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8月14-17日东北区域暴雨成因分析

2017-03-02袁颖颖孟玲珊李光涛

黑龙江气象 2017年4期
关键词:比湿冷涡涡度

袁颖颖 ,孟玲珊,李光涛,郭 令,杨 娟

(1.哈尔滨市气象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通河县气象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900)

1 引言

暴雨是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常常给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东北地区暴雨按照覆盖范围常分为三类:局地暴雨、区域性暴雨和特大范围暴雨[1]。而且我国东北处于东亚季风区的最北端,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其降水主要集中夏季,而夏季降水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夏季风活动的强弱。曾有学者提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东北地区大范围的持续暴雨与西风带系统、副热带环流和热带环流有密切的关系,是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次过程也发生在台风尤特登陆,副高势力减弱东退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但随着台风的减弱消失,东北地区紧接着又发生了一轮暴雨过程,而且降水强度较前一期降水更强。本文将对2013年8月14-17日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资料,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重点分析这两次连续性暴雨的环流特征、水汽输送和动力特征的区别。

2 雨情及天气形势分析

2.1 雨情简介

2013年8月14-17日,东北突遭持续性强降水袭击,灾情严重。此次过程中,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东南部都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4日08时-15日08时和15日20时-17日08时这两个时段内,过程雨量最大值为278.9 mm,出现在辽宁省的清原。最大累积的降水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南部、东南部及辽宁省东北部,累积降水量都超过200 mm。由于强降水中心多,强度大,同时发生了流域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420亿元;其中辽宁灾情最重,有77人死亡,88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14亿元[2]。

其中第一轮降水的大值中心范围较小,集中在吉林辽宁两省交界的北端,最大值出现在吉林的辽源,降水量为126 mm。第二轮降水的降水量大值区范围较广,从辽宁省东部直至吉林省南部,超过200 mm的站点出现了三个,分别是辽宁的黑山263 mm,清原265 mm,以及抚顺203.7 mm。

2.2 环流背景

在降水的第一个时段,南亚高压一直稳定维持在我国西藏和青海省附近,中心强度在缓慢加强的同时,在14日20时和15日20时有明显的扩张。相对应北侧的高空急流在降水期间一直存在,同时急流主体略有波动,在第一阶段降水时高空急流出口区几乎稳定在降水区的位置,而在15日08时高空急流东伸,出口区位置改变也是造成降水间歇的原因之一。

14日08时的500 hPa高空图上,东亚地区中高纬呈两脊一槽型,东北冷涡中心位于 120°E,55°N,日本海附近有高压脊存在,但高压脊势力较弱;副高呈块状,主体位于海上,西脊点位于115°E,台风尤特在广东省登陆,这种大尺度环流的形势,便于来自海上的水汽沿着副高外围输送到我国东北地区。而且由于东北冷涡与副高距离较近,之间的气压梯度较大,也有利于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同时与冷涡对应的地面气旋也已生成,冷锋从黑龙江省北部一直延伸至华北地区;到了15日14时,副高西伸呈带状,西脊点位于95°E附近,水汽输送暂时被隔断,同时地面的东北气旋逐渐东移;16日02时,尤特在两广地区减弱为一个低压,东北冷涡减弱东移,受冷涡扩散下的冷空气影响,副高也再次减弱,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东北气旋减弱消失;16日08时,500 hPa图上中高纬环流较为平直,在贝湖附近又有一个低涡形成并移向东北地区,低层气流中在东北至太行山一线有西风槽存在,在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作用下,辽宁与内蒙的交界处有气旋生成,而第二轮降水大值集中区正是该气旋暖锋锋前所在位置。

3 水汽条件分析

对于暴雨的形成,水汽来源及输送是其重要成因之一。仅仅依靠本地的水汽是不可能造成该地强度较强而且持久的降水,必须有周边地区的水汽输送。

分析14日14时和16日14时850 hPa上的比湿分布,可以看到在降水集中时段内,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有明显的比湿大于14 g/kg的地区,同时有西南急流存在,将西太平洋上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该地区。作清原(125°E,42°N)上空的比湿时间-高度剖面图,发现在主要降水时段该站比湿≥8 g/kg的大值中心伸展高度均达到700 hPa左右,尤其是第二轮集中降水时段,伸展高度一度伸展至600 hPa以上。在湿层深厚的同时,低层湿度也很大,850 hPa的比湿在降水开始前及降水期间稳定维持在12 g/kg以上,降水结束后湿层高度随之降低,并且低层湿度明显减小。

与此同时,与降水相伴的还有强烈的水汽辐合,15日02时850 hPa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图上吉林省中部出现最大辐合中心为-12×10-8g·(cm-2·hPa·s)-1,之后在16日20时850 hPa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图上,最大水汽辐合中心移至辽宁省内,同样达到了-12×10-8g·(cm-2·hPa·s)-1,但从清原(125°E,42°N)上空的水汽通量散度时间-高度剖面图来看,第二轮降水期间800-900 hPa之间的水汽辐合更强。

可见,比湿不仅在降水前有个明显增大的过程,在预报时可通过分析比湿随时间的变化判断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还可以用湿层高度和低层水汽辐合程度初步判断降水量的多少。

4 动力条件分析

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天气形势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沿43°N做剖面,发现第一轮降水和第二轮降水高空的涡度分布有明显的不同。

14日08时,主要降水区域的低层正涡度主要分布在 800 hPa以下,135°E-139°E 的 400 hPa以下的高空主要为正涡度;到了14日14时,原先位于135°E-139°E的400-700 hPa之间的正涡度明显东移;15日02时,降水区域400 hPa以下的高空已被正涡度所占据,正涡度的最大值达到了3×10-5/s,同时400 hPa以上为明显的负涡度,最低值也达到了-5×10-5/s,这种正负涡度随高度的变化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增强。之后随着低层正涡度的减弱,第一轮降水趋于结束。

15日20时,第二轮降水逐渐开始,与第一轮降水有明显不同的是,虽然刚开始时低层正涡度较强,出现了6×10-5/s的大值中心,但是高空负涡度较弱,只有-4×10-5/s,而且之后高空负涡度逐渐被正涡度取代,到了16日14时,降水区域的上空均为正涡度分布;17日02时,降水区域的500 hPa以上的高空再度出现负涡度中心,达到了-9×10-5/s,低层正涡度仅有3×10-5/s。这种正负涡度分布的改变,也对判断降水的起止时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5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前期台风和东北冷涡的远距离的相互作用为两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得副高势力减弱东退,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至东北地区。

(2)两次连续暴雨都发生在副高减弱东退的环流背景下,虽然第一轮降水的经向度较第二轮大,但第二轮降水中副高势力更弱,在前一轮降水中冷涡携带的冷空气南下更是加大了大气的斜压性,而且在内蒙中东部形成的地面气旋对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至关重要。

(3)第二轮降水的水汽输送较第一轮降水更强,但由于高空急流随着南亚高压的东扩而向北漂移,高空急流的出口区不再位于降水区的上方,从而第二轮降水的高低空涡度配置明显不如第一轮降水。

[1]王东海,东北暴雨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6):549-560.

[2]张芳华,陈涛,徐珺,等.2013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J].暴雨灾害,2014,33(1):87-95.

猜你喜欢

比湿冷涡涡度
4—9 月东北大陆型冷涡消亡方式及其统计特征*
雅安地区近50 年湿度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探空资料的1961—2018年新疆高空大气比湿气候特征分析
南方比湿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2000-2017年东北冷涡活动气候特征及分析
南海相对涡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一次冷涡减弱阶段产生的飑线过程分析
斜压涡度的变化与台风暴雨的关系研究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博州降雪天气分析
2017年朝阳市地面比湿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