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与壮拳的文化交融考
2017-03-01程钦东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右江流域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考察,考证了以右江流域民族体育文化为起源的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汉墓考古发现以及当地岩画之间的年代关系,突出论述了节庆武术汇演有关壮族武术中壮拳的历史文化交融的渊源,为后面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等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平果 右江区域 体育文化交融 壮拳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2—0090—03
1 前言
广西平果县节庆武术汇演活动,能够发展壮大固然有很多的原因,如果没有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大打折扣,其可操作性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右江流域是壮乡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的种类占到全国文化总种类的一半,如此丰富的文化,到底是如何融合发展的,本文就对以右江流域为中心区域文化作一次考证。
2 右江流域为发源地的民族体育文化
壮族历史上记载最早发现原始人类活动,是在距今约70万年的百色盆地右江河谷,也就是说百色右江河谷是壮族祖先的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广西地区的原居住人口中主要有壮、瑶、苗、侗、彝、水族等11个少数民族,大体分布在右江流域、左江流域、红水河流域 。右江流域民族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繁衍壮大,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些传统项目按照现有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竞技类(47项)、游戏类(64项)、舞蹈类(38项)、表演类(123项)、节会类(24项)、养生类(9项)等六大种类[2]。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统计的数据显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资源305个(全国将近700个),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272项,其中11个少数民族各自所占体育项目如下(见表1):
在此流域生活的人们还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岩画,最有代表的花山岩画,更是体现着此地区过去人们丰富的民俗文化生活。1976年在广西贵港罗泊湾1号汉墓考古发现的漆绘铜盘(编号为M1:15),经过鉴定是西汉时期物品,文物上绘有每四人一组徒手搏击和器械打斗,有徒手搏击、器械格斗、做气功、斗兽的图案,与花山崖壁画有几分相近,应该是同一时期的画面。同时,这与学者推测的左江崖画年代的上限应与石寨山型铜鼓的上限相当,即战国时期。
这些岩画和漆绘,充分说明此地区武术发展历史悠久,清代汪森《粤西丛载》转引明代张穆的《异闻录》说:“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据1952年、1956年和1962年三次的考察和调查,发现目前左江流域出现崖壁画的地方有81个地点,共180处,有不同种类的4500多个画像尚可辨认。其中在宁明县有8个地点29处,龙州县有21个地点39处,崇左县有28个地点67处,扶绥县有23个地点44处,大新县有1个地点1处。崖壁画从左江的上游龙州县岩洞山到下游扶绥县的青龙山绵延200多公里,形成一条规模宏大的崖壁画长廊。特别是宁明县临江一面的花山崖壁画,画面高40米,宽170米的,布满密密麻麻的各种鲜艳色彩的画像,尚可辨认的画像有1800多个,器物画像有环首刀、长剑、钟、鼓、铃、面具等。
壮族崖壁画在战国时期古越人所作到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7年)、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都有增添,在桂西南广为流传。壁画反映了武功高强的“都老”的练功架势,与现代流传左江流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桩功相似。崖画中的战阵所展现的环首刀、剑等是壮拳中惯用的武术器械,在这一时期,已经明显的成为配合阵法使用的战术兵器。崖壁画的作画时期在战国早期至东汉末,而环首刀、剑最早出现也在战国及东汉年间,为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在“承平”时期就非常注重军事训练。画中拿刀剑或腰佩刀剑的“都老”,指挥武士们练功,随着铜鼓的鼓点,配合阵法一招一势,训练有素[3]。由此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西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自己的一套武术训练体系,其中体现独特的民俗风格的壮族古老武术---壮拳,发源在这片土地上。据广西区武术挖掘整理小组调查,广西目前流行的拳种中南拳33种,北拳29种,壮拳萌发比较早,除了花山崖画中有所体现外,清康熙《云南通志》記载:“侬人,其称在广南,刀盾枪甲寝处不离,日事战斗”。
3 右江区域壮拳的发展的历史渊源
平果县文联梁主席,在谈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壮乡武术文化的起源时,讲到了发源和发展壮大在与离平果县城不远的田州镇(现田阳)的“俍兵”的发展历程。
明代抗倭英雄,田州土司首领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上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猖獗,四出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威胁着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成为当时的重大祸患。明王朝派往抵御倭寇进犯的山东官军和浙江官兵,相继败退,倭寇的侵犯越来越猖獗。在这紧要关头,朝廷决定征调作战骁勇的广西“俍兵”和湖南永顺、保靖两个土司的“土兵”前往抗倭。嘉庆朝《广西通志》卷二七三《瓦氏传》记载:“(岑大禄年幼)不能任兵事,请于督府,(瓦氏)愿身往。督府壮之,题授女官参将总兵”,又《田州岑氏源流谱》载:“题奏授瓦氏女官参将”,无“总兵”二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一支由田州、东兰、那地(今属广西南丹)、南丹、归顺等土州“俍兵”组成的共七千五百多人的抗倭部队,在瓦氏的率领下,跋涉数千里,于次年春来到了抗倭前线。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农历三月初,由总兵官俞大猷指挥,进驻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境),抗击倭寇。
瓦氏夫人精通壮族古代最为系统和完整的兵法——“岑家兵法”。 其精髓在明朝邝露的《赤雅》卷上《岑家兵略》中记载:“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峤南锁记》和《赤雅》“云单君兵法”所记皆同)可见“岑家兵法”较之宋代“侬智高兵法”中的“三人组”,又有所推陈出新,达到了新的高度。瓦氏夫人统领俍兵抗倭时,排兵布阵精湛绝伦,扬名于世,影响较大。当时的浙江巡御史胡宗宪亲眼所见俍兵作战,并在其著《筹海图编》中盛赞他们“能以少击众,十出而九胜”,“可死而不可败”。由此可见俍兵统帅瓦氏夫人善用“岑家兵法”以一当十之一斑。《赤雅》“野战条”还记载了壮民善以两人为一组的野战法,即“临敌比偶而前,执枪者乍前乍却以卫驽。执驽者口衔刀而手援矢,矢尽,投驽夹刀”。
瓦氏夫人克敌至胜的法宝——“瓦氏阵法”,练兵时为了培养俍兵的集体观念,命人根据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木鞋(现代的板鞋竞速),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俍兵练习时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正是这种饶有趣味的练兵方法,使俍兵团结一致,无畏勇敢,战败了倭寇。作战时以“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作战时,每伍中“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冲锋时,“一人赴敌,则左右大呼夹击,一伍争救之。……一人赴敌,则左右大呼夹击,一伍争救之” [4]。瓦氏夫人抗倭“三战三胜”,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明史》记载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江浙人民尊称她为“宝鬓将军”,当地群众赞誉她为“石柱将军”,视为抗倭“长城”。这种协同作战的方法在当时被广泛的应用,把壮族武术与“瓦氏阵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士兵的作战能力, 推动了壮族武术在军队中的发展。抗倭结束后,统军将领们也纷纷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战术体系,对中原武术在实战经验方面的缺陷有所填补作用。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对战场士兵阵法进行了总结。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写成了《纪效新书》。“鸳鸯阵”就是由戚继光吸收“瓦氏阵法”的精髓后写成的。后来“瓦氏阵法”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20世纪八十年代此抗倭战例及瓦氏兵法,被台湾三军大学收入《中国古代战史》。又据《筹海图编》第十一卷记载, 总兵俞大猷也充分吸收了“瓦氏阵法”,在刚刚招募的新士兵中“择其最骁勇者,各照兵、土兵法,编为队伍,结为营阵,象其良甲,演其技艺,习其劲捷,随其动止饮食”。
瓦氏的再传弟子吴殳著有《单刀图说》,他的双手刀绝技是瓦氏的入室弟子项元池所传的“瓦氏双刀功”亦称“瓦氏双刀降枪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吴殳50岁那年又从一位前明遗老那里学的一套“渔阳剑”,在对单、双器械的优劣长短进一步认识后,成功的将倭寇单刀、渔阳单剑与瓦氏双刀熔合为一体,独创了——双刀十八式。晚年的吴殳通过进一步的总结,在深刻认识瓦氏双刀功特点的同时结合自己实战应用中的具体感受,写了《短降长说》一书。
4 结语
丰富的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抗击倭寇侵略,促成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同时,右江区域民族体育文化,特别是以壮拳为代表的文化,逐步发展壮大,对后面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
[3]梁柱平.我国体育人口发展及其活动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增刊),2000(36).
[4]各市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传承人命名管理办法(暂行)[S].桂体群字[2010]29号,2010-12-30.
[5]王继晟.老年人健身不得法不如不练[N].人民日报,2012(2).
[6]程钦东.民康工程对体育文化团体的影响研究——以壮乡红水河流域为例[J].运动,2013(9).
[7]李 娟.广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镇群众体育的研究——以原邕宁县与武鸣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8]陈华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文化遗产初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9]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S].桂发[2007]8号2007-1-8.
[10]程钦东.广西武术协会发展现状调查_以平果县迎春武术汇演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
[11]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大事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2]覃国生,梁庭望,韦星朗.壯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The Blend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Zhuang Chuan in Youjiang Area
Cheng Qindong(National Sports Institute of Aba Teachers University, Wenchuan Sichuan 62300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survey,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does a survey of the rich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 in Youjiang area of Guangxi, studie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origin of the Youjiang basin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area,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local rock paintings, prominently studi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Zhuang Nationalitys festival Wushu performance and Zhuang Chuan culture history, to provide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jiang area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 protection.
Keywords:Pingguo Guangxi Youjiang area Sports culture blend Zhuang Ch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