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底线走新路 摆脱贫困奔小康
2017-03-01刘东明
刘东明
守牢底线走新路 摆脱贫困奔小康
刘东明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道真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如何使一个长期贫穷的山区农业县摆脱贫困,道真县委县政府始终勇于担当,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把道真打造成脱贫攻坚示范区、黔渝开放合作创新区、仡佬文化旅游体验区、特色农产品集聚区,争做融入重庆的‘桥头堡’,勇当北部突破的‘先行军’,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成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道真”的奋斗目标和2018年全面脱贫、2020年同步小康的战略路径,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
一、贫困落后:道真长期的“心病”
一是贫困人口较多。2014年底,按照2736元的新贫困线标准,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02万人,贫困发生率16.36%,且多数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深山区、高寒山区和交通闭塞地区,靠政府帮扶后的自我脱贫能力弱,对这部分贫困人口扶贫难度大,稳定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任务非常艰巨。二是经济总量不大。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44亿元,仅为遵义市的2.17%;人均GDP为16278元,为遵义市的53.5%;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3.48亿元,仅为遵义市的0.43%;财政总收入6.58亿元,仅为遵义市的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7亿元,仅为遵义市的2%。三是产业结构不优。2014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34.7∶18.6∶46.7,其中,一产还是粗放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没有形成现代农业;二产中,工业起步晚、底子薄,占比小、效率低,支撑带动能力不强;三产虽然占比较大,但总量不大且还处在低层次水平发展阶段,不能有效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四是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方面,部分乡镇通达公路等级低,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全县原建制村中还有部分村公路未硬化、部分村民组不通公路,交通仍是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水利方面,全县安全饮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电力通讯方面,一些地方还存在用电不保障、线路老化等问题;一些地方通信网络信号存在盲区。
二、脱贫攻坚: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一)解放思想“拔穷根”
积极开展“十破十立”“五个梳理”“高速路将通,道真怎么干”“大扶贫时代,我们怎么干”等大讨论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彻底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摆脱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坚决杜绝“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把新形势、新要求、新常态入脑入心,以思想大解放促进思维大创新、经济大发展。多次组织考察团到上海、重庆、贵阳等地考察学习,促使党员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组建农民夜校、开设道德讲堂,加强对农民群众法律法规、劳动技能、文明礼仪等知识培训,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摒弃“安贫乐道”“穷自在”思想,增强改变自身命运的“冲动”。
(二)精准聚焦“摘穷帽”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真扶贫、扶真贫,决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决不让“平均收入”掩盖“不平均”。
建立健全了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精准管理和进退机制。按照精准扶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的要求和“自报、组评、村议、乡定、县备案”的工作流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公开公平公正地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五个一批”“八个精准”“两率四性”要求,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全面落实“33668”“35669”行动计划和“1+10”配套文件,坚持“扶贫先扶志、精准是基础、产业为根本、基础设施是关键、项目作抓手、全社会来共建、党建作保障”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指挥平台,实行挂图作战,分类指导、分类推进,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保证扶贫投入真正用于贫困人口,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记账补贴,帮助贫困群众记好收支账。采取“54321”(正处级干部帮扶5户、副处级干部帮扶4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干部帮扶1户)帮扶模式实行党员干部与扶贫对象结对帮扶,实现了干部全出动、帮扶全覆盖。
(三)强化支撑“改穷业”
做大绿色循环工业,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大健康生物医药、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铝土矿开发为主攻方向,全神贯注抓园区,凝神聚气抓工业。标准厂房累计达20万平方米,入园企业84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和“城镇倍增”计划,城镇化率提高到2015年的40%。做强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大力实施“5311”(发展中药材50万亩、茶园30万亩,常年种植商品蔬菜10万亩、烤烟10万亩)农业产业化工程,“十二五”期末,中药材、茶园种植规模分别达26万亩、21万亩,累计收购烟叶106万担,常年种植商品蔬菜10万亩。
做特生态文化旅游业。按照“道真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的思路,扎实推进“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和“月月造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积极推进以大沙河仡佬文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建设,全力打造黔北渝南旅游精品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示范县、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实现旅游收入24.1亿元,并成功申报了洛龙国家生态公园,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公园。
(四)改善基础“换穷貌”
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集中财力办大事,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住房难等问题。加快推进交通建设,打通“大动脉”,从2015年7月起,用1年时间实施小康路800公里,创造了道真历史之最。道安高速公路(道真段)顺利建成通车,道武高速公路将于2017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保卫“生命线”,解决了农村14.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供给率96%。升级改造农村电网近1000公里,全面解决了农村无电户用电问题,可靠供电率达99.5%;总装机25.5万千瓦的角木塘、官庄、浩口等中型水电站开发进展顺利。通讯覆盖率96%,农村无线电视覆盖率98%。围绕“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居覆盖率2017年底将达92%。
(五)兴教重卫“改穷志”
紧紧围绕“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紧扣“三个率先”目标,把教育作为扶穷志、拔穷根、换穷业、治穷窝的治本之策,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坚持工作精力向教育倾斜、项目支持向教育倾斜、经费投入向教育倾斜、人才保障向教育倾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立了贵州省银杉教育发展基金会进行奖教助学,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通过省级验收,顺利实现“新两基”目标。道真中学、县中等职业学校分别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省级中职示范校。
协调推进卫计事业。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人口计生工作持续保持全省一类县水平,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六)协力共寻“治穷路”
鼓励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帮助贫困区域发展的合力。着力挂帮扶贫,认真落实县四家班子、县直部门挂乡帮村联户机制,实现一对一帮扶。加强与国开行、上海市杨浦区、茅台集团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落户我县。充分发挥毗邻重庆的区位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与重庆同行,参与重庆市场竞争,努力实现“重庆所需,道真就能”。“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型招商引资活动70余次,引进各类项目259个,签约资金428亿元、到位资金197亿元。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入开展了“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调查研究下基层、解民情促科学决策,督促指导下基层、解难题促全面发展,信访调处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稳定,宣传教育下基层、解疑惑促干群同心),同时,精准选派50名村第一书记,配强5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
“十二五”期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33亿元、年均增长16%;财政总收入7.48亿元、年均增长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5.03亿元、年均增长18.2%;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5.09亿元、年均增长4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121元、7572元,年均分别增长14%、16%。与“十一五”期末比,主体指标均实现翻番目标。综合经济测评排位由2011年的全省87位上升至2015年的39位、由2011年的全省非经济强县46位上升至2015年的17位,实现了增比进位、突破突围。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6%,县级“减贫摘帽”通过省级验收,荣获“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
随着道南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道真将由黔北边城变为黔渝经济走廊的结合部和贵州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阵地,后发优势十分明显,道真将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秉承“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马上就办”作风,按照“守牢底线、走好新路、奔快小康”的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决打赢全力摆脱贫困这场“歼灭战”,坚决打赢决胜全面小康这场“大决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目标,努力把道真打造成脱贫攻坚示范区、黔渝开放合作创新区、仡佬文化旅游体验区、特色农产品集聚区,建成县强民富生态美的新道真。
(作者系中共道真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谢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