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来看戏吧
2017-03-01申西
文-申西
来吧,来看戏吧
文-申西
1980年,北京正要举办一次学生戏剧汇演,彼时,正在北大心理系读大二的英达见到学校还没有一个正式的戏剧团体,本着“不能落在清华后头”的原则,他与同学一道写了出戏前去表演。2017年初,记者在北大学生公寓旁的一个咖啡屋,见到了时任北大剧社社长的崔颢一行。37年之后,北大剧社已从创立者英达的一个念头,成长为聚集了300余名学生戏剧爱好者、时常组织名家分享活动、演出频繁并连年获得优秀社团称号的成熟群体,受到北京大学校团委的鼓励和肯定。
曾任北大校团委书记的阮草回顾学校社团发展的百年荣光,从沙滩红楼到未名博雅,北大社团从来都是肩担道义,身系家国,校内注册社团已逾两百,社团文化异彩纷呈。
“校团委作为社团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努力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及时为社团分忧解难,为继续书写北大社团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数年来,北大剧社先后产出《三姐妹等待戈多》、《操场》等十余部原创佳作,也迎来送往了央视著名主持撒贝宁、青年导演邵泽辉等诸多“名人”社友。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三名成员谈及对剧社的理解、经历的故事与成长,话语间难掩对戏剧的热爱。“来吧,来看戏吧,如果可能,就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这是剧社的宣言,也被视为剧社成员的精神所向,他们致敬卡尔维诺著名小说《树上的男爵》,并称自己为“树上的北大剧社人”。
戏剧: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
新学年初,是北大剧社的纳新时期。新人填完报名表后,要通过三轮面试筛选环节。第一轮,剧社负责人会了解报名者的戏剧经历和日常时间分配,后两轮则分别为2分钟的个人表演和5分钟集体表演。经过层层选拔,每年社团招纳的新人在70名左右,而刚刚过去的2016年,更以招募了102名成员而突破历史新高。
这一年,也是大四的崔颢接任北大剧社社长的第一年。心理学专业出身,凭着对戏剧的喜爱,崔颢大一入校后不久,就在一个学长的引荐下加入剧社。被问及升任社长之后是否多了些权利,崔颢笑说自己只是帮助做一些组织工作,实际却涵盖了剧社上至外出表演、下到给予新人选择剧本的建议等方方面面。
新成员入社后,会在崔颢等“老人”的带领下,分成许多小组,分别做一部大概40分钟的新人小戏。每年12月,这些小戏会在校内进行集中展演。崔颢说,这是剧社为让新人对一部戏从零到演出有一个完整的体验。2016年,剧社更以艺术的四种表达方式为主线,相继推出了《艺术》、《红色》、《东宫西宫》、《唐璜》四部年度大戏。
崔颢告诉记者,为了让戏的呈现效果更好,也为让更多人看到,剧社的这些作品除了在学校内部活动,也会适时地自筹资金进行校外演出。去年,《唐璜》作为年度大戏中最重要的一部,就在北京东城区77剧场做了一场展演。
在戏剧表演之外,崔颢也要负责常规的表演训练、读剧技巧等活动的组织,并和其他剧社负责人一起,联络了郑佩佩、黄俊达等业内名家前来剧社做分享会和工作坊。遇到有过合作的校外剧团、剧场有新戏上演,剧社成员也会被邀请前去观摩。看完戏,崔颢要求大家写一些短评,以汇总到微信平台进行推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既让大家看好戏不用花钱,也能锻炼鉴赏能力,还有推送成果督促大家不断进步”的过程。
崔颢曾被电影《激战》中的一句台词启发:“不希望到老了之后,连一点值得回忆的东西都没有。”在他眼中,北大剧社恰好是一个能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做事的地方,“在这里排戏的过程很舒服,对他们没有任何需要顾忌的东西,可以完全展现自我,进入最轻松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谓老了之后想起来还能很开心的经历。”
而现在,进入实习期的崔颢也选择了与戏剧相关的工作。他坦言,现在还是学生,不用考虑现实因素,其实是最好的状态。“虽然戏剧市场不是很好,但以后还是想先在这个领域做两年看看,因为是自己喜欢的。”
传承: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北大剧社,每次演出前会有一个例行活动:打开舞台上的面光灯,所有演员站在台上做布朗运动,并同时用自己最大的音量念出台词,营造一种即将上场的紧张感。去年,这个活动被正式命名为“祭台”。
之后,在年度大戏《唐璜》的排演过程中,导演兼剧社副社长华天韵在这一传统中加入了另一个“演前项目”:她让剧组所有成员坐在一起,然后关掉舞台灯光,在黑暗中数数,从一到九,再从九到一。如果中途有人同时报出相同的两个数,便从头再来。她告诉记者,加入这个环节,是希望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安静下来,进入到准备演出的严肃状态。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剧社历代导演之间的相互传承,也是对一直以来北大剧社传统的一种致敬。
2014年下半学期,正在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专业读大二的华天韵进入北大剧社,之后不久,她做了一部毕业剧目《跳格子》的舞台监督,大到舞台、场地、舞美道具,小到确定每次的排练地点、人数、时间,都是她的工作范畴。正是这部戏,让华天韵从当时的导演那里收获了许多。
现在,她已经是一名中文系的研一学生。据华天韵所说,戏剧作品会不自觉侵占大部分课余时间,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经济“转行”文学研究,也是因为知道自己在做一件真正喜欢的事情时是什么状态,便不愿意再做其他迁就。
惊喜:剧社比想象中更接近梦想
去年,北大学生会文化部一年一度的“剧星风采大赛”上,赵奕清所在的《五号桥墩》剧组拿下了最佳编剧、导演、男女主角等多个奖项在内的“大满贯”。
这个2015级信息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非常喜爱表演,会经常搜索电视、电影里的幕后花絮,大一入校,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北大剧社。
她还记得纳新时的“百团大战”,其他社团都在争抢新团员,只有戏剧社的摊位上空空如也,只放着一些宣传单,这个“高冷”的形象让她印象深刻。而后的个人表演面试中,赵奕清抽中的题目是“一个高台上掉落的西瓜”,后来她才从前辈口中得知,这样的“怪异表演”只是众多题目中比较正常的一个。
在她看来,从加入剧社认识第一批小伙伴开始,这里能够接触的人和事,就比她原本预期的更加惊喜。“初中高中为了应试教育,没有时间接触这些,可能一直想演戏,但没有机会”。喜欢和真正去做是两回事,来到北大剧社,真正融入到表演当中,让她感觉到这里比她想象的要更靠近爱好和梦想。
目前,赵奕清在剧社已经有了三部演出作品,对她来说,戏剧没有功利性,真的热爱,就会为了它投入更多。
每年毕业季,北大剧社的成员们会爬上静园草坪上的一棵大树,将刻着“北大剧社”大字的印章蘸上印泥,印在自己的脸上、腿上,与大树一起合影,寓意“树上的北大剧社人”。作为青年,他们希望将北大剧社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他们表示,这种理想不能说是责任,但每个人都非常希望北大剧社能比现在做得更好、更有影响力,也永远不失去作为一个艺术社团的追求。
责任编辑:宋泽宇
E-mail:zeyu.s@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