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刍议
2017-02-28李勤玲
李勤玲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和流通产业均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能够推动流通产业更好的集聚,流通业只有一定程度的集中,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流通产业整体效益。流通产业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来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发展。本文首先分析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析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理,并指出二者协调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 城镇化 流通产业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仅为17.9%,历经30多年的发展后,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快速的城镇化对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丹宝坤、刘继兵,2016)。但是,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这种弊端集中表现为城镇化发展的“质”与“量”的不协调。如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过程中,流通产业的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互联网视域下流通产业在影响我国城镇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日益明显(赵宪敏,2015)。为此,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与流通产业发展进行结合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质量,以及促进流通产业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杨光,2014)。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在进入21世纪后获得了加速发展。图1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整体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从图1数据可知,我国的城镇化率在1998年以前一直低于40%,而2008年以后城镇化率逐步达到了50%以上。近3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超过1%,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份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6.1%。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样的也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比如说美国,1840年美国城市开始发展,1910年城镇化率达到45.7%,1920年达到51.2%,1940年达到56.5%,197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3.6%(Theodoridis,Chatzipanagiotou,2009);英国在1851年城镇化水平就超过了50%,尤其是到20世纪末期,英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9%,非农业人口达到98%(CACHON , TERWIESCH,2008); 日本的城镇化水平从1920年的18%增加到1946年的53%,1970年达到72%(Hausman,2007)。由此可见,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在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0%,并规划在城镇常住人口、教育发展、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从我国城镇化的内部发展状况来看,则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在东部地区以及一些省会城市,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较高。而一些中西部小城镇,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则较为滞后。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性一方面有着城镇发展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也与中小城市的基础流通业不发达有关。
(二)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而进入2000年以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虽然我国流通产业整体上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流通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从表1所反映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2006年到2015年的这10年内,我国流通业总产值与GDP总量均在不断上涨。第二,同期我国农村流通产业总值累计实现了5.28倍的增长。第三,从农村流通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所占比重近年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城镇流通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流通业。
从流通业构成主体上看,当前我国流通业的主体已经从单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企业以及外资流通企业等在内的多种主体。流通业发展的主体日益多样化,使得流通业的市场竞争更加充分,由此也推動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化与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质量提升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城镇化质量提升促进流通产业专业分工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论著中,将城乡之间所产生的分离动因归结于城乡之间生产分工的发展,而在城乡分离后城市内部的工业与商业也会逐步分离(李程骅,2015),这种分离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流通业能够为两者提供物资流通的媒介,从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物资。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使流通业内部逐渐出现分化,从而形成更加专业的服务体系。对于流通产业而言,这种分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促进城市流通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城镇化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能够为居民提供的消费品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为居民提供流通服务的机构,也要进行多样化的发展。而这种多样化必然要求流通产业的分工细化,否则无法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流通服务。第二,促进农村流通产业的专业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消费文化的传播,城镇消费文化通过这一过程被传播到农村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在传统发展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的电视产品,功能单一。然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消费文化,使得农村居民对于电视机的消费也变得多样化。除了电视机本身的功能外,科技性、外观等成为农村消费者的选择因素,这些不同的需求就要求农村商贸流通业分工细化,从而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二)城镇化质量提升降低流通产业运营成本
市场活动中存在的营销集聚性,往往会形成正向经济发展促进行为,这种促进行为在流通产业中也同样存在。第一,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使城镇人口能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增加了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会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城镇高素质人才的增加能够更加高效地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能够推动产业更好的集聚,从而提升流通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降低单位经营成本。第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城市的商贸网点与农村的商贸网点也能够实现更好地结合。
(三)城镇化质量提升能够推动农村流通产业发展
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使得城镇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到如何解决城市拥堵以及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问题。在这种发展需求下,城镇就有必要在资源的配置上进行合理优化,从而推动城市发展的升级转型。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于外部产品的消费需求会增加,从而为流通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杨水根,2015)。这种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消费性需求。这一类需求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为了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而产生的商贸流通需求。第二,生产性需求。城镇化的发展也必然带来农村生产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在接受现代化的改造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生产性流通需求。例如,农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流通产业就需要满足农村机械工具的运输、相关维修配件的运输等任务。
新常态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机理
(一)流通产业提升居民生活消费服务质量
城镇经济的发展将会形成人、财、物在某一地区的集聚,而该地区经济活动向外辐射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并由此需要更多的区域外资源,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圳市的经济发展使得各地区越来越多的资源流向深圳,由此而产生了对物流的巨大需求。同样深圳市的发展能够为外部提供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因此也需要更多的物流企业为产品的外运提供服务。
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商贸流通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量”指的是城镇化率以及城镇人口的数量,而“质”的发展则是城镇居民的整体生活、生产环境的变化。其中居民消费状况是反映“质”的重要指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城镇化的质量发展(王波,2015)。而居民的消费状况与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后者的发展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消费服务。具体表现为:首先,流通业以快速、低价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程度与速度。否则难以向消费者提供让其满足的产品服务,甚至无法有效地将商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其次,流通业的不断发展会使大部分消费者根据目前流通的产品进行消费,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起到引导作用。再次,流通运送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居民可消费到的产品情况,进而影响消费结构。流通业越发达,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的产品数量及种类越丰富,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流通产业发展提升居民就业质量
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居民就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发展的质量,较高的就业质量能够显著提升整个城市发展的水平。例如,美国纽约从事高端工作的人数较多,使得整个城市的发展质量较高。而在提升城镇居民的就业质量中,流通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助推其它行业的发展及转型升级提供更加高效的流通服务。第二、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就业质量实现提升。作为服务性的行业之一,流通业带动了其它行业人员向该领域流动,进而促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提升了就业量。第三、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居民就业。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的5年间,流通业为社会每年带来的新增岗位数量,基本上维持在120万个左右,这也使得失业或无业人员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流通产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城镇的单一主体发展,而必须将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方向。如果城镇的发展对于乡村造成了虹吸效应,那么这种城镇化发展是不完善的,也是质量不高的。当前,我国普遍存在城镇化发展对乡村发展的制约现象。而流通产业的发展则能够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贡献(赵儒煜、包明齐,2016)。流通产业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来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发展是最为常见的途径。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是不均衡的,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对分布不均的资源进行调配。流通业的发展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优势资源的调配,从而优化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
新常态下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会认识与政府引导不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前期,国内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代替所有的经济活动。这种影响反映在流通产业方面,就是对流通产业的关注度较低,政府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都不能正确认识流通环节所能创造的价值,他们多认为流通是成本而不是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对于流通产业在认识上有了一定转变。但是,仍然未能形成流通价值的观念。当前关注最多的是如何降低流通中的物流成本,而不是如何创造流通价值。
新常态背景下要推动流通产业更好的为城镇化发展服务,还必须有政府的科学引导。但是,在如何更好引导现代流通产业发展上,政府制定的相关发展政策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我国的区、镇行政级别中,受到行政管理职能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在具体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领导的意志往往成为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要依据,这就增加了流通产业管理的随意性。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科学决策体系不完善,造成相关政策变动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在引导流通产业发展上的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2.农村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低下。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任务。农村流通产业经营效益低下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造成经营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只有少部分农户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直销,而更多的农户则是依托中间商来实现产品销售。在一些地区往往是大型中间商在每个大的区域内选择一个区域级的代理商,再由区域级的代理商来寻找下一级的代理商,最终实现产品的收购与销售。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层级间代理商就会产生较大的流通成本。而这种流通成本往往也是整个产品销售体系中成本比例最高的部分。
3.缺乏流通產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在整合全球产业链趋势下推动流通产业的战略发展中,信息化是其主要的发展路径之一。但是,当前在我国流通产业领域还存在信息技术人才不足的现象,这就制约了流通产业的战略化发展。以农村流通产业为例:根据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统计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流通业还存在诸多与信息化战略发展不适应的地方。首先,参与农村流通产业的渠道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不高。其次,农产品经纪人的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多数人被动接受市场变化信息,缺乏主动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市场发展能力。再次,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流通产业参与主体缺乏组织性。而缺乏组织体系也使得他们在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城镇化质量与流通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1.推动农村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要更好的发挥流通产业在促进城镇发展质量提升上的作用,就必须在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以城镇化的发展作为基本的考虑要素。为此,就必须将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民培养为流通产业的主体参与者。我国的农村面积较大,要真正的实现农村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根本在于农民自身能力的提升。可将一部分农民培养成农村流通体系的参与主体,让他们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利用它们自身对农村环境的熟悉程度,更好的将农村流通体系中的基层环节组织起来,从而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推动流通产业的国际化与整合发展。对外开放政策使我国市场向世界开放,同样也使我国企业有机会面对世界市场。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产业要实现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接受国际化的挑战并且逐步实施国际化发展模式。流通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整体,只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要实现快速、信息化以及安全化的流通服务,就必须设置较多的网点并且增加流通运输设备和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要实现流通现代化建设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而这些都是小规模流通企业所不具备的,流通业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整合发展。
3.推动流通产业的绿色化以提高城镇生态化发展水平。信息时代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变革。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绿色发展,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传统高资源消耗的流通模式,将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持续支持,所以,流通业必须走向绿色化发展道路。为此,流通业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从而降低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城镇的低碳化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结论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流通业内部逐渐出现分化,从而形成更加专业的服务体系,因此,能够更加高效的促进流通产业发展。虽然我国流通产业整体上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流通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使得城镇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而居民的消费状况与流通产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后者的发展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消费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和大型的经销商对流通产业在认识上有了转变和提升,但是,仍然未能形成流通价值的观念。在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务,要更好的发挥流通产业在促进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推动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产业要实现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接受国际化的挑战并且实施国际化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要逐步实现流通产业的绿色发展,这是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丹宝坤,刘继兵.商贸流通业调整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赵宪敏.城镇化与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的动态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3.杨光.新常态经济下流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4(36)
4.李程骅.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新认知[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2)
5.杨水根.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的城镇化门槛研究[J].经济地理,2015(7)
6.王波.新常态下商贸流通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5(11)
7.赵儒煜,包明齐.我国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5)
8.Hausman J E. Consumer benefits from increased competition in shopping outlets: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Walmart [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nometrics,2007(7)
9.CACHON G P,TERWIESCH C. On the Effects of Consumer Search and Firm Entry in a Multiproduct Competitive Market [J]. Marketing Science,2008(3)
10.Theodoridis P K,Chatzipanagiotou K C. Store image attributes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cross different customer profiles within the supermarket sector in Greec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