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2017-03-01邢顺福

商情 2016年49期
关键词:传授科学家科学

邢顺福

【摘要】一般地说,科技素养是指在对科技知识掌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对科技活动本质和科学精神的体会与领会。造就学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确立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树立奋斗不息的人生信念,应是科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要比单纯传授给他们知识意义更大。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科技素养

理工科大学是普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地方,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知识是他们的本份。近些年来,许多大学生除了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之外,都非常重视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许多人不再满足于读言情小说和武打小说,而开始读一些高档次和高品位的世界名著和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但热中有冷的是,许多自然科学名著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却受到冷落。在一些图书馆的书架上,那些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和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名著很少有人问津。上面厚厚的一层灰尘说明这样的书已经很久没人借看了。科学名著受到如此冷落,说明大学生自身科技素养培养的缺失。

有人一定会讲,理工科大学生就是学习科学技术的,他们还缺乏科技素养吗?其实,科技素养的高低与懂得科技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由于各国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对科技素养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一般地说,科技素养是指在对科技知识掌握与理解的基础上对科技活动本质和科学精神的体会与领会。造就学生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品格,确立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树立奋斗不息的人生信念,应是科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要比单纯传授给他们知识意义更大。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们更多地侧重于已有知识的传承和教育,把学生的头脑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考核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培养的学生虽然不缺乏知识,但欠缺的是科技素养,缺乏对科技本质的理解,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具备较强的创造性。因此,当前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科技素养的培养。

一、把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的科学家的故事结合起来

在现代科技教育中,大学生的确要通过书本掌握一系列高度抽象的概念、公式、定律、理论等,首先要理解作为科技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并把它们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但科学知识的提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科学家提出的。科学家也都是具有喜怒哀乐的人,在每个冷冰冰的符号或干巴巴的理论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奋斗的精彩的科学世界。每个科学家都有一个励志和感人的经历。只讲授科学知识,会使学生对科学家感到陌生和高深莫测,使学生失去成才的信心。如果把科技知识的讲授与科学家的故事结合起来,这样会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的介绍结合起来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科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教育当然要学生掌握科技知识,但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仅仅占有知识,而是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回顾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科学进步都不仅是知识上的突飞猛进,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重大突破。科技知识与科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科技知识本身作为即成的知识,并不能体现出解决科技问题的方法,我们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要介绍科学家创造这些知识的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相应的探索时也能遵循运用相应的方法。同时还要介绍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方法论意义。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并不仅仅是认识范围上的扩大,更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如果学生还停留在牛顿时代的思维方式,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論本质。

三、把传授知识与科学精神的介绍结合起来

科技的本质不仅表现为知识形态,而且体现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本身所特有的基本精神状态和科学信念,科研过程、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等随知识一起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科研工作者所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因此,在传授科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反对迷信、不承认教条的科学精神,形成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造意识,形成学术上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能根据实际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和科学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四、把传授科技知识与科技活动过程的介绍结合起来

科技知识并不是天才的空想,它都是科学家或科学家共同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科学家既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也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完成科研任务的。从科研选题,到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都离不开社会和同事的配合。一个理论从提出,到被科学界及社会所接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当一个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时,要接受科学共同体的质疑和社会实践的检验。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社会之间要产生思想上和观点上的交锋和辩论。这就要求科学家要有一定的勇气和意志品质。如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后,许多科学家为此花费了许多心血甚至是失败,经历了多年的验证和质疑后,才最终得到了证明。科学活动的过程要比科学知识本身精彩得多。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会引发学生对科学的热受,激发学生投入到科研活动的热情。

五、把传授知识与科学的社会作用介绍结合起来

科学知识归根到底是要应用于社会的。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大学生知识,还要介绍科技知识与社会的关系。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它会有什么用处,也不清楚它的应用前景。把科技与社会的联系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用处和重要性有明确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传授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传授技艺
科学大爆炸
谈初中生英语授课方法
我的十年教学之路
与科学家面对面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