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治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2017-03-01马发洲
□马发洲
跨省治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马发洲
跨省治水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薄弱的地方财力如何补上“环保欠账”?近日,南方日报多方走访寻策“良方”。
析因多年污水乱排河流不堪重负
水质“滑坡”的背后,是畜禽养殖、生活污染源、稀土矿非法开采和农业污染源在“作怪”,特别是畜禽养殖业。养殖盛行,然而环保却跟不上。相关人士介绍,大多数的养殖户都缺乏废水、排泄物的处理设施,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养殖废水被直接排放到河中,部分养殖户甚至将病猪、死猪直接丢弃在沟渠中,成为污染的主要源头。
触目惊心的环境恶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梅州市多次采取行动治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福建两省12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国家统筹联合防治韩江上游跨界河流污染的建议》,得到环保部的采纳,粤闽治水按下“快进键”。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福建广东汀江一韩江”纳入国家横向生态补偿试点,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2016年3月,广东、福建两省共同签署《福建省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汀江一韩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跨省治水拉开序幕。
难题薄弱地方财力如何补“欠账”
建议加快建立实施省内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由下游补偿上游,上下游共同推进跨界水体综合整治和保护。打铁还需自身硬。2016年6月,蕉岭县多方筹集资金,积极推进区域内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广福镇已签订生猪养殖栏舍协议1152户,已拆除猪舍面积约111272km2;南礤镇签订生猪养殖栏舍协议1250户,拆除猪舍面积约110192km2。
另外,上游的武平县也于2016年4月启动“百日专项行动”,抽调全县260名干部脱产驻点象洞。这项行动被当地的干部称为“百日会战”。象洞镇人大主席团主席王华春说,截至2016年10月底,象洞已关闭拆除猪舍面积370507km2。
这是龙岩市开展“治水大决战”的一个缩影。2016年5月底,龙岩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役方案,计划在今明两年实施重点整治项目31个,完成投资20.1亿元。除了象洞溪之外,方案还将重点突破棉花滩库区水葫芦等突出问题。
铁腕治水取得一定的成效。据监测,位于汀江青溪的跨省断面水质逐月提升。另外,从龙岩市2016年9月22日的监测数据来看,象洞溪出省断面羊角电站水质主要监测指标氨氮(0.59mg/L)、总磷(0.197mg/L),均达到Ⅲ类水水质标准。
补“欠账”需要地方财力的投入。但韩江流域上下游大部分地区都是边穷山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低,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滞后,新增工业园区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配套污染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筹集困难,还有已破坏的水生态要恢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小牛拉大车”境况十分突出。
最难根治的还是农村生活垃圾。有关人士建议,目前,广东省与福建省签署了《汀江一韩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更好地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议参照省份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做法,加快建立实施省内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由下游补偿上游,上下游共同推进跨界水体综合整治和保护。
攻坚跨省治水还需建章立制
近年来,梅州分别与上游的福建省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签订《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框架协议》,共同应对和处理跨界突发环境事件。2016年3月,广东、福建签署生态补偿协议。按照规定,当上游来水水质稳定达标时,由下游拨付资金补偿上游,反之,则由上游赔偿下游。根据协议确定的考核目标,汀江、梅潭河来水年均值需保持在Ⅲ类水质,水质要求100%达标;石窟河来水年均值达Ⅲ类水质,2016年水质达标率达50%,2017年提升至70%;象洞溪来水年均值达V类水质,到2017年达标率需提升至70%。
目前,梅州市还联合省环保厅组织编制《韩江上游(梅江—汀江)跨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将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的原则,明确韩江上游污染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提出工程措施,拟由广东、福建、江西3省联合上报国家申请立项,推进跨省界流域水污染治理。
“跨界治水开了个好头。”梅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罗颂伟认为,确保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正建立起长效的跨省治理机制,从一时之事变成久久为功。这场跨省治水的攻坚战,已经从初期的“运动战”过渡到了“持久战”的阶段。
此外,由于对河流水体功能定位和目标不一致,两省河段治理的标准便无法协调统一。“同样一条河流,上游给过来的水规定是Ⅲ、Ⅳ类,到了下游(潮汕)却要求是Ⅱ类,这样处理起来就很麻烦。”梅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名从事环保工作多年的人士也表示,虽然已经走出跨界治水的第一步,但是在目前的粤闽合作中,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项目仅有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5项,“要长治久安,应该真正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24项指标,治水之路任重道远”。□
2017-02-15
注:源自《水利文萃》2016年第12期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