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在唐山市的推广与应用
2017-03-01苗春雷
□苗春雷
2014年唐山市被确定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市,在全市范围推广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有效遏制地下水位下降,止降回升的目标得到初步实现,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1.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得不连年超采地下水以解决缺水问题,全市三大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逐年扩大,造成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环境灾害,每年有众多机井因地下水位下降而报废,年均报废率达到3%~4%左右,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解决地下水超采,节约用水是重点。截至目前统计,农业用水仍占全市全部总用水量的70%以上,农业是节水的重点领域。根据《唐山市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手册》资料,2012年底全市尚有408.88万亩耕地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形式灌溉,加之农业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较差,现状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2。因此,唐山市地下水压采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推广项目被唐山市政府列入2016年农业科技推广项目计划,既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的具体行动,也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打下基础。
2.经验做法
2.1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紧紧抓住国家、省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有利时机。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水务、财政、发改、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督导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局面。
2.2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推广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效益不仅体现在压采地下水、节水的生态社会效益上,更体现在农村增收、农民增效上。因此,必须搞好宣传发动,让农民认识到技术应用推广的成效,把技术真正传授给农民,才能达到全面推广的目的。
2.3 积极谋划,创新模式
按照“办事公开、农户参与、规划科学、建管并重、长期管用”的要求,严格技术推广管理,实行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招标采购制、资金报账制、监理制、落实管理责任制,“六制”的建设管理推广模式。
2.4 整合资金,确保技术推广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应用推广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投资非常大,仅靠推广应用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本着充分依靠国家、省、市项目,千方百计用好项目资金的原则,以项目为依托,与国家、省、市实施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世行贷款二期节水、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存量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有效结合,一方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该技术应用推广范围,提高了地下、地上水的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项目资金在相关县(市)区财政局设立专账,专户管理,由计划、财政、监察部门监督使用,严防挪做他用,尽快使每个项目尽早建成受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投入效益和启动功能。
2.5 强化建后管理,确保发挥效益
项目竣工后,及时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单位,健全管理制度。建后由工程所在乡镇政府负责督导受益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工程管理单位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指导成立联户、联村用水者协会,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理、维护等各项管理制度,由用水者协会负责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运用等工作。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工程使用、管理、维护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做到及时维修养护,确保工程良性运转,工程效益得以正常发挥。
3.取得成果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技术项目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结束,3年累计在全市应用推广面积83.18万亩,累计压采地下水用量13486.78万m3,新增纯收益44751.39万元,其中2016年压采地下水用量4220.79万m3,新增纯收益5775.63万元,社会、环境、生态效益十分显著,提高了农民节水意识、生态保护意识、对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民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的具体行动,也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加快建设美丽唐山的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