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的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探索
2017-03-01丁晓宁陈阳美
丁晓宁+陈阳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庆 400010)
摘要:神经病学内容艰深繁多,难于理解掌握,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要将基本内容讲透并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很有难度;网络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为人们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了极大便利,如何将其引入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中,使网络能更大地促进教学活动,使其更简捷、高效是我们想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网络平台;课堂教学;病案导学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71-03
一、引言
神经病学疾病复杂,内容繁杂、知识深奥、涉及面广,因此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要打好理论基础,然而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神经病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实习前做好理论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准备,是带教者在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普及,网络已被应用在人们各方面的日常活动中,很大程度地便利了生活,基于此发展起来的网络社交平台更是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具有综合性、真实性、信息量大的特点[1]。因此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服务于神经病学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教学成果更高效,正是我们想要探索的问题。
二、网络平台在教室教学活动中的使用
传统的神经病学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历来被诟病,少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但在神经病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实用性较好,临床实践固然关键,而这些基础理论是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培养临床思维的条件[2]。讲堂上老师绝大多数不再应用板书而借助于课件,一部分老师倾向于将要掌握的内容以文字呈现在课件上,逐条逐点讲解,有些知識点如脑血管解剖知识,或因不够直观形象,理解起来稍增难度,同时学生会更多地忙于埋头做笔记,课堂精力被分散,在课堂上听讲的质量和课堂效率有所下降,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有限[3],课后对知识点理解不深,甚至似懂非懂,课后的问题常需等下次上课时才得到解答,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起来自然有困难;一部分老师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倾向于将课件做成图片为主的形式,讲解起来非常直观且趣味性强,便于理解,但容易避重就轻,条理性不够强,虽然在老师思维中有清晰的教学主线和系统的知识结构,但是学生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构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来说稍显欠缺。为了同时达到增加师生互动、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模拟真实人际交往,比如利用腾讯qq、微信、新浪微博这些网络通讯[1],创建学习小组,由小组组长在课前联系任职该堂课程教学的老师,拿到讲义电子档,通过小组交流群将讲义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的印象,预习时自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有个心理准备,这样在听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倾听老师讲解;另外对于很重要的知识点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走形、病变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大脑半球的分叶分区及其功能、头痛分类及鉴别、癫痫发作分类等,老师可在上课前一周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来,通过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文献,自学得出答案,课堂上老师随机请一至两位同学起来回答,然后由任课老师补充同学没有回答到的内容,最后再进行本堂课程的详细讲解,经过自学、同学讲解、老师再补充、详解的过程,学生对复杂知识点加强理解,复习和掌握起来自然简单很多。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侧重知识点不同,结合网络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技巧,能够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4],比如对大脑半球分叶分区解剖相关知识点讲解时,讲义上附录平面图片或者解剖彩图,图上使用标识,讲解大脑动脉环时,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之后粗略绘出大脑动脉走形,讲解癫痫发作分类时将不同类型癫痫发作以视频形式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理解透彻、掌握到位,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后,老师可以在学习交流群里布置一些课堂同步练习题,学生可在复习课堂内容后进行作答,或在学习小组群里互相讨论,得出答案,老师在下一次上课前公布参考答案,学生得以及时纠正答案,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网络平台在CBS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方法被引入后,基于PBL的原理和临床实践应用需要,有人提出了“以案例为引导的学习”(case based study,CBS)方法[5],并应用于神经病学的教学中,由于此种教学方法以病例作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入点,核心是分析讨论[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将某一疾病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的能力,例如对一例脑出血的病例,学生则需要学习脑血管的解剖学、脑血管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学、不同部位出血的具体表现、诊疗的基本原则、需要鉴别的疾病、具体处理措施及预后判断等多方面的知识。神经病学CBS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步:病例甄选,病史资料收集,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结果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收集,提出需解答题目,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后置疑,搜寻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带教者点评。由于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临床,对学科知识掌握尚不牢固,况且临床实际情况复杂多变,受诸多因素影响,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比如一些偏头痛的症状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头痛,学生在分析病例时很难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鉴别开来,因此病例挑选适当与否会直接影响CBS学习效果,鉴于以上这些考虑,在病例挑选时,带教老师应注意挑选经典病例。由于临床表现典型的病例不多见,如果不能在在院患者中挑选出合适的病例,带教老师可以模拟一个典型病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在学习交流群里,供各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学习。通过学习交流群,可以由带教老师直接提出病例相关问题,学生以自学教材或图书馆翻阅文献、网上查阅材料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腾讯QQ或微信在学习群里随时分享查阅到的资料,讨论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在查阅资料时,学生随时可以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员共同解答;带教老师通过网络通讯平台可以实时跟进小组讨论情况,如果讨论方向偏离了主题方向,带教老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如果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本小组成员都不能解答时,老师可以给予详细解答、推送同类疾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图片等相关资料或是相关链接,加深学生对此类疾病的理解[6],例如痫性发作、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如踝阵挛等,在科室问诊和体格检查的过程中学生没有看到过,理解起来有难度,老师可以在学习群里共享这些临床表现和阳性体征的录像,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可以巩固和补充课堂知识点。在具体某一疾病的治疗方面,带教老师可提供给学习小组成员现阶段使用的临床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例如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急性期治疗方案和恢复期治疗方案,由学生根据本病例的具体情况,患者是否处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因地制宜地讨论出适合本例患者的治疗手段,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在小组讨论完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之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附加介绍该疾病研究方向的发展前景和前沿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该疾病的了解。在病例的基础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和整理总结,通过这种自由平等的交流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7]。
由于CBS是连接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在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各方面信息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每次病案导学式教学完成后,可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此次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弥补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四、网络平台在其他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日常所获得的信息绝大部分源自网络,因此充分利用网络,密切连接教学活动的各个部分,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有序地开展。由神经病学教研科室教学管理秘书创建新浪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教学秘书定时发布推送每节课时内容、神经病学讲座的主题、主讲人、时间、地点,神经病学相关影像、解剖系列知识,实际案例分析详解,学科发展前沿,包括一些罕见案例如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阴性脑梗死病例,最新资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进展、最新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应用智能手表预测癫痫发作等内容,学生关注该公众号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学习。在课后自我学习和复习时,如果有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留言,任课老师提供直接解答或相关資料连接,有效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多样的特点,同时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带教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比如学生不易学懂的知识点,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利用网络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培养医患沟通的技能。现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患之间平等沟通,互相尊重,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医患关系变得较为不和谐,且医患纠纷、医闹事件更为多发,同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带教老师在学生进入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前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8]。各学校教研室可通过举办网上人文讲座、开展网上热题讨论、经网络公众号推送临床案例分析文章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神经疾病相关的心理学、伦理学问题,增加学生对患者的心理、情感理解,为学生进入实践前做好相应的思想及沟通技能上的准备[9]。
五、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活动的思考
如今网络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部分,通过网络平台的使用,在小组讨论问题时,组员之间各自所掌握的知识可以互通有无,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了很大增加,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能及时跟进,以便随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对于学生平时可能提出的问题,老师能够及时解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任职教学的老师人数有限,在及时解答学生问题方面有一定难度,而且带教老师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包括经典案例、可供教学使用的图片音频视频、相关文献资料等,需要带教老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需要同时负责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方式需要较大的投入,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颇有意义,为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更好地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使得神经病学教学活动在有限的课时安排里变得更具成效,因此这也是我们在该学科教学方法摸索中可以尝试探索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明,史中华,周建新.网络社交平台在脑血管危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15,9(5):455-456.
[2]周立春.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应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卒中杂志,2009,4(2):176-178.
[3]赵性全,王春雪,王拥军.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J].中国卒中杂志,2008,3(12):936-938.
[4]王新高,杨中华,张亚清,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血管神经病学教学质量[J].中国卒中杂志,2009,4(8):699-700.
[5]陈胜云,赵性全,张星虎.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在血管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9,4(6):529-531.
[6]陆菁菁,赵性全.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血管神经病学循征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531-534.
[7]刘丽萍.“病例为基础,文献为导读”的教学模式在神经科学生培养中的模式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2,7(10):828-829.
[8]隋汝波,张磊,臧丽娥.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卒中杂志,2012,7(7):587-590.
[9]李志梅,张在强,等.多元化教学法提高脑血管病学临床实习教学效果[J].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8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