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2017-03-01吕京笏
吕京笏
从临近入冬开始,洋节便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同学之间的问候也从“万圣节快乐”“平安夜快乐”一直到“Merry Christmas”,充满了“洋味”。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洋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只是赶个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则更应该得到关注与继承。
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满满的温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节了。我至今依然留恋小时候回老家过春节,跟着爸爸挨家挨户拜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过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而中秋又恰值庄稼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则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除了中秋与过年,至今得到较好继承的,就是元宵节了。说起元宵节,我们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树”等诗句,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时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以及元宵节放烟火、观灯三日的隆重,足见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我们还会随之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有趣典故。发展至今,元宵节流传下来的放烟花、吃汤圆、观灯、舞龙、猜灯谜等习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日,自然是跟历法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根据阴历而定。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亏盈规律制定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根据节气而定,那就是清明。节气属于阳历,与现行的公历对应契合,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阴历与阳历关系,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祖先给节气取的“谷雨”“芒种”等名字,在农耕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农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欣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继承与珍惜。
遗憾的是,也有一些节日,随着工业的发展,农耕在社会结构中重要性的减弱,而慢慢被人们所冷落。譬如“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天气开始有了有效的降雨,土地开始解冻,那些沉寂了一冬的动植物都开始苏醒过来,露出了生机。从前人们会在二月二炒豆子吃,农民用草木灰撒出粮囤的形状,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祈祷庄稼有个好收成。而现在,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中,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二月二”也是一个节日。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一些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回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端午节了。自从近年来国家把端午节列为公休假期,人们对端午节也越来越重视了。人们包粽子、采艾草,甚至在我们这个北方的小城,也会在端午节这天举办龙舟赛。
当然,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并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了解与吸收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承与发扬光大。我希望,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千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依然能不忘传統,不忘传统文化,并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血液,使之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