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中的谣言当休矣

2017-03-01张林

人民论坛 2016年34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识别谣言

张林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介得到迅速普及,然而网络新闻的独有特性却被一些人利用,导致网络新闻谣言的大量产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武装,坚持理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完善相关制度,识别和防范网络新闻中的谣言。

【关键词】网络新闻 谣言 识别 防范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具有沟通大众、监督政府、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一系列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均有赖于其真实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媒介得到迅速普及,然而网络新闻的独有特性却被利用,导致网络新闻谣言的产生。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有效识别和防范网络新闻谣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本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网络新闻中谣言的滋生

199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勒夫先生曾经预言: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网络将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质空间和新沟通媒介。如今短短二十几年过去,网络不止作为一个新沟通媒介得到飞速发展,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属于网络媒体的新时代。

毋容置疑,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新闻也以其传播快、空间广、传播便利的优势持续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巨大影响力,不断制造各类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新闻热点事件。然而,时代大潮澎湃汹涌却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伴随网络媒体划时代发展而来的,是新闻谣言这一负效应现象的滋生。

网络新闻谣言相比普通谣言,具有自身特点,也因此具备了更大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一是传播速度更快。网络新闻大大提升新闻转播速度的同时,也同样提升了新闻谣言的传播速度。二是传播能力更强。网络本身虚拟的特点使得网络的非理性色彩更加浓厚,因而谣言的传播更加具有滋生的土壤,并能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局的辐射效应迅速发酵。三是变异能力强。网络谣言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自媒介受众,配合以网民自身的巨大想象力和创造性,通常一个谣言从无法自圆其说的雏形到表述上的无懈可击,只需要经过几次简单传递。四是伪装性更强。网络新闻谣言是以“新闻”的形象示人,且往往会冒用知名新闻媒体或利用名人效应进行伪装,极大增加谣言的识别防范难度。

坚持理性思维,识别网络新闻谣言

重视科学武装。要以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乃至基本生活常识作为工具对网络新闻谣言进行识别。谣言编织的再完美,也并不等同于事实,也有其必然的漏洞,只要通过科学的视角,甚至有时只需要掌握生活常识即能识破网络新闻谣言。例如,最近一直甚嚣尘上的“转基因危害论”的“新闻”,以科学的幌子言之凿凿地说人若是吃了转基因,本身的身体构造也会被“转基因”。其实通过生理学我们知道,食物被摄入人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等相对基础的小分子结构,这种分子结构根本不可能仍具备“转基因”的能力。可见科学和常识的积累是识别网络新闻谣言的有力武器。

坚持理性思维。对网络新闻事件要本着小心求证,兼听则明的原则理性对待,拒绝非理性的冲动和过激行为。例如前段时间发生的“陈永洲事件”,陈永洲一开始被个别媒体树立为勇于揭露黑恶势力的好记者形象大肆宣传,并为之鸣冤叫屈,此时如果不能理性思考,偏听一家之言,则同样会认为陈永洲被跨省抓捕又是一起性质恶劣的冤假错案而投入到声讨政府机构和体制的洪流中去。然而,随后的信息披露显示,陈永洲确实违反了法律,当地公安机关属于正常履职行为。因此,理性思考、兼听多方意见,对网络新闻谣言的识别同样具有极大益处。

学会独立思考。要拒绝跟风和盲从,从网络新闻谣言的蛛丝马迹进行判别。互联网错综复杂,涵盖量巨大,无数新闻媒介存活其内,这些新闻媒介中的一小部分为博取利益,提高知名度,往往会故意传播一些社会热点或骇人听闻的新闻谣言。此时就需要受众拒绝盲从,独立思考分析甄别,通过研究新闻来源、新闻自身的可靠性、新闻内容的细节等蛛丝马迹来判断新闻的真伪。

网络新闻谣言的防范策略

第一,从制度上完善网络立法和监督管理,约束造谣行为。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这需要网络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凭借高度的政治感和责任感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理,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法治意识,加强法制宣传和网络监管力度。尤其针对网络新闻谣言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新闻信息的发布、传播进行制度规范和流程控制,对恶意造谣、传谣者通过法律进行必要的问责和惩戒。党的十八大也提到了这一问题,高屋建瓴地指出通过政策层面治理网络新闻谣言的必要性。

第二,改善網络环境,从环境上肃清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和发展空间。网络媒体需要以传统媒体为榜样,秉持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导,净化网络环境,不传谣,不信谣,不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时,各大新闻门户网站应作出表率,通过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舆论的理性发声和理性表达,树立“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理念共识。事实上,网络媒体界已经有过类似行动。汶川地震期间,以人民网、千龙网为首的国内知名网站就联合近千家网络媒体发起了“抵制汶川地震谣言”的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和善后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舆论环境支持。

第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使谣言止于真相。自媒体时代或许不能完全避免网络新闻谣言的产生,却可以通过有效手段控制和扼杀其影响力。传统媒体时代谣言止于智者,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下,非理性层面更强,此时唯有“真相”才具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力量,而这种真相如果通过官方媒体发出,则更加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谣言涉及的相关人员、组织第一时间公开事实真相,尤其是公共事件中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披露真实信息,澄清新闻谣言,最大限度压制和扼杀网络新闻谣言的传播空间和渠道,使谣言不攻自破。

第四,从基础做起,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提升网民素质。网络新闻是近二十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因此是一个新兴的社会现象,其自身发展并不成熟,需要管理者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一新兴事物健康、科学发展。这里从两个层面去阐释:一是网民群体自身的年轻化,他们社会阅历普遍不丰富,性格易冲动,同时具有表现欲和好奇心,因而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组织加强对网民素质的正向引导和提升,培养网民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理性表达的能力和意识;二是网络新闻本身也是一个新兴现象。中国互联网发展时间短,跨越性大,这就使得网络新闻的发展并不规范,乱象丛生,因而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规划引导,通过政策约束来促进网络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化升级。

第五,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从长远角度考虑,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打击网络新闻谣言的长效手段。在网络新闻谣言乱象的背后,一个不得不正视的事实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传统政府职能落后于信息时代的政府职能需求,不仅在政务处理上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速度,给网络谣言提供了滋生空间,更由于某些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素质不高,道德水平败坏,徇私枉法和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使得广大群众在谣言面前更容易动摇立场,对政府的正面形象产生怀疑甚至认可谣言内容。因此,强化政府公信力建设,是防范网络新闻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唐宁:《新闻编辑对网络谣言的识别方式研究与讨论》,《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20期?。

②戴雅娜、杨英法:《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通方法研究》,《教育评论》,2014年第12期。

③宋丽举:《探讨电视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7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识别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论犯罪危险人格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