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不惑之年从零打拼
2017-03-01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不惑之年从零打拼
任正非清楚地知道,这一役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华为将从此消失。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沉静地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
华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企业之一。华为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经济特区深圳。在成立之初,它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不得不与当时垄断市场的国有企业竞争。如今,华为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全球化中国公司,在91家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企业中,是唯一一家海外收入超过国内收入的企业,其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67%。
疯狂年代的“孤注一掷”
华为在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是1994年推出的2000门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C&C08机。C&C08机的研制始于1992年。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但是,任正非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亿元研制C&C08机。
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飞蛾扑火般地投向南方几个地区。而在距海南不远的深圳,上演着另外一种疯狂。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其间,一张认购证被翻炒到上千元。
任正非后来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提到了那个时期:“大家知道,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而华为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点都没有卷进去,倒不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房地产和股票起来的时候,我们也有机会,但是我们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不可能是这种泡沫的世界,所以我们不为所动。”
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冒险
任正非
1992年的华为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巨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给。而扩大供给的壁垒就是技术,一旦国内厂商实现技术进步,并以低成本进入市场,就会揭开电信市场的利润空间。这是“以技术换市场”策略的必然代价,而以技术进步打破市场垄断,则是国内企业求得生存的必然趋势。对于民企华为,搞自主研发可能很快死,不搞自主研发一定死。90年代初大批交换机企业的死亡,就是这个原因。
华为动手最晚,这和它的民营身份有关。银行贷款的歧视性政策,使华为融资极其困难。同时,从1992年第三季度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人民银行已经从严控制专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信贷扩张的势头降了下来,从银行根本贷不到款。最后,华为倾其所有,不得不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30%,实际上就是高利贷,前后投入1亿元人民币。华为当时有个内部政策——谁能够给公司借来1000万,谁就可以一年不用上班,工资照发。这是华为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冒险,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任正非清楚地知道,这一役只能胜不能败,否则华为将从此消失。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沉静地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言语间充满了悲壮。
任正非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反而使华为的创业者心中燃烧着一股激情:一定要推出华为自己的数字交换机,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杀出一条希望之路。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曾经的失误导致了6000万至1亿的损失),华为终于推出了2000门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C&C08机。这标志着华为拥有了自己的技术积累,企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任何其他人都能成为这样的道德权威吗?”
华为下一阶段的领导者不会有和任正非一样的威望,分析师表示。与包括华为在内的许多中国公司都有合作的北京商业咨询公司BDA中国董事长邓肯·克拉克说:“任何其他人都能成为这样的道德权威吗?”任正非说,公司的下一位领导者不会是他的家族成员,尽管他的女儿孟晚舟正在担任华为的财务总监,而他的儿子任平在华为旗下一家提供酒店和票务预订服务的子公司工作。高管们未对任正非的继任者有所置评,他们只表示CEO轮换制度运行良好。
(《作家文摘》)
【链接】
任正非之女:身份在华为保密了20年
孟晚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CFO),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华为CEO任正非和第一任老婆孟军的女儿”也在这两年逐渐公开。在成为CFO之前,她曾在华为蛰伏了20年,且身份一直保密,那么,孟晚舟为何要这么做呢?
在孟晚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了自己早年的成长。“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最初的几年,我和另外三个女孩承担了总机转接和文件打印等工作,琐碎且辛苦。那时候,公司的总机是一个有着密密麻麻键盘的平板,足足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每当电话进来,红红绿绿的信号灯就会不停闪烁。手忙脚乱的我,不知道曾经转错过多少电话。”
之后,她从财务部的最基层做起,历任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直到2011年4月,华为首次发布年度财报,同时公布了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姓名、照片以及简历,其中一位年轻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出任CFO一职的孟晚舟。由此,她不能继续低调。
(《财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