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打造海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升级版的调研报告

2017-03-01王鹏升胡吉云

理论与当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芦笙民族民间村寨

王鹏升 胡吉云

关于打造海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升级版的调研报告

王鹏升 胡吉云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是每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山地特色村寨城镇化示范区、山地生态旅游养生示范区,重点抓好特色民居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构建民族良好生态宜居环境等,努力让少数民族村寨美起来、强起来、富起来。

一、海发民族村寨发展沿革及特色亮点

海发村“下坝”村民组是小花苗支系比较聚居的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素有黔西北“芦笙王”之誉的苗族芦笙表演艺术家张文友就是这个村的人。自2000年以来,省、市、县文化旅游部门将海发村定为对外民族风情旅游观光开发点,中外旅客常来这里观光旅游,感受不一样的小花苗民族风情文化。

海发村背靠神仙坡,以左面高大陡峭的托佐楷梁子为屏障,右面以大观山、杨梅坡两道山双重环绕,恰如一斜躺的巨人一腿曲回,一手怀抱,将整个海发村拥抱在胸腹之间。全村从西北向东南逐层降低,四个寨子相互依托,各守门户,村寨之间沟壑纵横,由岭连套,对外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封闭险地。据当地老人们讲述,过去幺岩大土豪杨焕南试图攻打海发苗寨,结果被海发苗家杀得大败,老巢幺岩被破,身首异处。在哪土匪横行的年月,也没有哪家土匪敢进海发苗寨一步。正是这种封闭式环境,海发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才得以保留、传承、发展,且具有较高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一)独特的芦笙艺术

芦笙既“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乐器、法器、神器”,又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记。所形成的“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海发小花苗芦笙舞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它的芦笙艺术以其正统、功夫独特、水准较高而闻名。吹笙跳舞是村中最为重要而著名的文化艺术形式。

(二)独特的芦笙制作

海发所制作的芦笙分六管和五管两种。六管笙长三尺余,声音浑厚,饱满,可奏可舞,适用范围较多,用于庄重场合;五管笙又叫“葫芦笙”“小五笙”,过去多用葫芦作斗(现今已改为木质斗),竹管细短,仅长尺余,声音尖细高,多用于欢乐、玩耍喜庆场合。早年间,海发村老一代曾做过芦笙,中间一度失传,所用芦笙多从邻近纳雍等地购买。20世纪90年代初期,芦笙手罗大学、张发荣,王海生、黄德才等重新研制芦笙成功,成为村中第二代芦笙制作师傅。他们一改过去双合斗为全管木斗,在簧片刮制、笙斗车圃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具有经久耐用,音色标准等特点。所制芦笙已达五百余架,除本村使用外,还销往纳雍、威宁、赫章等邻近20多个苗寨,每架芦笙售价一般为60元至100元之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他们于2009年4月被水城县人民政府认定为芦笙制作工艺传承人。

(三)独特的芦笙艺术传承

1994年9月,海发村开始举办芦笙艺术培训班,20多年来培训芦笙手上万人,其中省、市、县芦笙传承人40多名。以芦笙王张文友之子为代表的芦笙舞蹈高手张绍学,接过父亲接力棒,曾参加全国舞蹈、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受到好评,成为典型的芦笙传承能人;以张发喜、张凤文、杨贵华为代表的海发芦笙表演队,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荣获集体一等奖,受表彰的6名优秀芦笙手中有4名是海发队员,同年11月,他们表演的《乌蒙芦笙魂》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2007年6月,张凤文、王龙、杨贵华、罗光明等表演的《芦笙魂》获“多彩贵州”之六盘水赛区一等奖,全省铜奖,同年11月,获邀作为贵州省代表团赴广州参加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演出,获得金奖。张绍学、张发喜、王贵明等于2009年4月被水城县人民政府认定为芦笙舞蹈艺术传承人。

海发村芦笙传承人努力学习芦笙王张文友等老一辈精湛的芦笙舞艺,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发挥特长优势,将海发苗族芦笙舞这一民族绝技发扬光大,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文艺会演及赛事。活跃在省内外芦笙舞台上,展示了一代又一代海发苗族芦笙手的风采。

(四)党政重视打造独特苗族芦笙艺术节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芦笙王张文友精湛的芦笙舞艺,开发和保护历史悠久的苗族民间文化,强化本土文化意识,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经水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青林乡人民政府协助海发村苗族同胞定期举办“青林苗族芦笙艺术节”,艺术节当天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芦笙舞蹈大赛,一个个苗家俊男靓女头戴箐鸡舞羽花冠,身穿新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种种舞姿舞形展现出来,好像一群飞出丛林的箐鸡,在舒展身姿,去游荡、去觅食、去嬉戏,尽心之后又钻入丛林,栩栩如生,充满情趣。不仅展示了苗族文化艺术的靓丽风采,还推动和创新苗族芦笙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形式。

(五)独特的小花苗服饰

贵州苗族服饰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一部现成的苗族史书,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灿烂。小花苗服饰是黔西北苗族支系中承传最古老,承载历史信息最多的民族民间艺术瑰宝。享有图案众多、色彩丰富、制作精细、承传稳定等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村中,小花苗服饰工艺集中体现在特有的“花背”上,制作手法主要分纺织、蜡染、挑花。

二、海发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海发村现分为大寨、麻窝寨、赂坎脚和黄泥坡4个自然寨,其中大寨分为5个组,其他三个自然寨各属一个组,苗族人口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全村境内为半凉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为与纳雍新房接界的神仙坡2157米,最低海拔为赂坎脚小田坝1700多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苗族同胞零星分布居住在峡谷冲子山间麻窝及几面山坡岭冲地带。由于自热、人为、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海发四周植被较稀疏,虽有溪水长流,但很难体现出绿水青山的自热景观。

(二)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加速建设,精准扶贫的普及,海发近年来的民族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苗民自身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海发产业规模较小、层次水平较低,结构调整和苗民增收难度较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比较低。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可支配收入较少,无力组织大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民族村寨建设资金明显短缺。

(三)民族民间文化流失严重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界定为:“一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二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等;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技艺;四是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民居、服饰、器具、用具等;五是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设施、标识以及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场所;六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区域;七是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契约、谱牒、碑碣、楹联等;八是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九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苗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为苗族创制了拉丁字母苗文,苗文的出现,为收集整理苗族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方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海发苗民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求温暖,求小康导致海发苗族青年外出打工,尤其是近几年来,部分年轻夫妇背井离乡带着孩子全家外出务工,致使芦笙艺术演技、芦笙制作、服饰制作(挑花、蜡染、编织、镶嵌)、苗族古经、苗族医药、苗族传统建筑等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失传和后继无人的困境,导致海发民族村寨特色缺失。

(四)相关机制有待完善

有效推动民族村寨建设,需要相关机制作为保障。民族村寨建设涉及诸多部门、诸多领域。目前,六盘水市虽出台了专门的少数民族村镇建设文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和资金保障不到位,导致各部门思想不一致、步调不统一、工作协调力度不够,并未形成民族村寨建设的强大合力。由于危房改造、茅草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导致海发苗族传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民族村寨建设趋同化、现代化现象比较严重。

三、打造海发民族村寨建设升级版的对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是在特色上,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居所、文化、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建设等方面。海发必须依托独特民族风情和独特小花苗文化,把悠久而古老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把海发迅速建成一个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凉都绚丽多彩的民族乡间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使海发村的苗族同胞足不出户就能尝到发家致富的甜头,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目标,促进苗乡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海发民族特色村寨。

(一)改善生态环境

海发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人文环境,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大“人参果”的栽种面积,发展经果林,全面落实封山育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真正实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山水田园苗家寨。

(二)发展民族经济

合理利用西部大开发、小康社会建设、精准扶贫、“三变”改革的大好时机,发展乡村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尤其是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开发民族村寨农家乐,吃在苗家、住在苗家、体会在苗家、回味来苗家。打造青林、南开、金盆、月照养生谷、大河堡、玉舍国际滑雪场等精品旅游线路。打响芦笙王张文友故里品牌,吸引中外游客和民族专家学者来海发旅游观光、考察调研。催生芦笙工艺制作、小花苗族服饰制作、苗医苗药产业化发展。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求学等,回乡创业发家致富,带动地方苗民就近就业。通过这些发展方式促使海发苗族增收、创收,有效促进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三)挖掘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特别是即将面临失传的民族口碑古籍,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地方中小学教学体系,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重视民族民间艺人,继续做好海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陈列馆的相关工作,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期组织举办民族民间文化大型活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现小花苗族文化风采。构建安定、祥和、繁荣、美丽的民族特色村寨。

(四)合理协调相关机制

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不仅是海发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扶,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建议市、县、乡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的领导与协调,高度重视海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将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制定和出台少数民族村镇建设文件时,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考虑民族村寨建设的特殊性和民族性要求,确保海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六盘水市委讲师团 六盘水市苗学会)

责任编辑:郭 清

猜你喜欢

芦笙民族民间村寨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岜沙芦笙节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你好,芦笙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