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小制造企业怎么活?
2017-03-01
2016年中国经济全球瞩目,从楼市调控、债务问题到人民币贬值,从实体经济下滑风险加大到资本外流引发不安,实体生意着实难做。尤其是最后两个月,本应是传统旺季,本以为可以赚点钱过年,谁知道原材料价格疯涨,各种辅料也比拼着涨价,煤炭、钢铁、造纸业一路狂飙。运输成本上涨,人工工资也要涨,连微信、支付宝也要收手续费了……
中国制造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各种成本大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资金不足、订单锐减、缺乏创新、负债高企的企业将率先倒下,实体行业新一轮的破产倒闭潮可能已经来临。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种种现象都指向一个命题: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到底会怎么走?
专家解析看到许多已经力不胜任的企业领导在那里苦苦挣扎,我真不忍心告诉他们,救企业、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经营。
中小企业困境三问
文 | 金焕民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在一种声音过分放大的时候,其他声音就不太容易发出来。关于中小企业危机与出路方面的某些观点,正是这样。
第一,中小企业出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一:没有顺应市场变化。这是毫无价值的废话。
没有任何企业拒绝顺应市场变化。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认识问题,要么是能力问题。前者是“软件”过时了,后者是“硬件”过时了。实际上,无论是哪个方面过时了,根本原因都是经营者过时了。
中国大批中小企业的老板,长期坚持的是生意人意识或者销售观念。在市场快速增长期,尤其是中国这种海量且发展不均衡的市场,中小企业是不乏市场、不乏销售空间的。
但是,当市场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即便是大众产品也必须有特色、好品质时,一方面企业必须有创意能力、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对装备、工艺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大多数中国行业龙头企业没有实现足以福及所在行业的创新,多数中小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我不认为这些中小企业是过剩产能,它们是过时产能,是必须淘汰的企业。
答案二:没有热情拥抱互联网。
我只想说,不是这些企业没有拥抱互联网,而是这些企业的老板没有热情拥抱互联网。也许这些企业的老板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机会重新创业,能够为个人找到活路。但如果他们立足于带着自己的企业搞什么“互联网+”,是没有什么出路的。因为系统地解决企业的制造问题更现实,也更重要。
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掉头快,但掉头需要创意能力、研发能力,需要装备、工艺和技术支持。没有了掉头能力,中小企业靠硬撑,怎么可能有出路?
答案三:环境变化太剧烈。
的确,即便是跨国公司也应对不了这样的环境变化。这也是跨国公司从中国转移资本的原因。中国中小企业能够在长时间里如鱼得水,这是一个特殊现象。中小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周期较短的企业组织形式。不进则退,如果不能成为有效的跟随者或者利基者,关门是一个必然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小企业从生存条件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力足够强大,以至于可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模仿空间;一种是中小企业拥有专利或者秘方,其他企业难以企及。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很短。问题在于,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好像无论什么企业都可以基业长青。
第二,什么样的中小企业才可能有出路?
简单地说,只有那些有能力解决产品创意、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且不受资金制约的企业,才可能找到出路。
而对于那些产品平平、业绩平平、持续亏损的企业,则最好关停。中小企业最典型的特点是一旦因为产品问题出现亏损,就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很难翻身。
相反,在经历了2012年之后的困难,迄今为止财务没有出问题的企业,都有可能找到出路。这样的企业还有市场基础、产品基础、生产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也就是说,企业只是经历了困难,没有进入困境。
第三,中小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这是一个很难给出满意答案的问题。
企业都想得到一个简单易行、一招制敌的答案,但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答案。而能够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可能。
1.班子问题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推动创新、创业的管理班子。
在过去的路上,根本就不存在出路,因此,企业需要创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企业都在持续进步,无论是营销、产品、技术还是管理上。但那种进步是建立在学习与模仿上的。今天的问题是跨国公司已经“妙处难学”,本土领先企业也没有给中小企业留下什么学习与模仿空间。换句话说,今天的中小企业已经遭遇了学习与模仿的天花板,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在我们的概念里,中小企业是通过学習和模仿生存与发展的,其实,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有企业家精神,甚至企业家精神正是通过总结优秀中小企业经营者特质,概括出来的。
“二次创业”的概念在2000年前后曾经十分流行。那时提这个问题正是时候,环境好、条件好并且从战略上是恰当的导入时机。在那个时候推动二次创业并且取得突破的企业,今天生存状态都很好。如果说那时推动二次创业是未雨绸缪,那么今天提这个问题就是临阵磨枪了。
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所有产品必须重新做一遍,所有市场必须重新开发一遍,所有经营思想必须重新梳理一遍。因此,你可以说这是创新,也可以说这是创业。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称职的领导班子。我看到许多已经力不胜任的企业领导在那里苦苦挣扎,真不忍心告诉他们,救企业、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经营。
2.营销问题
在以往的概念里,市场细分是大中企业的事,中小企业做的似乎是不需要细分的大众市场。没错,中小企业做的是大众市场,而大众市场也是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的。
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不能再像以往一样继续生产毫无特色的大众产品了。必须深入研究客户需要,并为目标客户打造特色产品。虽然完成這一转变十分困难,但中小企业必须过这道坎。
在渠道问题上,中小企业也必须从两个极端做出努力。
一端是开发具有管理和经营渠道和终端,具有较大覆盖能力的“营销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渠道扁平化整体上完成之后,中小企业又需要省级甚至跨省的经销商了。经销商不再是企业的附庸,而是把企业变回“生产车间”的真正的市场营销者。
一端是销售端点。这方面的文章和观点十分丰富,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唯一强调的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开展电子商务十分必要,但如果不首先解决好地面问题,电子商务可能只是一个梦。
3.规模问题
做大做强,一直是中小企业的梦,当前应该是梦醒时分了。
以往,企业不分大小,都有可能做大。今天,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必须立足于“小”思考经营。小的,必须是好的,否则无以立足。好,体现在品质好、服务好和口碑好。
大企业依靠的是体系和流程的力量,小企业依靠的是个体能力和效率。具有吸引力的工资政策和严格的绩效考核,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不在规模问题上树立正确态度,中小企业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有些行业适合小微企业,有些行业适合中小企业,有些行业只适合大企业。比如啤酒业,如果你在这个行业没有规模,那就只有去做个作坊了。
除了上述问题,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在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唯一的建议是企业领导忘记自己是老板,把自己的能量充分调动起来,并耐心地带队伍。
一个没有能力带队伍的中小企业,是没有出路的。在今天,除非你不惜血本,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委身于中小企业的。
专家评析
若干年之后回头看,我想绝大多数企业家一定会说:原来2017年中国的生意如此好做。
中国生意肯定不愁做,关键是怎么做
文 | 段 磊 汉哲管理咨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 2017年制造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大多数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陷入了迷茫,而站在另一个角度,我们又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可比购买力,中国目前进入中产阶级的人口大概有1个亿,约占14亿人口的7%。而中国企业能够为中产阶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连1%都不到,不能满足的需求,这部分人选择去美、欧、日购买,每年的金额是多少呢?1万亿元。
除此之外,中国农村的城镇化、教育、健康、环境保护这些领域的机会更是不可胜数。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保持5%以上的增速还会有10年左右,这比发达国家的1%、2%甚至负增长已经好很多。再加上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和显著的消费梯度,若干年之后回头看,我想绝大多数企业家一定会说:原来2017年中国的生意如此好做。
那么,中小制造企业该如何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这一形势呢?笔者认为,核心在于避虚向实,重新定位,聚焦精准求突破。
避虚向实
近年的创业潮、投资潮,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做实业的人的心。大家认为,要么我的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没有题材,不如放弃;要么把资金抽离去做金融投资、风险投资,甚至炒房子;还有的干脆把企业交给别人管,每天钻到所谓的投资人圈儿里,看各种项目。
这里,不得不给大家泼点冷水:第一,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引资、上市;第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投资人;第三,全社会都是投资人,我们该去投谁呢?业无贵贱,只要能把自己手上的产品、业务做到足够好,市场并不缺乏。我们目睹了卖馒头的企业能够做到10个亿,日本的二郎寿司,一家寿司店的收入胜过100家;格力一个空调产品也做到了1000亿元,说明什么呢?所以,还是需要大家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精,深入揣摩客户需求,相比其他对手做出比较竞争力来,如此,在中国生意肯定不愁做。
重新定位
当前的社会需求可以说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有大的起色,面向国内市场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的选择。而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已升级,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信息化,使得制造企业的业务由M—B—C直接过渡到C—M,这就要求制造企业对自己的客户和流程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客户需求变了的,要分析能不能跟上这个变化,跟上的成本有多高;如果跟不上,需要重新开发目标产品、寻找目标客户、构建新的赢利模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可能还没有这么悲观,往往是原有的业务还在,但利润开始走向微薄。这个时候,对企业核心业务或产品的重新定位就非常重要,通过现有业务的维持运行,向新业务输送血液,供给新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利用2―3年的时间完成转型,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在新业务的选择方面,一定要关注三个特点:趋势、刚需、高频,即上述业务是否符合产业趋势,是不是明确的需求,是否有一定的需求频次。就一项业务而言,三个特点全具备可能比较难,但全不具备的话,就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力出一孔
当前很多制造企业的问题是,都在寻求转型,但转型了数个甚至十几个产品,居然都不如原来的产品做得大,为什么?选产品、定位方面一定有问题,不够精准。一般来说,制造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多个产品以平衡风险,但这种选择一定有一个是聚焦的,或者聚焦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如液压技术),或者聚焦于特定的客户群体(老客户的相似或相近需求),在没有完全做好一个产品之前,笔者甚至不建议企业涉足第二个产品。未来的市场竞争,不是在一公里的长度上深入一厘米,而是要在一厘米的长度上深挖一公里!如此,才能在市场中占住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进可攻,退可守。对于中国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来说,只要一个产品能够做得很好,很有竞争力,市场空间就足够养活企业,而且能够让企业活得很好。
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避虚向实,考验的是企业家的定力与决心;重新定位,考验的是企业家的视野与应变能力;而聚焦精准求突破,则是考验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能否力出一孔,持续坚持投入。
这三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而在笔者看来,一家好的企业并不一定战略有多么高明,难的就是持续、用心、专注地做好一件事、一门生意,能否真正做到“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近年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工匠精神”,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方向的指引,更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