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一台冰箱的爱与愁

2017-03-01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李冰绿洲冰箱

现在大多数人还是能够遵守一人拿一份的规定的

“要过年了,还有许多人为了一包方便面、一个酸奶提前来分享冰箱排队领取。简单的温饱型需求还大量存在。”年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杨跃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杨跃军,一家连锁餐饮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沪上“分享冰箱”的首倡者。

“分享冰箱”的概念源自国外,它倡导将人们手中的富余食物放入其中,供其他有需要的人免费拿取。

2016年秋天,当杨跃军把第一台分享冰箱摆在自家饭店的门口时,他没有想到,这个与当今最流行的分享经济高度契合的新生事物,一夜之间迅速成为“网红”,引发热议。

接下来很短的时间内,一个老龄化程度很高的社区里出现了分享冰箱,一家便利店的门口出现了分享冰箱,杨跃军也在自己的另外两家连锁店增设了分享冰箱……

把余量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

2016年8月8日,杨跃军在自己店铺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了一篇文章,介绍一家印度的餐馆门口放置冰箱免费分享食物。这实际上是杨跃军做的一个市场调查——看看分享冰箱这样的公益实验在中国是否有市场。

“我做了十几年餐饮,见证太多的食物浪费。比如我们店里,平均每天大概会有50个左右的菜品被处理掉。”杨跃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苦孩子出身的他,深知在城市的某些角落还存在着一些生活艰难的人。分享冰箱在他看来是把余量食物分给有需要的人们的有效手段。

那篇文章的点击量达到近9000,是这个公众号上其他文章点击量的数倍。

“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把温暖传递下去。”网友的留言坚定了杨跃军设立分享冰箱的信心。很快,他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洲公益”)。

2013年,绿洲公益曾在上海市发起了一项针对食物浪费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78.5%的普通居民家庭有不同程度浪费但仍可食用的食物;13.5%的餐馆对采购的原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浪费;38.5%的餐馆表示客人在餐桌上的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的鲜食类、零食类、饮品类等食物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因临近保质期而提前下架的情况均超过50%。

“我们在社区调研时也发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由于房价、医疗、学费等各方面的花费都很高,所以医疗支出型的贫困和因物价上涨导致的贫困人数其实并不少,还有大批的农民工子弟甚至连三餐都不能保证。”绿洲公益创始人李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为此,2014年2月,李冰发起了食物银行项目,希望把即将被浪费的食物收集起来,一方面能够帮助贫困家庭,另一方面也让捐赠企业节约处理余量食物的成本,减少生产、消费环节的大批量浪费现象。

“在我们看来,分享冰箱正是食物银行的有效载体。”杨跃军与李冰的理念不谋而合。

2016年9月28日上午11点,上海第一台分享冰箱在杨跃军位于西康路的一家川菜馆门口正式“上岗”,里面装的是这家餐厅里的余量食物和绿洲公益募集来的一些点心。

第一台分享冰箱出现十几天后,绿洲公益又与长寿社区基金会合作,在普陀区长寿街道普雄馨苑社区的老年活动室里引进了第二台分享冰箱。

在绿洲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张秋霞看来,分享冰箱进社区可以“活化社区1.5公里以内的余量食物资源,驱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就近援助社区内生活困难和需要食物的家庭。”

张秋霞告诉本刊记者,未来,他们将在上海市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推广分享冰箱项目。2017年春节后,浦东也将出现10台分享冰箱,同初期的几台分享冰箱一样,它们会被放置在老旧社区、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城中村”等地点,和附近的商家进行合作,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食物。

大多数人遵守一人拿一份的规定

最初,李冰曾有过担心:以前他们都是把食物点对点地发放到贫困人员手中,如果换成主动到冰箱处取免费食物,会有人拉下面子来拿吗?

事实很快打消了李冰的疑虑。

杨跃军向本刊记者回忆,分享冰箱出现的最初半个小时里,人们大都在围观,好奇者多,行动的人少。但当附近的一个保安带头取走了冰箱里的一样食物后,来拿的人就越来越多,很快,冰箱里就空空如也。

最初几天,冰箱里的食物“消耗”得特别快。“10月4日那天中午,我们放进去的二十几份食物,不到十分钟就被拿完了。”杨跃军告诉本刊记者。有媒体用“哄抢”来形容当时的场面。

但也有网友质疑,来分享冰箱拿得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冰箱的存在,就是容易让有些爱占小便宜的人举家前来扫荡。”

杨跃军坦言,“开始的确有几个人拿着编织袋或者大背包来装食物。但经过劝说,现在大多数人还是能够遵守一人拿一份的规定的。”在杨跃军看来,分享冰箱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运营也慢慢步入正轨。

本刊记者在分享冰箱运行四个月后实地探访也发现,当店员将牛奶、方便面等食物放进冰箱后,陆续有人经过拿取,但基本都是一人拿走一份,并未出现哄抢的状况。

据杨跃军观察,一些附近工地的工人、收废品的拾荒者、周围小区的老人甚至路过的外卖小哥成为分享冰箱的光顾者。“其中本地人大概占到40%左右。”杨跃军说。

引入志愿者管理

位于普雄新苑社区的另一台分享冰箱则从设立伊始就引入了志愿者管理。

“我们有7位核心志愿者和1位专职志愿者每天轮流管理冰箱。”普陀区长寿街道普雄居委会主任张婧口中的这些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受助家庭或退休党员。

“出于卫生考虑,居民不能自己直接从冰箱里拿食物,一定要由我們志愿者拿给他。而且领取食物时要填写包括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的登记表。”张婧向本刊记者介绍。

“我们居委共有2600多户家庭,7000多人,其中老年人口占了32%左右,还有230名残疾人。他们都是分享冰箱的目标人群。我们的分享冰箱设立4个月以来,共有3000人次前来领取过食物。”张婧说。

本刊记者在2017年1月15日这天的登记表上看到,当天共有17人前来领取了包括速食米饭、面包、方便面等在内的食物,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

“小区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困难,免费食物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如果天天过来拿,老人家也拉不下面子。毕竟是免费的食物,还要实名登记。”有志愿者坦率地说。

李冰向本刊记者介绍,绿洲公益方面目前也在着手打造分享冰箱的2.0版本。“我们可能会运用扫码或人脸识別等科技手段遏制一人多拿的现象。”李冰说。

里面的食品安全吗

新浪网上一项关于分享冰箱的调查显示,有13.1%的网友担心冰箱中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在德国,分享冰箱暗藏的食品安全风险,就曾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忧虑。2016年2月,德国柏林市政府司法及消费保护部召集全市12个区的代表开会,随后发布声明,公开对分享冰箱模式提出质疑和监管要求。在柏林,一些冰箱已在压力之下选择关闭。

但杨跃军对自家分享冰箱的食品安全很有信心。

“我们分享冰箱里的食物,主要来源于饭店内多做的员工餐和绿洲公益等机构和爱心企业免费提供的一些临近保质期的包装食物,如月饼、糕点等。”杨跃军介绍说。

这些食品会分批装在打包盒内,盒上都清晰标注了投放时间和食用有效期,饭店员工每天早中晚三次检查冰箱,处理过了有效期和有变质迹象的食物。但实际上来拿食物的人比较多,都是很快就被拿光,一般不会出现过期情况。

“曾有好心人拿来自家的余量食物放进冰箱,我们的员工发现后也要立即严格检查保质期和食物品相,防止有问题的食物流出。”杨跃军说。

位于社区的分享冰箱,其食品均是社区内有资质的饭店、超市提供的,这些食品不仅标明保质期还会注明供应方电话,都是检测合格的,万一出现问题也能在第一时间追根溯源。为了从食物的来源上保障安全性,目前社区的这台分享冰箱暂时不接受个人提供的食品。

张秋霞向本刊记者介绍了绿洲公益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把控:在捐赠环节,企业要和他们达成捐赠契约,保证食物是安全的。他们也会参考商业运作模式,去查看企业的资质,包括企业提供的证书、背景资料、食品的检验资格等。另外,对于食物的存放环境等,企业也需要进行确认。食物到了他们这里之后,一旦发现问题,也会追责。等食物到了仓库、到了志愿者的手里后,他们还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在绿洲公益向本刊记者提供的一份分享冰箱内禁放食物名单中,包含了霉变的食物、发芽的土豆、隔餐的剩余食品等几十种。“这些都是分享冰箱志愿者培训的重要内容。”张秋霞说。志愿者需要辨识食物是不是能够食用,除了用肉眼去看,有时候也要试吃。

杨跃军毫不讳言自家的分享冰箱中摆放了很多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在多数人眼中等同于过期食品,是需要被扔掉的,但放在分享冰箱里却可以发挥它的价值。”

“在国外,即将过期的食物降价出售或直接捐给慈善机构,是商家的通常做法。比如加拿大、美国、德国都有相当完善的食品救济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食品保障。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食品还有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的说法,过了最佳食用期(还不到保质期)就打折出售。”李冰介绍说。

食物供给之忧

中午11点,店员李卫强往分享冰箱里放了四盒多出的员工餐,一小时后,当他再次打开冰箱时,里面已空空荡荡了。

杨跃军告诉本刊记者,分享冰箱如今最让他发愁的是食物来源。“我们每天中午和晚上定点各投放一次食物,平均每天的投放量在30份左右。但需求量更大,冰箱常常是空着的。”杨跃军有些无奈地说。

如今饭店门口的分享冰箱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主力仅是饭店自身和绿洲公益。

杨跃军曾让饭店的店长出马和周围的十几家饭店谈合作,希望他们也能把每天余下的食物放进分享冰箱,但却没有一家响应。“大家可能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吧。”杨跃军分析说。

曾经有一家蔬果店看了新闻后主动找来说要合作,“他们带来几包蔬果放进冰箱里摆拍了一番后就走了,从此再也联系不上。”杨跃军说到此,摇了摇头。

在杨跃军看来,与他们这样的中餐馆相比,星级酒店、生鲜超市、西餐厅等可能有更多的余量食物。“但这些餐厅和超市往往也有着严格的食物管理制度,食物一段时间不能卖出,就直接倒进了垃圾桶。”

前不久,一家做食品代理的企业和杨跃军联系,承诺不定期地为分享冰箱提供他们代理的余量食物,如饼干、月饼等。这让杨跃军很兴奋:“我非常想把分享冰箱坚持下去,这需要更多的人和企业的帮助。”

位于普雄社区的另一台分享冰箱则少了许多忧愁。张婧告诉本刊记者,因为有了街道的支持,他们在与企业对接捐赠事宜时比较顺利。曾经困扰他们的冰箱食物短缺问题现在也大有改观。

“除绿洲公益外,我们目前固定的食物捐赠企业有四五家,捐赠的食物品种也从最初的两三种扩展到了现在的十几种。我们的冰箱基本上每天都是满满的。”张婧说。春节前,他们还特意举办了年终答谢会感谢这些慷慨解囊的企业。

猜你喜欢

李冰绿洲冰箱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深海绿洲
冰箱是谁发明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绿洲,它的名字叫“故乡”
肩上冰箱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冰箱除异味
精彩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