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借地话高楼
2017-02-28
高楼万丈平地起。懂这句比兴的中国人,都知道后面紧跟的会是万丈豪情。实际情况也真是如此,每一座高楼的兴起,表达的都是人类的霄云志向。农家小楼如此,摩天大楼也一样。这期,我们就来说说那些摩天大楼里隐藏的故事。
一头奶牛改变世界
话说1871年的美国芝加哥,还都是木质结构的小房子。在那些小房子里,美国人过着俭朴的生活。虽然城市已经初具规模,有了自己的医院、银行和剧院,但那时候的城市与现在的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区别之一就是,奶牛依然逍遥地生活在城中。
有一天晚上,一头奶牛发病,负责照料它的是一名叫作凯特的农妇。凯特进了牛棚,把马灯放在地板上,那头奶牛却突然十分焦躁,腾起四蹄将马灯打翻在地。地上是一地干草,马灯里的油浇在上面,熊熊大火顿时将牛棚吞没。
当天晚上,芝加哥正在刮东南风,火势借着大风,疯狂地扑向一切能烧着的物品。大火烧了整整30个小时,吞噬了商店、住宅以及工厂、饭店,据说,在距离芝加哥城100英里的地方,人们的头发都能被烤焦。作为美国中西部最繁华的都市,2/3的芝加哥城一夜之间被夷为废墟。
这场大火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火灾。灾后反思,人们意识到,遍布芝加哥的6万多幢木质建筑是火灾迅速蔓延的原因之一。
废墟上的芝加哥在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思路,一个建筑学派“芝加哥派”由此诞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人物沙利文,被人们称为“摩天大楼之父”,他对建筑的理解是“必须高大,每个部分都必须高大,必须体现高度的力量。它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样的摩天大楼必然是每一个部分都令人骄傲的,它必须高耸入云,令人兴奋不已”。
在芝加哥学派的主导下,芝加哥最高的建筑——家庭保险大楼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摩天大楼的诞生,为灾难中的芝加哥人树立了信心。
虽然那座所谓的“摩天大楼”只有54.9米,但已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当这座大厦兴起的时候,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疯狂发展的时期,正是财大气粗。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雄占全球产值的1/3。高速發展的经济让城市之间的竞赛也日益加剧。芝加哥有了摩天大楼,纽约当然也不能落后,于是有了熨斗大厦,有了克莱斯勒大厦。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后来对于建筑的高度有了限制,而纽约市由于金融业的发展,土地寸土寸金,摩天大楼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代名词。
一个奶牛打翻的马灯就这样开启了世界建筑的革命。
摩天竞赛斗气斗富
如果说芝加哥的摩天大楼是为了灾后树立信心,那么纽约的摩天大楼则有了斗气斗富的成分。当处于曼哈顿的熨斗大厦建成之后,纽约成了摩天大楼的黄金之地。
人们都知道克莱斯勒,这位汽车帝国的制造者在获得了大量财富之后,有一个雄心,就是在纽约最贵的地方建一座真正的摩天大楼。
这座大楼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克莱斯勒想了很久,最终他给设计师交代了两条:一是大厦的样子要体现他这个汽车帝国的威风,二是要在高度上超过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说起埃菲尔铁塔,凡是去过巴黎的人一定会在那留个影。铁塔高300米,重1万吨,塔上有餐厅、会议厅、电影厅、邮局等,站在塔上可以俯瞰巴黎全景。
俯瞰全市,多么霸气又多么诱人。但克莱斯勒的雄心不光要俯瞰全市,而是要俯瞰全球。所以,他下令自己的建筑要超过全球最高的埃菲尔铁塔。
他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建成后的克莱斯勒大厦高达320米,77层,整个大厦看上去的确与汽车散热器帽盖的装饰物一样。在这座大厦的“云间俱乐部”,能毫无阻挡地环顾整个纽约。老克莱斯勒当年望着自己的杰作,必定是欢喜得睡不着觉。
这座大厦是纽约市的经典建筑,直到今天,虽然克莱斯勒大厦已经不是最高的建筑,但它的建筑之美和地标特色依然没有改变。
只不过,在克莱斯勒大厦建成一年之后,它的风头就被又一座摩天大楼——帝国大厦盖过了。
知道克莱斯勒要建摩天大楼的消息,另一家与克莱斯勒平分秋色的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坐不住了,他们也得到了纽约一块市中心最好的地皮,负责这事的副董事长拉斯可布把设计师叫来说:“只要它不倒,你能建多高建多高!”
这整个就是一个斗气的架式。
好吧,只要有钱,建筑师只有听命。
一年后,帝国大厦建成,楼层高达86层,比克莱斯勒大厦高了9层!
中国人对帝国大厦已经非常熟悉了,在电影《金刚》《西雅图不眠夜》等电影中,帝国大厦都是非常重要的取景地。
当然,在纽约还有一座建筑不能不说,那就是当年最高建筑——世贸中心。在帝国大厦建成后的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再也没有出现新的摩天大楼,这预示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新的建筑出现,至少说明城市某些部分的停滞。所以,世贸中心的设计师——日裔美国人川崎实说,“新建筑的连续出现才能使曼哈顿成为有独特性的令人兴奋的城市中心”。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世贸中心肩负了重塑美国人信心的重要责任。不幸的是,在十几年前的“911”事件中,世贸中心在恐怖主义的屠刀下灰飞烟灭。
大楼魔咒令人恐慌
世间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人情绪的产物,摩天大楼也一样。克莱斯勒大厦是如此,帝国大厦也是如此。
所以,当2010年1月4日,迪拜大厦亮相时,美国人心里一定是五味俱全。那天晚上,全球的眼光都注视着迪拜的天空,那里有一个个激光打出的转瞬即逝的数字。
“826”“827”“828”……
828米!世界摩天大楼的新高度诞生了!
尼采说过, “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
迪拜塔高楼层总数162层,造价15亿美元。在这个沙漠上的城市建造这样一个巨型建筑,迪拜的目的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这个塔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投资,一定有展示国家实力的用意,而不只是私人间的斗气。有一位游客说得好,这是“迪拜新任酋长想要用轰动的要素,使迪拜登上地图”。
还有一种分析说,迪拜塔的建造,是阿拉伯人想把世界第一高楼的头衔重新带回中东。最早的时候,世界第一高塔是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直到埃菲尔铁塔出现,这个纪录才被打破。如今,中东经济兴起,他们第一愿望就是夺回自己的头衔。
这种分析非常符合人性。
只不过,就在迪拜塔的建造过程中,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迪拜也未能幸免。就在此时,阿联酋总统哈里发向迪拜伸出援手,使得迪拜安然度过金融危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迪拜塔完成后,在揭幕仪式上就将建筑名称改为“哈里发塔”,以向哈里发致意。
这其中,有些什么样的细节,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这让人想起了一個典故,那就是著名的“劳伦斯魔咒”。
劳伦斯是德意志银行证券驻香港的分析师,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1999年,他提出一个著名的“摩天大楼指数”概念。这个概念的中心意思是说,经济衰退和股市萧条往往发生在摩天大楼建成之后。因为宽松的政府政策及对经济的乐观态度,经常会鼓励大型工程建设。然而,当过度的投资与投机心理而起的泡沫危及经济时,政策就会转为紧缩,这使得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经济衰退的先声。所以,这个魔咒总结起来就是“大厦完工,经济衰退”。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摩天大楼的修建仿佛真是在昭示荣耀的同时也预示着灾难的来临。当年美国的帝国大厦完工时,是美国总统胡佛按下的灯光启动按钮,当时,美国经济正陷于大萧条之中,胡佛亲自揭幕新楼,有着提振国民信心的用意。而马来西亚的双子座即将完工之时,整个东南亚也陷入经济危机。如今,当人们知道迪拜塔要到达828米高度的时候,迪拜的财政危机就爆发了。
由此,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这些危险正在逼近中国,因为,在中国的上海、武汉、天津甚至沈阳,一些高层建筑已经拔地而起,还有一些,已经破土动工。
不过,凡事都有正向力量。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经济危机深重的时候,这些不凡的建筑,可以提振人们的自信。就像当年的帝国大厦。
即使如今的迪拜,很多人也说,哈里发塔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信心的指引。
好吧,凡事随缘。该来的自然会来,即使魔咒,也有打破的办法。重要的是信心不能破灭。
这正是:
万丈高楼平地起,是福是祸两相依。
千猜万测随风逝,信心不灭是真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