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的分析
2017-03-01刘卫成
刘卫成
【摘 要】本文以某广场下某端头井及隧道风机房基坑工程为例,利用了基坑在施工期间对围护结构、坑外土体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实施监测的全过程,分析和讨论了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监测的分布规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用来指导该基坑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为后续工程施工工艺、工序安排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坑外土体;基坑围护;变形规律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a square under a fan room end well and tunnel foundation pit for example, the use of the foundation pi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outside the pit soil and foundation pit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foundation pit retaining struc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afety to guide the excavation during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process arrangement, in order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ccident.
【Key words】Pit soil;Bracing of foundation pit;Deformation law
1. 工程概况
本场地土划分为13个工程地质层,60.0m深度以内均为第四系堆积物,在垂直向上具有明显沉积韵律,水平方向上岩相较稳定,局部亚层多呈透镜体分布,据钻孔内水位观测,拟建工程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为39.9~41.6m。
2.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监测
2.1 在围护结构桩体、基坑外侧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布置。
沿基坑周边墙体内布设观测孔,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工程共布设围护结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点6个,编号为ZTS01、ZTS02、……、ZTS06;布设基坑外侧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17个,编号为TTS01、TTS02、……、TTS17。
2.2 桩体、基坑外侧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2.2.1 埋设方法。
围护结构桩体、基坑外侧土体水平位移均采用测斜仪进行监测,其测点埋设方法分别如下:
(1)围护结构桩体测斜管埋设拟采用绑扎埋设。测斜管通过直接绑扎固定在围护结构桩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孔)后,浇筑混凝土。埋设示意图见图1,效果图见图2。
(2)基坑外侧土体测斜管埋设拟采用地质钻机成孔,将底端密封好的测斜管下到孔底,在测斜管与孔壁间用干净细砂填实。
2.2.2 埋设技术要求。
(1) 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高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
(2) 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
(3) 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4) 管绑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5)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6)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2.3 基坑围护结构监测方法。
2.3.1 观测方法:(1) 用模拟测头检查测斜管导槽;(2) 使测斜仪测读器处于工作状态,将测头导轮插入测斜管导槽内,缓慢地下放至管底,然后由管底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0.5m读一次数据,记录测点深度和读数。测读完毕后,将测头旋转180°插入同一对导槽内,以上述方法再测一次,深点深度同第一次相同;
(3) 每一深度的正反两读数的绝对值宜相同,当读数有异常时应及时补测(监测仪器采用XB338-2型测斜仪见图3)。
2.3.2 观测注意事项:(1) 初始值测定:测斜管应在测试前5天装设完毕,在3~5天内用测斜仪对同一测斜管作3次重复测量,判明处于稳定状态后,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侧向位移计算的基准值;(2) 观测技术要求: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在恒温10~15分钟后开始读数,观测时应注意仪器探头和电缆线的密封性,以防探头数据传输部分进水。测斜观测时每0.5m标记要卡在相同位置,每次读数一定要等候电压值稳定才能读数,确保读数准确性。
2.4 基坑围护结构监测的规律。
(1)首先必须设定好监测基础点,围护体变形观测的监测基础点一般设在测斜管的底部。当被测围护体产生变形时,测斜管轴线产生挠曲,用测斜仪确定测斜管轴线各段的倾角,结合测斜探头0.5m的固定长度,便可计算出围护体的水平位移。设监测基础点为O点,坐标为(X0,Y0),于是测斜管轴线各测点的平面坐标由下列两式确定:
3.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数据的分析
3.1 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1)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监测基础点作为监测基础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2)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來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3)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3.2 监测点报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1)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报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则为报警状态。(2)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
3.3 监测数据成果规律分析原则:(1)通过绘制时程曲线图、监测横断面图、监测纵断面图,对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影响范围进行分析;(2)通过比对监测数据的变化与施工工序、工法的关系,并综合地层条件、外界影响等因素;(3)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判断,如出现异常现象,及时提出补测(探)措施;(4)结合其它测项数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地面沉降测点标志埋设形式图见图5)。
3.4 地面沉降监测点埋设的分析。
(1)开挖直径约80mm,深度大于1m孔洞,夯实底部,清除渣土,向孔洞内部注入适量清水养护;
(2)在底部灌注标号不低于C20,厚度为25cm左右的混凝土;在孔中心置入长度不小于80cm的中心标志,振捣密实;
(3)上部用砂土填实至地表5cm左右,钢筋标志应露出砂土面约1~2cm;上部加装钢制保护盖。
4. 结论
(1)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和工程自身关键部位实施监测,及时掌握基坑施工过程中坑外土体、周边地表及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和围岩的动态变化,明确各施工阶段对坑外土体、基坑周边环境、围护结构体系和围岩的影响;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由于设计所采用的土层参数与现场实测值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迫切的需要知道现场实际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与设计时采用值进行比较,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进行修正,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及信息化技术施工;
(3)保证基坑支护的安全,支护结构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的不同的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如有周密的监测控制,有利于采取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破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