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水源抓保障突出效益促发展
——河南省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建设回顾
2017-03-02
(河南省水利厅)(2017年3月31日)
夯实水源抓保障突出效益促发展
——河南省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建设回顾
□杨大勇 赵连峰
(河南省水利厅)(2017年3月31日)
河南省处于南北气候和山区到平原两个过渡地带,位于南方与北方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降雨分布不均,区域差别大、年际变化大,极易造成旱灾发生。我省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第一夏粮生产大省、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属于严重缺水的省份。干旱灾害一直是影响我省粮食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
为提高抗旱减灾能力,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2014年至2016年,我省实施了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建设,建设范围为我省43个重点受旱县。三年来共实施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230处,大大提升了重点旱区的抗旱供水能力,抗旱效益显著,深受地方政府支持、基层群众欢迎。
一、基本概况
2014-2016年水利部下达我省抗旱引调提水项目建设任务为227处,实际完成230处,涉及我省14个省辖市和省直管县,33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11.8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7.56亿元;地方配套4.29亿元。目前项目建设已经全部完工,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正在积极推进项目验收。计划通过项目验收,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和系统总结,扎实做好工程使用权移交,落实后期运行管护主体,探索长效发展机制,确保三年建设任务圆满收官。
二、主要特点
我省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一是水源保证率高。在项目选定时,我们把水源是否可靠,作为项目是否上马的先决条件。利用可靠水源,通过引水、调水、提水等方式,统筹解决好项目区供水保证率低和灌溉用水困难问题,确保发生严重干旱时,有水可用、有水能浇、有水救急,坚决杜绝“摆设”工程和“晒太阳”工程。二是保障对象突出。项目建设以解决镇区和新型社区供水短缺为重点,兼顾灌区不能覆盖的“靠天收”农田灌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发生严重旱情时,乡镇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和农作物关键期的基本用水需求,为项目区供水安全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三是建立“双水源”供水体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用水需求剧增,特别是在旱情发生时,供水短缺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受地下水超采的影响,部分供水水厂水源不足问题日益突显,我们通过兴建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双配套,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补充、有序利用的良好态势。
三、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明确责任、做出承诺。为落实责任主体,省水利厅与相关省辖市、省直管县政府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实行“一岗双责”;将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目标,进行重点督查、督办。项目申报,实行了县、乡、村政府承诺制度,确保项目能落地、有水源、效益好。二是统筹规划,保障效益。项目安排时,我们把抗旱应急工程与常规水利工程有机结合、进行无缝对接,重点解决易旱地区抗旱水源不足的短板,发挥好拾遗补缺的作用。保证工程建成后,既可应急抗旱,也能正常利用,做到“平战”结合,“平战”双赢。譬如,舞钢市石漫滩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济源市王屋山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等项目,不仅解决了稳定的抗旱水源,也为项目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成为高效节水项目的“水龙头”,将带动高效节水项目的规模发展。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首先是超前安排。项目批复前,提前下发通知,要求及时做好项目开工前准备工作,做到提前运作,压茬推进,争取主动。明确提出了“四个提前”,第一要求提前确定招标代理机构;第二要求提前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第三要求提前开展施工图审查工作;第四提前做好工程施工外部环境协调。其次是统一评审。项目评审由省级统筹协调,省水利厅负责实施方案技术审查,省财政厅负责项目财政评审;省财政评审后,明确要求市县财政不再进行评审,简化了工作程序,缩短了工作时间。再次是联审联批。我省实行了项目联审联批制度,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审查,由省市县3级水利部门,分别抽调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进行集中审查。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避免了上下脱节,保障了项目审查质量。实行了实施方案技术审查与财政评审同步推进的办法,流水作业,有序推进。第四是落实配资。通过加强协调、强化督导等措施,较好的保证了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三年来,落实地方配套资金4.29亿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00%。第五是加强督导和验收。为强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实行了旬报制度,并成立了6个督导组,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对于建设进度严重滞后、配套资金不落实、项目验收进展慢的项目,进行了书面通报和当面约谈,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工作体会
回顾和总结三年来的工作,主要体会可以归纳三点:
一是认识到位是前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是水利部与省政府签订责任目标的建设项目,既是一项应急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和闪失,一定要抓实、抓细、抓出成效,才能经得起群众的评议,干旱之年的实践检验。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会议和文件,一再强调同志们,这项工作做好了,是我们的荣誉牌;搞不好,就是我们的耻辱柱。一定要紧绷这根弦,保持清醒头脑,守住底线,不碰红线,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二是工程效益是关键。在项目布局时,我们明确要求,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既是应急工程,也是常规工程的重要补充,不能备而不用,抗旱再用;不能单打独斗,要有机结合。项目规划时,一定要利用更可靠的水源,在旱情发生时,发挥出更高的抗旱效益。三年来,我省实施了230处抗旱引调提水项目,目前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大部分项目已投入试运行,工程效益已初步显现。项目规划年供水量可达3.3亿立方米,可保障210万人饮水需求,解决106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譬如,平顶山市叶县澧河抗旱应急调水工程,先后投资近5000万元,通过地下顶管施工,将澧河水调到叶县北部岗区,实现了与3条河道连通,解决了沿途3个乡镇5.4万居民生活用水,3万多亩农田灌溉水源。该项目被叶县誉为“叶县的南水北调工程”,破解了叶县北部岗区“望水兴叹”的缺水局面,工程通水时,出现了群众敲锣打鼓,拍手称快的感人场面。三门峡灵宝市寺河山乡是著名的苹果产地,由于山高沟深,无水灌溉,严重制约了种植面积,苹果产量和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2014年我们安排了一处扬程达280米的抗旱应急提水泵站,既解决了万亩果园的灌溉问题,也彻底解决了山区5000多名群众的吃水困难。依托该工程,项目区苹果种植面积快速发展,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创业,发展果园,兴办农家乐,走出了一条依水解困的发展道路。
三是工作亮点是标杆。在项目筛选时,根据水源情况,结合地方发展规划,我们优选了一批县乡政府支持的骨干项目,通过建设亮点、树立标杆,提升了抗旱工程的层次和影响,起到了典型带路,提高声誉的效果。譬如,济源市通过实施王屋山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建设了王屋山水库供水复线工程,彻底解决了灌溉与人饮争水的矛盾。既保障了王屋山供水站覆盖区,王屋、大峪等3个乡镇近7万名群众的供水安全,也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供了可靠水源。依托该工程,济源市建成了2000多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田。2017年2月下旬,水利部田学斌副部长到我省济源市调研时,实地察看了抗旱应急引水复线工程,并视察了蔬菜制种基地,看到当地群众普遍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时,田学斌部长非常高兴,并予以高度评价。他希望济源市进一步完善山区水利设施,解决好山区群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进人民福祉。平顶山舞钢市通过兴建石漫滩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打通了南部岗区的灌溉水源,结束了石漫滩水库没有灌区的历史,开创了石漫滩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新局面。依托该工程,舞钢市已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000多亩,并规划全面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经过三年的实施,从基层反应反馈的信息是,抗旱工程是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合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地方政府支持,基层群众欢迎。为继续推进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的实施,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大背景下,决定继续推进该项目建设,并明确该项目不属于资金统筹范围,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2017年从水利发展基金中,统筹了项目建设资金1.56亿元,以水利扶贫攻坚为切入点,推动了抗旱应急引调提水项目的持续开展。目前,项目批复和资金拨付已经全部到位,5月底前,建设项目可以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编辑:张进平
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