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立難安的痛坐骨神經痛

2017-03-01

台商 2017年1期
关键词:治療臀部疼痛

坐骨神經痛,其根本是由於體質虧虛、感受寒涼濕熱或受傷引起。除了急性期必要的用藥及臥床休養外,平時生活應增強鍛煉,注意飲食習慣,保持良好心態。

【典型病例】

梁先生長期久坐,時常會感到腰臀部酸軟情況,但休息後都可以好轉,所以並未在意,近一月來,因為天氣轉涼自覺腰部、臀部等處僵硬感較明顯,2週前出差時提拿行李後開始出現明顯左腰部及臀腿部緊痛症狀,但由於在外地無法及時就診,工作結束後症狀明顯加重,左腰臀部至左下肢處明顯疼痛感,伴放射酸緊,起身、彎腰動作時疼痛加重,晚上睡覺時更是痛苦,輾轉難眠,每因翻身痛醒,只能右側睡。醫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建議手術治療,但梁先生拒絕,給予藥物口服止痛及鬆弛肌肉,但症狀仍未見改善;而梁先生為了避免加重左側腰、臀、腿疼痛情況,不敢久坐、久站,輾轉難眠,導致壓力增加,焦慮易怒。

【病理分析】

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是人體中最粗大的神經,支配下肢的感覺和運動,循行腰骶—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足部。坐骨神經痛,不是單獨疾病,是多種病因所致,多數是由於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導致坐骨神經被刺激、壓迫及損害,出現疼痛及放射刺麻感,一般症狀表現:

●多為單側發病,腰部向一側臀部、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外側、足部放射樣症狀;

●呈現刀割、燒灼等的疼痛感覺,並有放射感,伴有腰背部僵直症狀;

●多以青壯年人群易見,男性>女性。

坐骨神經痛,根據症狀在中醫類別可歸於「腰痛」、「痹症」等範疇。《雜病源流犀燭·腰臍病源流》:「腰痛,精氣虛而邪客病也……腎虛其本也,風寒濕,熱痰飲,氣滯血瘀閃挫其標也,或從標,或從本,貴無失其宜而已。」依照中醫理論,坐骨神經痛的發作,除了本身體質虧虛之外,主要是跌撲外傷,氣滯血瘀等原因誘發,也會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引起的單側腰部以下經閉塞凝滯,而出現疼痛、放射症狀。

●外因:感受寒濕、濕熱之氣,或跌撲外傷、體位不正。●內因:內傷腎虛

容易導致坐骨神經痛原因有:1.原發性:由於感染或中毒直接引起坐骨神經炎; 2.繼發性:多因外傷、體力勞動起病,而且可時常反復;3.天氣因素:氣候變化如寒涼、潮濕季節時較易引發引發疼痛症狀;

【醫生建議】

■要如何控制或避免坐骨神經痛發生?

1.注意食物的性質,多以維生素、纖維素等食品為主;

B群維生素是神經代謝的重要物質,也要注意維生素C、D的攝取,建議可增加燕麥、粗米、堅果、紅蘿蔔、新鮮蔬果等食品。

2.增加鍛煉,增強體質,尤以建議床墊的選擇,偏硬床墊較為適合,以平躺為主;

3.避免大量飲酒、吸煙,活動時需緩慢,不要舉、搬、提拿重物;

4.中藥調理。

可用滋補肝腎、活血化瘀、散寒溫裏、清熱利濕、舒筋通絡的中藥進行體質的調理。可適當選用杜仲、續斷、桑寄生、生薑、生米仁、木瓜等中藥。

■簡單的鍛煉方法:

平躺於床上或地面(注意保暖),試著將雙腳上抬,膝蓋伸直,配合呼吸,吸氣時上抬雙腳,吐氣時放下,速度以呼吸頻率為主,盡量緩慢為宜,每天2~3次,每次10個來回。

■介紹二個緩解疼痛的穴位:

1.風市穴:站立垂手,將手放鬆平貼與大腿外側,中指處即是;

按摩方式:敲打,每次約30~50次;保健功效:疏經益氣。

2.大腸俞穴:雙手叉腰(腰部骨盆處)大拇指處,第四腰椎棘突旁開1.5寸(左右兩指寬);按摩方式:敲打為主,每次可敲打30~50次;保健功效:強腎理筋。

上述坐骨神經痛治療及預防方法,仍需根據個人體質變化而有相應的方式,疼痛、酸麻進一步引起的情緒或內分泌失調問題,除了尋找專業中醫師進行個性化中藥改善體質治療之外,還需要留意的是注意平時的生活飲食習慣,適當鍛煉、留意姿勢或放鬆心情,紓解壓力,這樣通過內外治療才方能改善癥狀,恢復健康。

梁先生在經過了中醫藥調理,並調整自己平時坐、站、睡姿等習慣,在辦公室也能注意保暖,避免久坐、久站,適當增加鍛煉,出現僵直感時配合運動及針灸、按摩等治療,左腰臀、腿部的疼痛及放射感情況明顯緩解,活動時也已經沒有受限感,睡覺時能夠正常翻身,情緒也和緩許多。

坐骨神經痛是有多種原因導致,也是許多疾病的主要症狀之一,其根本是由於體質虧虛、感受寒涼濕熱或受傷引起。若是針對疼痛症狀持續服用止痛劑、肌肉鬆弛劑或是神經營養劑等藥物,卻忽略了體質、生活的調整,病情容易反復,因此除了急性期必要的用藥及臥床休養外,平時生活應注意姿勢,增強鍛煉,按照醫師指示,注意飲食習慣、保持良好心態、中醫藥治療(內服、艾灸熱敷、推拿正骨復位、針灸)等,才能緩解或預防坐骨神經痛的發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療臀部疼痛
正視治療師不足問題 締造傷健共融社會
对称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手到病除
院舍治療VS社區治療
坏习惯让美臀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手到病除
疼痛到底有多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