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2017-02-28彭红丽张无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

彭红丽+张无畏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以及消费增长之间存在著明显的联动效应。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转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市场的形成。本文在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目前产业结构存在问题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商贸流通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商贸流通业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产业结构 需求结构 供给结构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作用逐步显现。在终端消费市场需求日益细化的总体趋势下,作为供应链中间环节的商贸流通业将下游的差异化消费需求向供应链上游进行传导,促进上游生产领域的资源整合和行业异质化演进。商贸流通业不断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构建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基础。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产业之间的比例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完善一个经济实体中各个产业部门间的最优配比,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结构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能源效益差、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这些因素都极大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内需的扩大。商贸流通业以双向流通渠道带动农村地区大市场体系的形成,打破市场的条状分割拉动消费,推进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二产业大而不强

第二产业总量扩张明显但实际高度化不足,制造业大而不强。首先,虽然我国已经广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但产品附加价值低,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依托于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取得了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优势,生产力的强大助推制造业企业成为了世界产品供应链环节上的重要一环。但随着我国近五年来劳动力人口下降、用人成本提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极大的压缩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我国总体仍然处于浅层工业化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对于总体产业布局的控制力小,在产品价格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其次,产品研发投入不足。调查表明,我国制造业总量占到全球的6%、研发投入占比0.3%,并有逐年萎缩的趋势,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加之企业利润缩减,抑制了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的投资,直接导致了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制造业依靠动力升级的渠道狭窄,很多企业只能依靠低价同质竞争陷入恶性循环。最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价值相对较低、技术性弱,降低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一般产品产量过剩。主要工业品中一方面有大量的非技术性产品滞销,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进口技术性产品。同时,我国产品同质化模式化严重,无法适应日益细分的市场和信息技术主导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创新意识缺乏,未能形成企业内部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从总量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重所占的比重偏低,保持在30%-40%之间,这一数值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差距较大。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我国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在新兴产业如金融、科技、信息等方面占比较小。以近年发展较快的旅游业为例,旅游、新闻出版、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同时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区域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均影响了新兴服务产业的发育。旅游产业规模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服务质量方面来看,服务质量低下、缺乏专业性人才;从企业内部来看,组织结构松散、品牌意识缺乏、管理模式落后。这些因素均制约着新兴服务产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滞后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会逐渐稳定,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峰值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会与第二、三产业相接近,这时会带动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升高。但我国三次产业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日益增大,第二产业到2005年增长为2.10,第一产业下降至0.26(刘迎春,2015)。这充分说明我国有大量劳动力技术水平较低,进行低水平生产活动,资源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向第三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提高就业人口数量。但目前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无法实现转移,经济增长无法拉动就业增长。

(四)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能源产值率成反相关,我国进入“十五”时期后能源消费速度增加,平均能源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弹性分别达到10%和1.03,到2014年这个数值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这种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立足于高耗能产业基础之上的,主要集中在电力、石油和煤炭的消耗上。更为严重的是,产业结构能源效益呈现低度化趋势,过度的地方保护和发达国家的高耗能产业的转移,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控制高耗能产业、转变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发展,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五)产业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产业结构中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仍旧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彻底打破以高耗能换取高效益的恶性循环。粗放型发展模式造成我国能源环境的过度消耗问题严重,中国科学院1996年发布的国情研究报告指出: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近70%%的饮用水水源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水源水质标准。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罔顾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一味引进高耗能项目拉动GDP增长,大量重工业化学制品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永久性伤害。这种以长远的环境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做法,不仅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使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陷入了恶性循环。

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是生产技术革新,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改进,技術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新兴产业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带动产业创新以替代传统产业。从本质上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转换能力,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飞跃。现代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产业部门和组合之间所遵循市场资源配置规律所形成的聚合效益。产业聚合效益的大小取决于产业之间资源整合能力的高低,产业部门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方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一)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引导作用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变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根本任务,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稳定发展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任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以技术创新为引导,所达到的产业之间的最佳协调比例。产业结构合理化涉及到产业之间的积聚效应、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比例结构等方面。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延续一定逻辑规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二三次产业优势递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递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此产业递进、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递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统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商贸流通业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商贸流通业引导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化转变。一是商贸流通业本身的就业吸纳效应。商贸流通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市场呈现条状分割,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将市场细分的消费需求向供应链上游传递,促进生产领域行业异质化转变。另外进一步细分的制造业领域衍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加之商贸流通业本身属于产业关联性较强的服务行业,对于行业资源具有极强的整合效应,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吸纳的能力。二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实体经济在运营和管理上有较大差别。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技术为电商构建集约化的运营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近年来电子商务与移动终端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市场的覆盖面积。电子商务通过商贸流通业向农村地区市场渗透,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市场体系的形成,由于电子商务准入门槛较低,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新就业岗位的同时,提升了其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能力,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的转变提供了条件。商贸流通业为电子商务向农村市场拓展提供了基础,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三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集聚效应。商贸流通业通过综合性商业中心和大型批发市场形成周边产业集聚,构成有效的流通网络,降低集散成本,形成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以点线相连构成有效的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网络,增强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层次和技能。

其次,商贸流通业引导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流通系统是由农产品、农资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三个市场构成的,流通企业通过这三个层面与城乡消费者产生关联(见图1)。总体来看,企业通过双向流通渠道将农资和农村消费品提供给农民,同时将农产品提供给城市消费群体。前两者为农民的支出流,后者为农民的收入流,但三个层面之间实则是互动关系,农产品销售水平影响到农资与农业消费品的购买力,农资与农业消费品质量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水平。从中间环节来看,农产品市场缺乏业态结构完善、管理模式现代的市场主体,农产品的售卖缺乏整体专业的流通渠道,多以个体商店为主,存在同质低价竞争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国有的农资合作社的功能逐渐衰落,无法起到与城市市场对接的有效作用。加之农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市场动态把握不准,极大的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主体和专业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的销售缺乏健全的市场指导和营销推广,常常出现滞销的状况,生产组织形式上也较为分散,抗市场风险能力弱。鉴于农村市场的现状,深化流通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切实推进大型农产品龙头企业优化兼并农村地区分散的市场主体,整合为统一有效的渠道系统,通过连锁经营和多元化对接的模式,实现城乡有效的双向流动。

最后,商贸流通业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流程中占有先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构建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消费群体的需求也愈加的多元化,市场细分是大势所趋。日趋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精准营销的能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组织生产和行业细分,以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市场需求通过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向上游生产企业传导,商贸流通企业成为了整条供应链关键环节,进一步控制了整个营销网络,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上游生产企业通过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渠道向销售终端群体进行扩散,不断构建完善商业网点、提高市场覆盖面积。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通过供应链不断的向上延伸,对上游生产制造领域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即通过成本价格获得价格优势与下游终端零售商形成对接,在供求关系中占据主动,形成稳定的供求连接,保证整个交易渠道的畅通,这使得商贸流通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具有强大的先导优势。

(二)商贸流通业对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变的促进作用

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最为直接。首先,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终要素。最终需求的比例越大,产品的附加价值越高,中间需求的比例高低,影响着产业部门的不断创新,最终需求是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其次,不同的人均消费层次决定消费结构的比例。当人均收入达到温饱水平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生活必须品消费,助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市场消费层次处于低下状况,也是农村消费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当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温饱线时,人们会更多的用于精神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的转变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轻型发展。这种情况下,资本和技术上的投资比重就相应提高,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行业的细分发展,带动多层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递进。

商贸流通业充分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提升消费结构,极大的引导和带动消费。围绕商品市场所构建的多个专业市场是市场细分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终端消费市场对于产业链的引导功能不断强化,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加速了统一的大市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不断创新,极大的影响了终端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作为批发零售业新的业态模式,其信息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极大的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信息化终端零售模式的推广促进了消费群体消费特征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单一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消费需求更加趋于个性化和表达化。电子商务企业依托于大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消费制定了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策略,强化了对于消费群体行为特征的引导。二是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的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成为国内实体零售经济的主体。大型零售服务中心以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加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断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批发零售一体化的新业态模式的出现。商贸流通业不仅促进终端零售业和批发业的业态整合和创新,同时一体化的批零商业模式的出现,简化了流通层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促使商贸流通业与市场更加紧密的结合。

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商贸流通业与下游终端市场零售业和上游生产制造业的关系十分紧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整合和先导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根本途径。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得知,整条供应链上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其附加价值空间较小,相对而言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领域是利润空间较附加价值较高的环节(李葳葳,2015)。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研发、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的应用和整合先导功能,是提高企业利润和市场效率的根本路径。一方面,商贸流通业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的全面整合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企业形成信息化对接,在配送、结算、运输、发货等一系列流程上均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和协同合作,极大的提供了生产运输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对于终端消费需求以及市场动态较为敏感,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及时将信息反馈于上游生产企业,保证生产企业对市场的动态把握和实时调整。另外,基于个性化需求所构建的差异化营销体系和品牌意识,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构建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是解决城乡市场分割的重要举措,是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产业优化的关键。因此,构建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产业先导性作用的前提,以商贸流通一体化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必要性在于:我国市场的性质已经由产品为主导的市场转为需求为主导的市场,以消费需求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下,终端消费市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通过商贸流通业向供应链上游传递,导致市场的细分和行业的异质化,市场的控制权已经由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显现,通过产业链不断向生产领域延伸,以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为先导,促进制造业的业态结构创新和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流通渠道的转换,提高终端零售产品的附加价值,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通过商贸流通网络的构建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大市场体系,打破地方保護和价格竞争的僵局。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渠道构建上较为落后,促进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从信息流通和产品流通两个方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覆盖率,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双向流通渠道建设,真正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

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的细分和行业的异质化,商贸流通业进一步促进了上游生产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业态创新,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城乡双向市场流通体制的构建都具有推动作用。但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一直存在大而不强、专业化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这极大的影响了新型业态结构的发展。因此文章指出,结合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促进商贸流通业与电商的融合发展,是转变农村地区经济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提高商贸流通业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0(8)

2.张翔.商贸流通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4(21)

3.徐丽.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5

4.范秋霞.商贸流通业对我国空间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5.周艳.聚类分析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5(21)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