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是个文化过程

2017-02-28王晶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案语文课堂内容

王晶

走进新课程改革的十几年来,各种模式的高效课堂应运而生。从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到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山东平邑一中的“学案导学”。虽然名称各异,教学程序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强调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强调在单位时间内学生高效地完成學习任务,最后,再以成果展示、检测反馈的形式评价学习效果。

如此进行的语文“高效课堂”改革,一定是高效吗?

我一向认为,语文教育是个文化过程,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不只是训练运用语文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所以,语文高效课堂绝不是将文本内容知识化、条理化以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课堂,也绝不是将文本内容一律转换成试题模式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课堂,也不是学生完全替代老师成为主角,以训练自我学习能力的课堂。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这样的认识是我们建立合理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条件。

首先,“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必须明确:语文教育是一项十分精细的精神活动,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和技能一刻也离不开精神活动,语文教育的全部活动都是在精神的支配下进行的,也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精神活动与思维和情感密切相关,与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由于语文教育和人的精神世界紧密关联,所以,语文课堂必定是师生间精神的交流和碰撞,高效语文课堂必定是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的课堂。现实中,高效课堂推行的学案教育,要求统一所有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甚至是教学手段。学案设置要求统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甚至是思考方式……这样的形式更像是提线木偶剧的演出形式。然而,语文教育不是表演艺术,课堂不是舞台!所以,课堂上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们应谨言慎行,允许教师看到人性泯灭的悲剧,也允许学生看到动物比人更真诚真实的本性;课堂上读班固的《苏武传》时,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感受苏武忍辱负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也允许学生认为苏武有只为名节、不顾家人的观点存在。师生都是独立存在的自我,师生都是独立自主的文化主体。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不能强制统一所有认识,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不应只有千篇一律的一种形式,学案设置不能只是统一要求,学案设计不能只是落实目标。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允许师生有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教师不是不能讲,而是要以更具个人色彩的形式来安排课堂教学;学生不是不能说,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理解;学校不是某种特定商品的“加工厂”,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最终我们都凭借个人的色彩而成为自我。

其次,“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坚持文化意蕴的渗透。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育已然有了体现语文文化特征的重大改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三个维度的语文素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课程结构是四学段五领域(必修和选修);强调课程内容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课程评价由甄别选拔到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改变教学方式由师传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对话教学……更直观的改变就是课本内容中增加了体现语文文化素养的内容,例如汉字、成语、对联、书法、修辞等专题; 也增加了体现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内容,例如《先秦诸子散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也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文化内容,比如,“影视文学”等专题……变化显而易见,唯一不足是多元文化内容的缺失,课程中多元的文化,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分辨力,避免学生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追从。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碰撞刺激对人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是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而不是重复性的理解和感悟,不仅仅是语文,任何学科都应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己任,人的最终实现就体现为人的自由创造。所以,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合理的高效语文课堂的最终任务。

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采用多种课程形式来反映课程内容,以促使语文教学的天地更为宽广,以促使语文课堂更合理、更高效。因为“语文素养”本来就是一个抽象不可感的概念,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和“如沐春风”的精神陶冶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社团组织,选修课程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文化浸润,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语文教育并不是只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我们曾经尝试开设的“阅读课”就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课程形式尝试。虽然两个星期才能去图书室上一次兴趣课,但是学生却出人意料地热衷于此,高涨的兴趣、稳定的出勤率、肃静安谧的氛围……让老师们倍感惊讶!我们的课本是多么的单调乏味,我们的课堂是多么的禁锢束缚,我们的作文是多么的不近人情、不接地气?学生觉得“阅读课” 不被干涉,不被计划,有那么多的自由自在,发现原来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自由呼吸才是最幸福的事。未来的“阅读课”如何才能与高效的语文课堂合理联系?怎样做到课内与课外互相补充,互相感染,互相改变?也许我们可以:(1)将8000册书籍按内容分类,比如,小说诗歌类、传记类、文学评论类等,以方便学生对应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别。(2)将学生按小组区分,以方便学生课下讨论探究,完成阅读后相关问题的思考并形成成熟的鉴赏认识,最终促成个人的文化成长。(3)安排和书籍内容有关的论题,供各小组选择,一学期完成一个论题的研究探讨,形成文字或报告,利用一两节课完成课堂展示,论题应和文化有关,比如,“中国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有何共性”“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何不同”“中国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体现”等等,设题一定要具体,且有关文化认识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确保语文课堂高效合理。

猜你喜欢

学案语文课堂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乡愁导学案
主要内容
“比例尺(一)”导学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