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搬离深山 告别贫困

2017-03-01娄可伟

中国扶贫 2017年2期
关键词:聚居点南江县搬迁户

娄可伟

2016年8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各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加紧施工,一排排精心规划的新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映入眼帘……曾经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老林、高寒地带,饱受生存之苦的贫困群众,将告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活,不用再担心老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甚至倒塌的危险了。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南江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本台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标准,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机制创新、模式推广,“搬”出了贫困群众的归属感、踏实感、幸福感,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三靠三进”——让搬迁户有归属感

“要让搬迁对象搬得出故居更有安全感,要让搬迁对象留得住乡愁更有归属感,要让搬迁对象能致富增收更有幸福感”,南江县委书记刘凯表示。南江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辖48个乡镇,人口70.9万人。“2016年底,全县首批易地搬迁户1813户、6607人一定要过上新生活!”县委、政府的铮铮誓言,正在南江3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催生着“从求生存跨入谋发展”脱贫攻坚高潮。

雨后初霁,南江县燕山乡玉螺湖畔一座座新建的农家院白墙青瓦,房前院后种满了瓜果蔬菜,宛若一幅掩映在清晨薄雾中的水墨画。这个如画的地方叫拦河堰,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安置点内,宽阔的水泥路、村活动场所等公共公益设施一应俱全,新居民全部来自燕山乡李家寨、枇杷、玉螺等5个深山村庄。

从5公里之外的玉螺村搬过来的岳强峰,是最早入住安置点的居民之一。2016年10月初,拦河堰安置点的新房子一交工,他就和家人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随后,他的生产生活“半径”也扩大了:骑着摩托車回原来的村社种庄稼,开着“三轮车”十里八乡收废品,务农经商两不误。对此,枇杷村的村民毛常用十分想搬出深山,他说:“绿油油的庭院,平展展的马路,亮堂堂的新房,我也愿意搬下来住”。针对愿意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南江县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来统筹解决。新建的拦河堰与原来那些深山小村庄的“穷貌”相比,已成为老百姓眼里的“福窝窝”。

给搬迁户以归属感,让群众愿意搬、争着搬。“三靠三进”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做法。“三靠”即中心村和聚居点选址靠近园区、旅游景区、产业地带;“三进”即鼓励搬迁户进城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把选择权真正交给搬迁户。

“我们采取户与户协调、社与社协调、村两委帮助协调的方式落实建房用地。”李家寨村村主任王明华介绍。

在高塔乡高家河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现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据了解,该村有鳏寡孤独、“五保”等特困户12户12人。由于特困群众无建房能力,且单人25平米住房面积太小,很难单独修建。为了让他们能够同样住上安全房,村里设计建设了“三共有,三独有”户型,即共有一个客厅、一个餐厅、一间厨房,独有带卫生间的一个卧室、一个餐位、一个厨位橱柜,建起了乡村幸福院。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大家还可以互伴互助,不再孤独。听到这个好消息,梁廷和非常愿意住进这样的幸福院,而且每天都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度,主动打扫工地卫生。他高兴地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据了解,南江县根据搬迁安置方式,对贫困户家庭实行五档差异化补助,进县城和市区3.5万元/人、进中心集镇3万元/人、进一般乡镇2.8万元/人、依托巴山新居安置2.5万元/人、分散安置1.75万元/人。通过建设廉租房、幸福院等,保障鳏寡孤独、“五保户”等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住有所居。2016年,全县已启动建设农村廉租房558套,年内将安置特困群众980人。

一张“明白卡”——让搬迁户有踏实感

“政策规定享受多少面积,实际享有多少?国家投多少钱,自己掏多少钱?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住新房子?质量怎么保证,谁来管?这卡上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心里巴适得很!”在八庙乡普照寺村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搬迁户杨绍海手持易地搬迁明白卡兴奋地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中,南江县委、政府建立了县级负责整体统筹,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公司负责工程建设,村社负责施工保障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谁来干”的问题。按照“不超标、不空置、不豪华”要求,制定了《南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解决了“标准怎么定”的问题。

针对“工程如何管”,南江县从创新完善流程制度入手。在操作流程上,按照“乡镇编制实施方案—县下达目标任务—规划及预算评审—启动建设—组织验收—旧宅复垦—补助兑现—资料归档”八个步骤实施;在资金管理上,由集中安置的贫困户、乡镇和施工企业“三方”签订建房协议,审计、发改、监察、财政“四方”全程监督,签字认可后验收交付;其他方式安置补助兑现实行乡镇报表、县主管部门审核并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在项目监督上,建立了工程预算由发改、财政、审计、项目乡镇、搬迁户业主委员会“五方会审”的机制;质量监理实行“第三方监理+业主委员会监督”机制;项目验收实行部门、乡镇、易地搬迁户、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六到场”验收机制。

南江县把操作流程、资金管理、项目监督等内容逐项梳理,编印成“明白卡”发放到贫困群众手中。杨绍海作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每天多了一份活儿——到搬迁聚居点建设现场巡查,给建设方挑“毛病”。“哪些地方钢筋用细了,哪个地方没支平,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想蒙混过关,没门儿!”在外打工多年的杨绍海对这份工作充满自信。

“有了‘明白卡和老杨的监督,我们一百个放心!”一位贫困群众与笔者交谈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只要在动工前和交房子时签个字就能住新房子了,要是我们自己修,至少得一两年时间,花的钱还多,政府给我们找人建,不仅花钱少,房子也建得好,修得还快,我们享党和政府的福啦!”

三个“搬迁+”——让搬迁户有幸福感

“协议签了,我们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高塔乡高家河村的贫困户赵学太在乔迁新居前,一家6口挤在三间破败的土坯房里,连年遭受洪水侵蚀。然而,最初145平米的安居房没有吸引住他,在搬不搬的问题上,他犹豫不决——搬过去,居住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今后靠什么生活还是让他十分纠结。

困扰赵学太的问题同样也是其他搬迁户最大的顾虑。为打开贫困群众心结,高塔乡党委、政府在推进高家河村等易地扶贫聚居点建设中,坚持“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利用500亩甘蔗园、500亩核桃园、400亩猕猴桃园等产业基础,依托益雅农业和环宇农业2家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1000余亩,给聚居点28户贫困户吃了“定心丸”。赵学太对未来的发展铆足了干劲。他主动向村里借了1万元产业发展周转金,流转6亩山林,饲养了2000只土鸡。

“要致富,必须选对路,养殖土鸡就是好路子……”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赵学太正在发动身边贫困户与他一起成立专业合作社,搞土鸡养殖。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搬迁群众获得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南江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生产就业结合起来,创新实施“搬迁+园区”“搬迁+旅游”和“搬迁+劳务”的三个“搬迁+”模式。全县围绕核桃、富硒茶叶、生态养殖、金银花等“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建立了3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2个专业合作组织,引导4131个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采取规模流转、入股分红、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依托光雾山国家AAAA旅游景区,云顶茶乡、醉美玉湖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支持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和开办农家乐增收。同时,利用县内职教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全覆盖的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人人拥有一技之长,并优先聘用贫困群众到园区、酒店、宾馆等从事服务业,解决进城贫困户的后续增收。

据了解,从2016年起,南江县将在4年内投资27.41亿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把14322户农户52941人搬出深山,逐步走出一条“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脱贫新路子。

猜你喜欢

聚居点南江县搬迁户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南江县曼地亚红豆杉扦插繁育技术探讨
对南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分析
石棉话重建感党恩聚民心
成渝城乡统筹背景下新村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成都市新型农村聚居点选址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