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分享小日子
2017-03-02
文/本刊记者 李 伟
民宿:分享小日子
文/本刊记者 李 伟
如果厌倦了快节奏生活、钢筋水泥围城和滚烫如织的车流,又不想加入行军打仗般的跟团游的话,约上三五亲朋到充满风土人情异地或山水自然的乡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倒是众多都市人群的时尚选择。
《2016年“十一黄金周”旅游短租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超过70%的“家庭型游客”不再选择传统酒店公寓,而是对具备高性价比、能洗衣可做饭、本地房东做向导等优点的短租民宿情有独钟。自由行服务平台蚂蜂窝近期发布的《2016自由行“开房”报告》也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6年自由行用户对民宿的需求增长率高达500%。
如同网约车释放了闲置的车辆资源一样,“房屋共享”作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新兴业态,也让传统资源因为“共享”而更加高效和环保。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民宿客栈、短租公寓、长租公寓”,使得一直处于灰色地带的“民宿客栈”经济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纳西院落——现代社会的文化寻根
提到“民宿”,绕不过去的是云南。近年来,民宿客栈已经成为云南热门旅游地的城市名片。而作为以纳西族、彝族、白族和汉族主要聚集地的丽江,更是文化多元、民俗民风数不胜数。
丽江木氏茶马客栈老板木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民宿”刚兴起的那几年,旺季时节自家院子里都搭满了游客的帐篷,还有很多游客只好花100块钱在酒吧的长椅上过一夜。
木敏其实算自家客栈的第二代“掌门人”,第一代是父亲木少章。做过村干部的木少章比一般乡民多了些“经济头脑”。2009年那会儿,父亲发现自家的这款“纳西族古老院落”非常受欢迎,上门求租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于是就把闲置的一排厢房经过改装后对外出租了,然后给在外地上班的木敏打电话劝他“回家创业”,因为“央视的记者都来拍过片子,这事儿能火起来。”
跟后来许多外地文青的创业改造项目和商业投资项目不同之处在于,木敏家是更加纯粹的“传统民宿”:原汁原味的纳西民居+土生土长的纳西族主人。可能在这里,你时常会听到洗澡时打压水泵发出的轻微轰鸣声,但你同样能坐在院子里喝着酥油茶、听着好客的主人讲流传了千年的故事。2010年,木敏接手客栈后,又增加和改装了四间厢房。在房屋设计和服务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凸显纳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晚上组织客人围着篝火打跳。
木敏说,妈妈做的纳西腊排骨火锅非常受欢迎。在君亭酒店副总裁张会见看来,民宿的魅力就是让旅游者找回一种归属感,体验当地的历史人文,“民宿的精髓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带来的画面想象力。”
木敏决定把“民宿客栈”作为一项事业进行下去,因为这其中文化传承的意义大过赚钱谋生。“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全家总动员来开‘民宿客栈’,关键在于这是源自生活和血液的一项‘自然而然’的事。”比如,在丽江市内的出行,只要需要他们都会免费接送,“这就像客人来家里做客一样,你会不接么?”
过小日子——理想生活方式的不断寻找
杨凌和爱人曾供职于南方报业。2008年,参与了汶川地震现场报道之后,“有一两年的时间,频繁梦见地震云。城市的角角落落对我们来说都是灾难:火灾、塌楼、跳楼……连回忆都不美好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杨曦学会了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特别珍视动人的小瞬间”,比如会“想念映秀的樱桃,萝卜寨的梨花,想念那只跟随我们翻山越岭的小狗,我们曾一起用四肢丈量断裂的山脉。”
因缘际会,2013年,杨曦和爱人回到苏州,决定买下平江河边一座两层独栋的80年代老房子。之后,他们花了半年时间,自行画图纸,一砖一瓦、燕子衔泥般地徒手把一家名曰“小日子”的生活馆建了起来。
这间“生活馆”只有六间客房,地处苏州老城核心地段,与平江路隔河相望,百米范围内可抵达观前街、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因为同时也是自己居住的房子,所以没有房租压力,经营更像是“随缘”的事,到来的都是“气味相投”的朋友:也许是像记者这样慕名而来的投宿客,也可能是在平江路上逛累了的临时客人,只为进来喝一杯咖啡或者冰啤。
由于身处繁华地段又风格清新,“小日子”在苏州80/90后人群中的知名度很高。但经营者自己却认为,“我们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就是自己过日子,拿出一部分来分享。”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下口村的“7舍私宅”也是一个被主人一言不合就爆改了的乡村民宿客栈。“原本是一栋普通平房,开山而建,由于条件限制不能拆除,只能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造。”
房屋的主人是一位女设计师,叫原菱,她告诉记者:“我也不是设计专业出身,只是爱好而已。”但这“爱好”可不一般,拿着电钻、电锯亲自上阵,历时两年将一套总面积1100平米、带院子的平房改造成了极具现代感、自带泳池的“独栋别墅”。
在原菱看来,这部耗时700多个日夜的“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自己“对生活、对理想思考和争取的勇气”
民宿集聚——产业发展的可能走向
“没有比书更长的旅途,没有比家更远的彼岸”。这句话用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许再合适不过。
正如浙江省旅游局行业管理处处长吴健芬所说,民宿经营者并非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其基本性质与普通饭店及旅馆不同。“民宿是主人热爱生活、分享生活方式的平台,主人以及客人都能很好的融入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形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共同体。”
因此有人说,“民宿”更像是一种对乡愁的慰藉,对城市化的叛逆,是全球化语境下对传统的留恋,对现代性的反思,对未来方向的思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原住居民都能意识到、并充分发挥出自身拥有的这种得天独厚资源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有别于“传统民宿”的另外一种“皆大欢喜”的方法便是,外来投资者直接从村民手里租赁房屋,同时为他们找到更好的安置场所。因为对于很多村民而言,现代化通水通电的住宅反而更有吸引力。例如,“临安一山九舍度假村”便是采用这种模式管理运营,即经过沟通买下山上九座民宅,并将村民安置在山下。同时,为了保护“民宿客栈”的“原汁原味”,投资方返聘了原居民,让他们来做民宿客栈的管家或是厨师。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解决了原住居民的就业问题,推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并且有可能成为未来“民宿客栈”规模化、标准化、集聚化发展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