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
2017-02-28钟一鸣
钟一鸣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一个依赖信息与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转型升级的目标。而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上的流通产业发展状况,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长江经济带上的整体经济与商贸流通业都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东部经济带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腹地,在流通业的人员、资本以及网点效率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西部经济带则处于较低级的水平。由此可知,我国长江经济带上商贸流通产业表现为东部经济带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次之。为了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上流通产业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为了促进流通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可能出现的FDI垄断现象进行预防。要促进长江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必须根据不同地区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战略。
关键词:新常态 长江经济带 商贸流通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人力资本,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10%以上速度的增长。但是,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例如我国的石油自给率当前还不足60%,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在粗放式的发展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肖沙浪,2015)。而原本低廉的劳动力也变得日益昂贵。针对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变,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是指在社会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国际环境出现较大变化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新的常态化发展状态。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针对当前的新常态背景,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从而迎接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需要。而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商贸流通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王波,2015)。但是,从整个长江经济带来看,不同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研究区域流通业发展差异的特征,对于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新常态下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支撑和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社会协同、互动发展。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将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增效升级。长江经济带是指以长江为轴线,以长江流域为界线的40多个地市。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面积达到了180km2,从我国整体来看则全部位于版图的中间地区。长江经济带汇集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省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集聚区。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已经占据到全国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表1是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数据。由表1数据可知,近8年来整个长江经济带实现了连续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在2015年已经达到13.17万亿元,而年均增长率也超过10%。从长江经济带与我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来看,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在长江经济带的中下游,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则处于第一梯队。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是依托长江而发展起来的,长江除了取水这一主要的功能外,另一大功能就是发挥航运作用。在国家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借助长江这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整体上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从图1可知:第一,2010-2015年间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实现了4.01万亿的流通业增加值,这一增长速度远高于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第二,近6年来长江经济带在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方面累计投入了4.54万亿元,而在2015年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第三,从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行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低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这就说明长江经济带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情况分析
根据长江经济带上不同城市經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中部经济带、东部与西部经济带。由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涉及到人员、资本与网点三个方面。为此,将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三大区域的流通业发展差异。第一,人员效率差异。人员效率差异是指流通业从业人员所创造的流通业增加值。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东部经济带从业者人均产值为72.3万元,到了2015年增长到148.2万元。在2010年中部经济带从业者人均产值为42.5万元,到了2015年增长到98.7万元。在2010年西部经济带从业者人均产值为33.4万元,到了2015年增长到78.6万元。由此可知,东部经济带从业者的人员效率最高,而西部从业者的人员效率最低。但是,相对于2010年而言三大经济地区的人员效率均有较大的提升。第二,资本效率。资本效率主要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图2反映了三大经济带的投入产出效率。从图2所示数据可知,在长江经济带中东部经济带的资本效率远高于西部经济带。这说明在东部经济带每投入1万元所能够获得的流通业增加值更大。第三,网点效率。网点效率代表每个网点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网点的经济效益与网点周围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网点周边的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单个网点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我国长江经济带中。东部经济带单一网点的产出最高,即其网点效率较高。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东部经济带凭借其发达的经济腹地,在流通业的人员、资本以及网点效率上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而西部地区则处于较低级的水平。由此可知,我国长江经济带上商贸流通产业表现为东部经济带发展程度最高,中西部次之(党晶晶等,2016)。
(二)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长江经济带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而从整体来看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化水平。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长江经济带上各区域的市场化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就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带上不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况。由于东部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市的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整个东部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都较为发达(杨敏茹,2016)。第二,工业化状况。在我国的工业发展体系中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区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使得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在部分城市或地区甚至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但是,与之对应的中、西部地区其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则较低。对于商贸流通业而言工业化的发展能够为其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提供支撑。同时,也能够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第三,经济结构。地区之间不同的经济结构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长江经济带上西部一些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落后,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这些地区往往需要流通业的支持不多,因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也就较低。第四,国家政策。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从政策上看是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并且,对于长江经济带上的中西部一些城市,国家在其商贸流通业发展上,往往有较多的支持性政策。
新常态下制约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商投资对商贸流通产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江经济带因其优势的地理位置,成为外商资本较早进入的区域。其中,流通业也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外商投资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获得这些促进成果的同时,也还暴露出了商贸流通产业FDI发展所带来的一些不足。首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江经济带上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莫非绰,2016)。这种限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流通产业的FDI投资额日益增大,会使得有限的市場日益被外商所占领。这就使得大量的国内初始投资缺乏生存的空间,从而影响国内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当国外企业形成市场垄断以后,他们会制定更高的物流产业进入门槛,从而进一步挤出国内的投资者。其次,国外资本所建立的物流产业往往具备较大的规模、经营技术和社会品牌影响力。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外资物流产业逐步形成了对市场的定价。这使得长江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企业,不得不被迫接受外商企业的定价。这样就会造成我国流通产业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使得整个产业受制于国外企业。再次,恶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例如,在物流领域拥有较大优势的沃尔玛,凭借其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经营水平,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先后在长江经济带上很多主要市场区经营商贸流通业务。他们长期占据着优势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市场,并形成了一种暂时的低价状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我国的中小物流企业被迫退入到非核心商圈,并且利用着更差的基础设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要与大型的外商物流企业进行竞争,只能进一步压低价格,从而造成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经营。
(二)商贸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低
商贸流通产业的信息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化的作用表现为:第一,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其核心任务就是将不同地区的货物进行交换运输。从而满足顾客对于异地货物的需求。在传统的信息模式下企业难以对大范围地区的流通需求进行掌控,从而影响到了业务的扩展。而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来获取更多的业务资源。从而推动了企业跨地区业务的开展。第二,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对商贸流通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能够对其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本的降低产生直接的影响。商贸流通服务企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明确当前的企业资金链状况。
但是,从长江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小商贸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实力有限,从而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中小企业一方面在进行信息化改造上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能力不强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由于长江经济带上的商贸流通企业大多数是民营的,他们凭借传统的发展模式而逐步成长起来。在企业中也形成了一批在传统领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但是,在信息化的建设背景下,他们传统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这种不适用就会导致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规划时出现较多失误,无法在规划中做到目的明确。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
商贸流通产业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整个流通业需要承担的物流服务既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产品运输,还包括企业之间的产品运输与企业内部的产品运输。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不能只考虑某一环节的物流需求,而是要将整个供应链的流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但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供应链背景下的发展规划,缺乏对整体的考虑。这就使得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局限于某一环节,从而难以形成对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科学规划发展,其根本在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管理功能和市场调节作用不同,应该在政府发挥作用的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将两者的功能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为商贸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致规划,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让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合理的规划,是需要政府能够在市场失灵时,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进行管制。新常态背景下,科学的发展观是需要政府制定与商贸流通产业相关的政策文件,促进其更快发展。因为商贸流通产业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政府应对商贸流通产业的经营范围予以放宽处理并降低税费。政府应该在整体科学合理的规划之下,加大商贸流通产业资金投入,构建通畅的全国性物流网络。
新常态下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
(一)提升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水平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个环节的发展,而必须是供应链全过程的整体发展。为此,首先,对于生产者之间的物流要做到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原材料采购过程的设计。其次,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要做到产品的合理储藏,从而减少内部物流发生的频率。再次,在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时,应当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实际的发展规划中应当将这种服务消费者的精神导入其中,从而从源头上形成服务消费者的发展方向。虽然现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呈现多种渠道、经营方式和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但是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内在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商贸流通产业结构难以得到优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继续重视和推进对商贸流通产业结构优化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具体包括制定合理的竞争规定,用来规范商贸流通企业的行为;打破行业垄断以及地区歧视,使得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较公平;制定商贸企业资产优化配置和资产重组的具体制度规范,解决企业联合和兼并的难题。通过提升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水平,将有助于实现商贸流通产业在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引导和发挥外商投资作用
首先,政府应当严格审批进入到流通产业中的FDI。防止有的外商企业借用这种投资机会,而将实际的资金从事其它不合法的盈利活动(聂瑞芳,2016)。其次,科学引导FDI在不同地区的物流领域的投资。再次,对FDI在流通领域的投资范围和经营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一方面要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促进其带动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对其盲目的扩展进行限制,防止其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形成恶性的竞争环境。
垄断的市场是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也是会给消费者带来最终高昂消费成本的市场。而FDI壟断长江经济带流通产业的话,将对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安全带来严重的潜在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可能出现的FDI垄断现象进行预防。首先,政府要确定物流产业适当的FDI规模,防止FDI资本的无序涌入。其次,本国物流企业应当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上的改进提升,利用自身不断增强的实力参与到物流领域。
(三)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根据不同地区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战略,通常可选的战略包括:第一,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产业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接受国际化的挑战并且走向国际化。第二,整合发展战略。商贸流通产业只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要适应快速、信息化以及安全化的流通服务,就必须设置较多的网点,并且增加流通运输设备和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实现这种现代化的建设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并且还需要有一定的业务量保障投入的设备能够得到充分的使用。而这些都是小型流通企业所不具备的,流通产业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必然走向整合。第三,虚拟化与绿色化战略。流通业的虚拟化表现为:客户网上下单,流通企业也无需到处设点,而是设置一个地区总部及时接收顾客的订单信息并收发快件。而随着人们对于环保观念的日益重视,传统的高资源消耗的流通模式将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持续支持。为此,流通产业必须走向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从而,流通产业就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以降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论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轴线,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从长江经济带与我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比来看,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速度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在长江经济带的中下游,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全国则处于第一梯队。东部经济带从业者的人员效率最高,而西部从业者的人员效率最低。在长江经济带中东部经济带的资本效率远高于西部经济带。东部经济带单一网点的产出最高。长江经济带上不同区域的市场化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中,应当将这种服务消费者的精神导入其中,从而从源头上形成服务消费者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当严格审批进入到流通产业中的FDI,科学引导FDI在不同地区物流领域的投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业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接受国际化的挑战并且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肖沙浪.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7
2.王波.新常态下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5,11
3.周科.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超效率DEA模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4.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5.杨敏茹.区域间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化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6.莫非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建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7.聂瑞芳.地方商贸流通与产业簇群发展的互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