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乡情结
2017-03-01李文军
李文军
两年前,我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带着满怀的激情和梦想踏上了援藏之旅。自此,在拉萨市科技局副局长的岗位上,我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默默地践行着“联系群众、激情工作、不辱使命”的誓言。这番援藏经历,虽无轰轰烈烈的生与死,却有刻骨铭心的苦与乐;虽无彪炳千古的功與业,却有无私奉献的泪和汗。
记得刚到西藏,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一道道“坎儿”摆在我的眼前。特别是远离家人和朋友,空虚寂寞一度成为我生活的常态。白天,繁忙的工作还让时间过得快些,一到晚上,雪域高原湛蓝的夜空,那些闪亮的星星便成为我忠实的朋友。和宿舍同事聊天成了我最大的消遣,甚至散步和台球都成了难得的娱乐。毫无缘由地,我开始不期待周末,甚至不喜欢放长假。下乡、加班反而令我愉悦,它让我感觉生活充实,让我在工作中忘却乡愁。这是比美酒还有效的良药。
有志而来,决不能无为而归。“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我不停地思考着。慢慢地,我认识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很简单的五个字,却需要用沉甸甸的责任和行动去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这最质朴实在的老西藏精神时刻在我耳边回响。我不断地努力忘却个人乡愁,让自己积极融入这片土地,找寻精神上的归属感。
记得那是2013年的秋天,单位组织开展“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我们要认一门“亲戚”,并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的“亲戚”是达孜县帮堆乡克日村二组的巴桑。他们一家三口,妻子常年患病无劳动能力,他和女儿当时又因交通事故导致行动不便。眼看着地里的青稞就要熟透,再不收割恐怕就要烂在地里了。我很着急,想请人收割,又因农忙之际帮工非常难请。于是,我与同村几个老乡商量,组成帮工队,互助帮忙,得到了老乡的积极响应。他们先帮我收割,我再帮他们,也就是农村通行的“换工”。已经多年没干农活的我,收割青稞实在是有点力不从心。但是想想巴桑一家人的困难以及他们寄托在我身上的希望,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手磨破了,双脚肿了,胡子长了,脸晒黑了,全身酸痛,手脚乏力。虽说很辛苦,很疲惫,但看到老乡家的青稞收割了,归仓了,我心里却很高兴,很有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坚持每个月“回家”看一到两次。看看家里有什么活要干,还缺什么要买,既出钱,又出力,一直坚持下来,风雨无阻。时间长了,我不但与“家人”关系融洽,和同村其他乡亲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不再是“城里人”,也不再是“干部”,就是朋友和家人。在西藏有一首歌特别流行: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中国……”这首歌汉族干部喜欢唱,藏族人民也喜欢唱。藏汉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在歌声中流淌出来,也流淌在每一个援藏干部的故事里,流淌在每一个藏区老百姓的生活中。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