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喷混凝土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2017-03-01杨政武
杨政武
(贵州路桥集团第五分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1 工程概况
某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施工全长17.2 km,项目设计速度为80 km/h,是由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以及两条隧道工程所组成的,其中,整体式路基路面宽24.5 m,计划施工工期28个月,两条隧道工程施工是本次施工重点和难点,两条隧道工程长度分别约为1 km和1.9 km。根据现场勘查发现,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围岩为Ⅳ级为主,岩体易破碎,成洞条件比较差,施工风险比较大。综合考虑该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在隧道工程初期支护施工中,采用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
2 湿喷混凝土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2.1 选择施工设备
在该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两条隧洞的初期支护施工中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设备为HPS3016S型机器手喷射机,理论输送量30 m3/h,电机功率55 kW,柴油机功率75 kW,总机重量19.5 t。
2.2 混合料控制及配合比优化
对于混凝土施工原材料,在细集料选择方面,采用级配优良、细度模数在2.5~3.2之间的机制砂和中粗砂,对于砂率,应该控制在45%~55%之间,另外,混凝土混合料含水量应该控制在5%~7%之间,混凝土粗集料选择5~10 mm的碎石材料。在混凝土原材料中,水泥至关重要,在本工程施工中,水泥材料选择与混凝土设计标号相适应的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在水泥材料选购方面,必须保证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相关规定。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需要经过配合比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并确定外加剂种类和参量,即是4%~6%水泥的重量。在本工程施工中,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环境,将混凝土塌落度数值控制在140~180 mm之间,如果塌落度比较小,则会造成堵管问题,另外,如果塌落度比较大,则会造成混凝土浇筑回弹量比较大,甚至会发生掉落问题,同时,混凝土强度无法得到保障。
2.3 检查喷射岩面
在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前,首先需要对被喷处围岩基本的尺寸进行准确测量,要求隧洞外边表面相对顺平,对于欠挖部位,应该及时补凿,同时,还应该注意清除浮石,对于岩面,采用高压风或者高压水,对其表面杂物进行全面清理。如果发现渗水、漏水问题,则还应该仔细查明水源,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做好排水处理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要用机械凿岩机进行钻孔来给掌子面和周边的围岩进行降排水。避免喷射的混凝土与围岩之间的水会拦阻混凝土的粘度。
2.4 湿喷混凝土施工
(1)喷射角及距离。通常情况下,在混凝土施工中,岩面和喷嘴应该保持垂直,在进行边墙混凝土喷射施工过程中,要求将混凝土材料喷射到顶端,首先,喷嘴要向下10°,然后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以直径的方向来进行喷射隧洞拱起部位,如果格栅或钢筋网盖住了作业面,则应该将喷头稍微轻微倾斜一定的角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调整角度应该控制在70°以内。在喷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喷嘴和作业面的角度不可以太小,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混合料可能会在作业面上滚动,从而形成波形的喷面,增加回弹量。因此,混凝土强度及回弹限值应以基准来对其喷射的间距进行设定,一般应该设定在0.6~1.2 m之间。
(2)混凝土喷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时间。在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依据“边墙→拱脚→拱顶”施工顺序进行分段喷射。在分层喷射施工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厚度应该控制在60 mm以内,同时,两层混凝土喷射时间差应该控制在15~20 min之间。在喷射之前,要对其找平施工面,喷头需呈螺旋状或S形来均匀进行喷射,每一圈均压至前一面至少半圈,而且旋转的直径最好不要超过300 mm,每一次喷射的距离需要根据其速凝的
结果进行确定,以便让喷出来面层能相对光滑和平顺;在下一层混凝土喷射开始前要保证上一层混凝土达到了相对强度,每一次喷射混凝土长度最好在3~4 m。
(3)回弹量调整。在喷射过程中,会受到配筋、岩石或骨料之间的相互摩擦与相撞,从而使被喷射面上的物料掉落下来,称为回弹量。由于受到混凝土喷射的地方、水灰比、水泥掺量、空气压及骨料的配比和最大粒径等确定了其回弹量的大小。喷射混凝土的前期若回弹量相对大一些,在它变成塑性之后,粗骨料容易进入时回弹量就会缩小,因此需通过改变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以改变其回弹量;再者因混凝土的回弹材料中多以粗骨料为主并且水泥的掺量较少,所以它不能再新利用,从而降低了其最后的混凝土喷射的效果和质量。
(4)整平。喷射混凝土平整有利于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和结构强度。
3 结 语
综上所述,应用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混凝土施工的难点,具有生产效率高、回弹率低、粉尘少、稳定性较高等应用优势。
[1] 徐帮树,杨为民,王者超,等.公路隧道型钢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安全评价研究[J].岩土力学,2012,33(1):248-254.
[2] 周敏娟,王海彦,胡宇庭.隧道单层衬砌高强喷射混凝土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2,32(2):185-188.
[3] 文竞舟,张永兴,王成.隧道围岩-喷射混凝土界面应力解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34(6):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