询问“度娘”,了解概念。二是演绎辨析,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勾画外貌描写的语句,并在论坛中交流理解或困惑。三是读议结合,细学方法。学生观看微视频,理解“三笔勾勒法”的角度、步骤,并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外貌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贝多芬面对困境不屈抗争、对音乐无限热爱的巨人精神。这三步可谓是由浅入深,层次井然。即使学生的能力大小不同,探究速度快慢不一,但只要他们根据教师的提示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3.讲练结合,张弛有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的讲解应该只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指导点到为止即可,所以我们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运用中体悟理解,引爆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宇宙。另外,我们巧妙地借助网络平台,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张一弛中习得方法,领会要旨。

4.在线检测,趣味横生

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在我们的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首先,我们运用学校的“在线课堂”这一学习平台,借助“主题跟帖”“论坛交流”的便利,让学生在线交流自己的疑惑和感悟;其次,我们让学生登录校园学习平台,到练习中心完成本次學习的拓展演练。这既考虑了学生进阶学习的需要,又为学生后续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在网络学习时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点赞献花,其学习兴趣自然得以激发。

猜你喜欢

贝多芬外貌巨人
奇特的蛇鹫
贝多芬只有一个
国内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没良心”的贝多芬
直立的石巨人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