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 亚洲的阳台
2017-03-02张培哲
张培哲
翻开以海岛游著称的东南亞地图,在大面积的海洋之上,你会发现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一条已经阅尽岁月沧桑的狭长水道,这里便是海上咽喉要塞马六甲海峡,这里有着风平浪静的海面,椰林树影的海岛,以及仅仅属于马六甲海峡的传奇故事,有人称赞这里是亚洲的阳台,繁华沧桑一览无遗。>>
马六甲距离吉隆坡仅有两个小时车程,城市不大,街道也不宽绰,用小城一座来形容更为贴切,尽管如此,这座城市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当中,却牢牢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大马历史的溯源地。
游荡在马六甲的街道上,经常会让人莫名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风格迥异的百年老建筑随处可见,并且不设防地任由现代人随意穿行,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台北,想真正认识这座小城,也必须紧跟自己随性的脚步,走街串巷慢慢行,或许只是下一个街角,你就能在一个已经被人遗忘的角落,突然找到某处已经消失殆尽的古老亚洲风貌。
马六甲也充满矛盾。古老河道的许多平房上,已经被人悄悄精心绘制上了各种新鲜涂鸦,从披头士、格瓦拉,据说还有毛泽东,不过这似乎也恰恰正是马六甲的魅力所在,无论城市化进程推进的有多么迅猛,许多年轻人还是选择了留在马六甲,并没有前往那座近在咫尺、繁华无比的大都市吉隆坡。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众多多种文化的混合体。在荷兰街上,还有着一整排19世纪中国风格,混搭荷兰、葡萄牙和马来风情的古老店铺,这里是经过几个世纪奋斗之后,特别是橡胶种植业兴盛后,富裕华人置下的地产。
这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有着长形的屋子,屋内宽敞,里边有天井石鱼,能纳阳光雨水入屋。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以中国红木制成,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镶嵌丰富的珍珠母,雕着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这些砖结构的房子,和附近马来风格的传统吊楼,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如今却是马六甲最兴旺的街市区。
荷兰人和英国人也为马六甲留下了不少遗产。荷兰殖民者在马六甲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是荷兰广场上的红砖建筑物荷兰红屋,据说是东方最古老的荷兰建筑。
如今的荷兰广场被印度和穆斯林商人的小商铺占领,售卖类似印有“I LOVE MELAKA”胸章的旅游纪念品以及莎莉等民族服饰。有人嫌弃它变得过于商业化,用他们的话说则是“充满了铜臭味”。但这却是马六甲成为世界遗产后最真实的生存面貌。但是,这里却是马六甲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后最真实的生存面貌。
马六甲也并非各种文化冲突的混合体。荷兰红屋旁有一处幽静的阶梯通往圣保罗山,通向葡萄牙船长于1512年兴建的圣保罗教堂遗址,则显得更加圣洁和清静。
古朴的石阶螺旋上升,眼前的景致也愈发开阔。山坡之上,曾经的圣保罗教堂只剩下断臂残垣,传教士低垂着双目注视着马六甲海岸的潮涌潮落,曾经的《圣经》石碑整齐地堆放在教堂两侧,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读懂上面的古葡萄牙语了。
教堂后方,两个穿着古朴的手工艺者席地而坐,编织着麻绳,用椰子壳和种子制作传统工艺品,和圣保罗山脚下的古老、残破的葡萄牙城堡融为一体,在这座古老城市中沉思往昔。
夜幕下的马六甲也尤其繁华。从荷兰街逛到了鸡场街,三叔公海南鸡饭团的店铺门前排着长龙,据说这种将米饭做成像小当家的“梦幻锅巴”只有在马六甲才能尝到,连美食家蔡澜也为之倾倒。
从地理学家咖啡馆起始的整条酒吧街,也将彻夜亮起霓虹灯,据说这里的电子乐声响,可以一直穿到马六甲河畔,而鸡场街附近,经营旅店和客栈的穆斯林商人,对这一繁华的现代景象却褒贬不一,穆斯林老板时常也会抱怨客人将酒带进自己的客栈,但一切依然如故。
鸡场街的尽头是一间间曾经辉煌的豪宅,这里曾经居住着非富即贵的中国商人和官员。一些极具商业头脑的人士,干脆把洋楼改造成就点,大堂色彩斑斓的地砖、盘旋而上的楼梯,以及古董红木家具和水墨画点缀,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酒店对面就是经营娘热菜的餐馆,娘惹是指华人与马来西亚人通婚后生下的女儿,尽管马六甲历经变迁,但娘热菜却自成一体沿袭至今,成为马来西亚料理的一大派系。
重新回到广场,一排排马六甲花车随意停放在街道上,有得打扮得像瓦伦西亚法雅节的纸偶,另一些则贴上了爱心和Hello Kitty等可爱的图案,为这座小城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倘若有幸,你来到马六甲时,恰巧赶上了马来西亚的某个节日,这座城市则会变得更加热闹非凡。我们便是凑巧撞上了印度教的屠妖节,为了迎接节日来临,印度人会制作一种叫做Kolam的米绘地画,用染上色彩的米粒,拼成一幅幅大大小小的地画铺在大门前,诚意和创意拼成的米粒拼图乍看之下,就像一幅五彩地毯,其重要性就好比中国新年的门联、中秋的月饼。
节日期间,印度家庭不仅会拜访亲友分享佳肴,甚至还“敞开门户”欢迎不同宗教种族的访客一起庆祝。游客可趁此节庆期间,与马来人民共同欢度印度新年,并品尝地道的印度年节料理。
如果说马六甲是亚洲的阳台,那么兰卡威注定是阳台外最值得称赞的一抹色彩。这里不仅是马来人最钟爱的度假观光地,还被赞誉为“吉隆坡后花园”。
和东南亚众多名声在外的岛屿相比,兰卡威或许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风景也不算特别,女人不太美,男人也不怎样英俊,甚至没有娱乐场所,但是不少马来人却非常喜欢来这里小住几天,租上一辆车,或者干脆包上一艘游艇,携家带口出海垂钓。这座素面朝天的小岛,是那么令他们经验,他们深爱这里,却找不到任何文字表达和描述他的爱。
兰卡威至今仍然保持着最为传统的悠闲生活。有些普通人家居住的双层木质高脚屋仍是19世纪风格,还有老码头、老餐馆以及更早期的清真寺,最有趣地是不少当地人的服饰也非常传统,他们如此装扮不是给外人表演,也不是为了谋生赚取小费,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算美,这样才是生活。
这里没有工业,也没有太多汽车,穿行在兰卡威的街头,你的心会跟随周围的环境一块安静下来。从餐馆吃完饭出来,到隔壁超市向马来售货员买些饮料和特产,走出来时偶然一辆呼啸而过的汽车,或者餐馆里传出的爽朗笑声,都让这寂静的氛围显得愈发纯净。
整个兰卡威由104個岛屿组成,不过岛屿的数量却伴随潮汐而变化,涨潮时只能看到99个,最为玄妙的是其中一个岛屿涨潮时会变成三个岛屿。这是传统说法,一些当地原住民不这么认为,他们坚信根本没有人能真正搞清楚兰卡威究竟有多少个岛屿,99个岛屿的说法也只是当地一些基督教徒传播开来的,基督教徒非常喜欢单数,即便是他们常常诵读的《圣经》,但凡提到神,也一定是单数,以表达对神独一性的敬意。
兰卡威流传下来的所有故事也基本上都能跟岛屿扯上关系。东南亚人管兰卡威叫做“神话岛”,几乎走到哪里,瑰丽的传奇故事就会跟你到哪里。兰卡威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充满祝愿的地方”,这个大受欢迎的解释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这座岛屿的真实历史,这里曾经是以海盗们的避难所而闻名,不过如今的兰卡威确实已经成为旅游者逃离现代城市生活的“避难所”;其二,在古马来文中,“兰卡威”这个地名是“Helang”的简称,“Lang”和“Kawi”的复合体,Lang是“老鹰”,Kawi是“红褐色”,因此Langkawi寓意为“红褐色的老鹰”。
因为是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的许多城市都完全禁酒,马六甲即是如此,兰卡威则截然不同,不仅随处都能买到各种酒类,而且价格也极为便宜,我们的导游甚至夸张地形容:来到兰卡威大可以拿啤酒洗澡,这里的水比酒更加金贵,酒的价格也非常便宜。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来这里度假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还有更多三五成群的好友。游客来到这里,手表更像是多余的,你只需要安静地待着、慵懒着,就可以使得心灵逐渐澄明。当地的度假酒店也大多位置极好,如果住所在海边,打开阳台门的一刹那,扑面而来就是会让人措手不及的浓郁海洋气息,惬意的海浪声不知疲倦地萦绕在耳边。
马来西亚唯一的一座四季酒店便安营扎寨在这里。从兰卡威机场往北驱车纵贯这个马来西亚最大的岛屿,20 分钟就可到达拥有 1.5 公里长沙滩的四季酒店度假村。这一路,没有被人工修饰的景观和整齐划一的林荫树,目光所及皆是淳朴原始的地理和人文风貌,水牛懒散地在田地走动,偶有兰卡威标志性的白头鹰飞过。当你觉得现代文明于此微不足道、作为曾经支柱产业的橡树林不知何时开到头之际,车子已经驶入了深居安达曼海岸边的酒店领地。
传统的马来西亚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无缝渗透,从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到天台,再到凉风习习的外廊,都充分利用了热带风的通透效应并呈现无遮拦的周围景致。
马来风格固然是酒店的主设计语言,而阿拉伯、印度及亚洲其他国家设计细节的巧妙融合,形成了这里绮丽的风情。近百间包括别墅在内的客房,由蜿蜒粗粝的再生铁路枕木小径相连。面朝沙滩的别墅内,垂直高度达到了5米多,手动推拉的巨型木门需要力气才可拉开。员工会提醒客人随时记得关门,因为酒店背靠热带雨林,这里的猴子会潜入房间偷吃东西—好在在猴子学会花钱和上网之前,钱包、电子产品等物暂时安全。另外,壁虎、蜜蜂也会不请自来地与你为伴,暴雨过后的晚上,户外池塘里青蛙的洪亮嗓音确实给人造成困扰,但是,这些不期而至的经历,才不枉一次雨林深处的遁世。
不仅如此,四季酒店的私家海滩堪称兰卡威不可多得的一处僻静地,懒散地待上一天也极为美好。如果觉得烦闷,可以从酒店直接叫车去浮潜,或者去坐坐号称拥有世界最陡缆车的Sky Cab,坐着它一路“提心吊胆“登上山顶,据说能够眺望兰卡威全岛、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即使天公不作美,但眼前雨雾飘摇的如梦美景还是会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