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肇庆市“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升级改造的对策

2017-03-01张鹏覃娇芬黄秋燕��

绿色科技 2017年1期

张鹏++覃娇芬++黄秋燕+��

摘要:指出了肇庆市为建设枢纽门户城市,对城市空间需进行改造升级。以西江滨水景观空间为出发点,截取西江大桥至阅江大桥段为例,提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及原则,针对局部区域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及策略,从把控滨水大道、营造岸边植物景观、建设亲水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探讨了“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升级策略,为打造肇庆市城市空间形象工程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枢纽门户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改造;城市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6104

1引言

“十三五”规划初始之年,广佛肇城轨开通预示未来5年肇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加强,带动投资建设及城市发展。在肇庆市打造建设枢纽门户城市的背景下,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由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引动城市发展,刺激城市经济复苏。纵观肇庆城市交通建设,阅江大桥建设工程进一步联动城市南北岸,枢纽门户功能加强,但西江滨水空间缺乏变化、水污染问题滞留、两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掣肘西江经济发展。因此,打造肇庆市“一江两岸”滨水空间需要挖掘城市本土文化,突出城市文脉。

阅江大桥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肇庆市中心与高要区之间交通便捷,同时带动局部区域经济,引动社会资源流向高要区,激活高要区的经济潜力。借用此契机,以西江大桥至阅江大桥段作为品牌形象工程进行重点打造,利用两桥的视野制高点以及围合的西江两岸,形成四边围合的大区域滨水空间—“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图1)。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基础设施、交通,为西江两岸市民打造以景观为核心的滨水空间,在以原有场地为基础的前提下,完成该区域升级改造工程。

2背景与场地现状

肇庆市打造枢纽门户城市,需要积极研究探索肇庆市东南板块与山区板块的有机融合,形成组团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构建肇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进行的同时,优化肇庆市绿色大背景,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1城市总体规划解读

《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中除涉及枢纽门户城市、东西南北板块融合之外,着重强调西江休闲功能强调“一江、一城、一山”联系。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肇庆市现行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已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从最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可知,肇庆市将来的发展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珠三角面向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广佛肇都市区副中心城市。肇庆市作为一个拥有山湖城江天然优势的城市,自然资源丰富。近几年,陆续开发建设了北岭山森林公园和羚羊山古栈道森林公园,山体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但作为拥有中心大型湖泊和天然西江的城市来说,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发展都以围绕星湖而展开,出现了邻水而不亲水,未利用西江滨水资源的问题,滨水景观无特色,滨水区域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可提供市民游憩的景观空间匮乏。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肇庆市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从“环湖城市”走向“山湖城江一体化”的大格局着手,整合山水环境,塑造“湖在城中、江环城绕”的肇庆城市风貌,着重建设西江沿岸滨水景观区,重视人文历史环境保护[1],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特色,彰显城市文化特质。

2.2场地及场地现状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也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西江是肇庆的母亲河,从肇庆市城中蜿蜒而过,西江北岸为端州区和鼎湖区、西江南岸为高要区。西江是珠三角地区乃至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重要饮用水源和生态屏障区,西江水源在农业灌溉、航运、饮水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西江沿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西江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水环境的风险隐患逐步加大[2],存在城市建設、工业发展与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非法采砂和非法砂场经营行为问题突出,对江水水质、两岸堤防以及河道行洪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无序盗采河砂容易造成河床下切变形,影响通航和桥梁安全,还会对西江两岸的堤防带来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西江沿岸都是作为临时采砂的堆场用地、简易码头、临时餐饮用地和临时开垦蔬菜种植用地,土地利用率较低,西江大桥至阅江大桥段除了高要区金沙咀广场一处滨水广场和滨水休闲道、高要区江畔湾花园小区外一处滨水栈道外,基本无其他可供人们休闲活动的滨水景观空间和设施。北岸江滨堤西江大桥至古塔南路段分布着大量食肆,占据江边滩涂用地进行户外烧烤等类型的饮食经营,建筑杂乱无章、高低错乱,严重影响城市景观,部分区域存在垃圾堆放现象,部分餐饮场所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江;江边驳岸基本为人工驳岸,空闲的滨水用地处于荒废状态,难以为人们提供亲水活动空间,沿岸植被多为原生状态,广泛分布芭蕉林和其他杂草植物群落,以及人工开垦种植的菜地,难以形成城市滨水岸线景观。

3“一江两岸”滨水景观升级改造的必要性

西江滨水区是肇庆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国古代筑城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亦需有水可通舟揖,而后可建”之说,在我国历史上河流具有防御、运输、防洪、防火和清洁城市等功能,而在近代,滨水区也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点,在城市中承担着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

西江的滨水景观空间升级改造,既可以促进肇庆旅游业发展,也可以引导城市中心与公共功能沿江发展,实现“沿江塑城,山水连城”。

3.1城市中心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

西江及其沿岸的开发及利用可以激活城市活力和潜力,肇庆城市文化、历史遗产都沿西江脉络保存下来。近年来,肇庆端州区的快速发展,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为西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又能带动肇庆旅游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生活区高品质要求的需要,实现双赢。端州区是肇庆市的中心区域,高要区相对经济滞后,两个区域相对独立,纵观肇庆市卫星图,通过桥梁架构可以缓释局部区域压力,因此,阅江大桥打破了城市空间局部区域不合理的桎梏,连通南北,使其城市中心区域对于其他区域具有交通优势,解决了局部城市空间问题。实施对西江滨水景观空间升级改造,以西江大桥和阅江大桥为主要边界划分水域,增加人们与西江景观的视觉互动,营造立体的滨水空间以利于展示该区域的景观特征,形成两区连接处的景观轴线,提升肇庆市中心快速发展的竞争力。

3.2保护西江两岸生态环境的需要

西江是肇庆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经济廊道,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滨水岸线较长,对西江滨水区的改造升级,净化水质、改善水域环境,利于西江两岸的生态恢复;利于创造出具有一定景观序列的滨水空间;利于西江可持续发展。

西江是肇庆的母亲河,也是珠三角重要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屏障区,更是粤桂澳港共同的“生命源”。通过对“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的改造,积极实现“绿色西江,生态西江”的目标。同时,肇庆城市中心的东迁,城市新区的滨水区不少还未开发,西江滨水景观发展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依托肇庆市经济发展,对西江滨水区进行合理利用和改造升级,营造绿色的生态廊道,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滨水景观空间,协调周围生态环境。

3.3人们日益丰富的户外活动需求

西江滨水区是肇庆市的户外开放空间,提供人们聚会、出游、娱乐的场所,具备信息交流的功能。西江北岸是端州区,随着端州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追求精神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户外活动。西江滨水区坐拥南北交界线,拥有可以瞭望的观景视野及开阔的水面空间,满足市民的亲水要求。通过对西江滨水景观空间的改造升级,在提升城市形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滨水岸线的空间组织能力,扩大肇庆市滨水景观影响力,为发展旅游城市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升级改造的原则

西江滨水区改造对肇庆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效应,在保持沿江主体建筑群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再设计,达到满足传统与现在的共生,自然与城市的共生,为实现更好的滨水景观空间,主要从以下几个原则进行考虑。

4.1生态自然原则

在尊重西江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护西江两岸乡土植物及原有构建良好的自然景观。一方面,尊重肇庆市滨水区的历史文脉,凸显城市文化底蕴,通过植物净化西江流域的水质环境,营造西江多功能滨水区,打造包含线性文化遗产的绿色廊道。运用廊道最大程度实现动植物资源保护屏障,减少因肇庆市的快速发展造成的滨水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通过西江滨水景观空间改造升级,有效增加西江滨水景观的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形成互动,更好地实现滨水空间体验式旅游目标。

4.2开放共享原则

共享性是实现滨水景观空间价值的前提,通过营造开放性空间,带给市民更多的游憩体验和休闲场所,实现西江滨水景观的共享性。

文脉的共享性。利用西江的区位优势,注入人文历史元素,与肇庆的山体景观相互呼应,引起人们进行游憩活动行为。空间形态的共享性。通过西江平面的空间划分、几何形体空间的穿插和相互渗透、多种形式手法的运用等,打破旧布局,对西江滨水区进行解构和重组,赋予西江滨水区新的时代内涵,实现滨水区开放空间的共享性,使更多的市民全方位体验到西江滨水景观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4.3亲水宜人原则

亲水性是人们对水体的本能反应,通过营造滨水区的亲水平台,促进人们与滨水的互动,使市民逗留于滨水区的活动空间,推动滨水区旅游的发展。小范围的“亲水”主要指运用河流、湖泊、海岸创造亲水公园,满足人们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大范围的“亲水”指肇庆市布局可以顺应西江流域发展,大力发展西江边特色文化景观和开放性的活动空间,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4景观可达性原则

景观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景观的相对难易程度,可用滨水景观的可达性来衡量滨水给人们提供服务的可能性或潜力。西江滨水区改造后将呈现多样性的空间形态,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西江滨水区划分不同区域提供多样化功能,满足人性化使用需求。

西江滨水景观空间改造满足人们对滨水的使用需求和心里诉求。国内的一些滨水景观设计,只可远观,不能进入其中深度体验,大大降低了滨水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另外,可适当增加景观廊道,以增加滨水区各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5“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升级改造策略

5.1严格把控滨水岸线

西江是激活肇庆经济的黄金水道,贯穿肇庆新区与旧城。就研究路线而言,西江滨水北岸主要功能是防洪,堤坝高耸;滨水南岸以生态驳岸为主,缺乏生气[3]。因利势导,结合滨水区原有场地现状北高南低的滨水岸线高度,进行北岸打造滨水大道,并结合城市绿道,延伸肇庆市整体绿道网络格局,力求为将西江绿道纳入全市绿道系统提供伏笔;南岸自然生态驳岸易受到江水侵蚀破坏,适度打造生态护坡及生态坡道,关键位置选择抗逆强的水生乡土植物进行围合,原有场地提供两种规划方式:其一,改建都市农业产业园,结合市民种植瓜果蔬菜的生活习惯,采用记名承包制的方式进行小区域(10~50 m2)租赁或实践体验,规范土地利用的同时,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升土地利用率,紧致滨水区空间格局;其二,通过修筑滨水栈道,维持原有场地植被总量,增加景观湿地植物,营造具有抗洪防涝抗逆性高的滨水环境,市民以栈道为观赏路线,最大程度地保护植被生态系统,利于二次改造,后期连接北岸滨水绿道,为高要区绿道建设提供借鉴(图2)。

5.2建设具备明显高差的亲水空间

“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总体格局北高南低,单边驳岸高差亦不同,水岸线曲折富有动感,为建设视觉走廊提供有利条件。利用高差变化可以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不同视角的滨水空间外,也打破了平缓的滨水岸线,使其围合更多小型组团空间,根据不同等级及性质,应用到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中,以不同高度的亲水空间为基础,建造与山水渗透性强的亲水平台及周边商户建筑,形成有机完整的城市滨水形态[4]。

同时,考虑到起伏不大、位置较低的滩涂基面,既能騎自行车,又能散步,还能兼作防洪疏散、钓鱼的功能,丰富亲水空间序列,也可成为生物的栖息处和培植天然花草的场所,形成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亲水空间。

营造动感性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景观轴线及导向,高差变化也利于营造小空间。但亲水性的实现是以西江沿岸的公共空间充分开放为基础,一方面要求设计出符合安全要求、有层次变化的滨水边缘,形式丰富、造型有趣的亲水平台或植物层次丰富的缓坡护岸;另一方面,亲水平台附近的植被不宜过高,有利于实现亲水平台远景的视觉可达性,扩大人们对西江滨水区的心理界限,同时营造架空的水上栈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木平台、挑入岸边的座凳和水边的散步道等,吸引人们到西江滨水区散步和观赏西江美景,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全市市民提供一处适合休闲度假、愉悦身心的户外滨水空间。

5.3打造彰显城市文脉的景观空间

自古以来,肇庆市村落多依山傍水,这些村子四周多依附水塘、河溪,形成肇庆地区特有的广府岭南水乡[5],且这些村落名字中携带“水”的含义,例如塘下、湾头、黄塘、沙湖、大甬等,结合肇庆岭南文化底蕴,形成西江重点形象段。将富有岭南特色的习俗、方言、饮食、戏曲、绘画、音乐、建筑多彩[6]表现在基础设施、特色建筑、形象店铺、雕塑等媒介上,利用滨水线性空间的延展性,将每个要素铺展在每一条廊道维度上,考虑到人行走路线的不确定性,使其每一条廊道都有景可观、有景可愉。

城市文脉与滨水景观空间的融糅,除了利用岭南元素外,充分挖掘现代元素,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法,复活沉寂的滨江景观带,并布置商圈迎合发展需要。传统要素“岭南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继承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贴合国际设计思潮,做到雅俗共赏,面向大众,符合更多人的审美需求。

基本土地利用不提倡大土方改造,考虑到肇庆市门户枢纽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形象工程的亟待实施,不应该将视野局限在滨江两岸,更应重视“江”的开发性,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合理有序治理江河污染的情况下,营建江心绿岛、绿洲,不仅可以亮化江面形象,净化渗透过滤水质,亦可以为动植物提供生态场所,同时通过江心栈道、汀桥、亲水平台等岸边构筑物将绿岛、绿洲联结起来,形成景观局部空间,强化滨江沿岸景观空间序列,力求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空间。

6结语

肇庆市枢纽门户城市的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以西江滨江景观空间作为切入点,满足符合肇庆市新一轮形象工程的要求,同时带动滨江南北岸的发展,激发两岸岸边的经济活力,创造了怡人怡城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崭新活动场所及空间,改善生活品质。

本文是在肇庆市极力发展建设枢纽门户城市的前提下进行阐述的,并非局限打造一处滨水景观空间。在进行“一江两岸”滨水景观空间改造的设计思潮过程中,力求为肇庆市新时期发展提供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温春阳,周永章.山水城市理念与规划建设:以肇庆市为例[J].规划师,2006(12):71~73.

[2]王一彤.肇庆市西江水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J].华夏地理,2016(5):218.

[3]肖光明.肇庆城市滨水区游憩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J].山西建筑,2008(6):1~2.

[4]吴欣,崔鹏.仿生理念在城市滨水新区设计中的应用:以肇庆市鼎湖坑口片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43~346.

[5]钟国庆,陈学年.基于尊重自然和历史的肇庆市城市水系与水景观规划研究:从肇庆的古河道到“蓝宝石项链”[J].中国园林,2011(2):44~49.

[6]郭杰.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個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