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精品
2017-02-28舒羽
舒羽
在众多35毫米规格胶片旁轴相机中,福伦达至尊(Prominent)(图01)并不显眼。不要说与徕卡和蔡斯伊康等经典机型相提并论,在很多相机收藏的专著中甚至都忽略了福伦达的这个型号。但实际上,当年福伦达的设计者们却是想把它打造成一款超豪华的经典相机。
1930年代,徕卡在35毫米胶片相机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大的优势,将35毫米胶片定为小型相机的标准,大有独霸这一规格相机的野心。蔡斯伊康作为后来者紧紧追赶,1930年代中期迅速推出了康泰时(Contax)I、II、III型相机,直逼徕卡的统治地位。而同一时期的福伦达却热衷于开发各种规格的中画幅胶片相机,直到1940年,为了纪念福伦达公司成立100周年才开发了第一款35毫米Vito系列轻便相机。随后,福伦达便承担了紧迫而沉重的军工产品生产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开发新机型,一年之后就停止了Vito相机的生产,直到二战后才恢复。
二战后,35毫米胶片相机逐渐占据市场主流地位,德国和日本的各大摄影器材厂商争奇斗艳,福伦达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状态,花大力气加以开发。先是恢复了Vito系列的研制,推出了改进机型,同时也瞄准徕卡和蔡斯伊康等开发了一个高端系列,希望凭借自己强大的技术实力夺回在小型机市场失去的份额。
至尊相机的特点
福伦达用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至尊”(Prominent)来命名这个新系列,这已经是福伦达第二次使用该名称,第一次是用于1933年开发的高档6×9中画幅胶片折叠机(简称至尊69,我们在本文中使用至尊35毫米将新老至尊加以区分)。当年福伦达为了开发至尊69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打造出美轮美奂的产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次他们重新使用“至尊”的名称,期待这款新至尊能够弥补老至尊的遗憾。
1950年推出至尊35毫米相机时,之前以技术创新能力强著称的福伦达却在35毫米小型相机的开发上耽搁了十多年,老一代福伦达至尊69的炮镜式对焦技术连自己都放弃了,已经很难实现重大的技术超越。对于福伦达来说,当时唯一能够拿出手与徕卡和康泰时抗衡的只有闪光同步功能。因为至尊相机使用的中心快门可以在任何快门速度下实现闪光同步,最高闪光同步速度达1/500秒,这是当时徕卡和康泰时的平面幕帘快门无法做到的。无法实现全面技术超越的缺憾只能通过其它方面来弥补,福伦达作为老牌相机制造商从来都不愿意打价格战,而是希望能够发挥至尊35毫米在相机工艺和镜头质量方面的特长后来居上。
最初推出的至尊35毫米相机机顶是平的,上面刻有福伦达标志和至尊的名字,平顶两边各有一个大的旋钮,右边的用来过片,左边的用于对焦和倒片。相机优良的机械工艺设计使得对焦过程十分顺畅和准确,手感很好,而且快门释放按钮在右手边,这样左手对焦后右手可以立刻按动快门,加快了拍摄速度(图02)。取景器和测距窗口位于机身正面两侧并偏离镜头中心位置,镜头内置安放在一个六角形的镜头基座上。由于至尊采用了机身对焦的结构,因此对焦时整个快门结构和镜头都会前后移动(图03),更换不同焦距镜头时就需要安装外接取景器以解决取景问题。
为了解决取景问题,福伦达最初打算通过外接反光取景镜筒来连接标准镜头以外的其它焦段镜头,开发了两款外接反光镜筒Telomar,它的外观与徕卡的Visoflex II
有些相似。第一款带有一个45度角固定取景目镜(图04),第二款的取景目镜可转变角度,通过一个5倍放大取景目镜实现眼平和腰平取景的自由转换(图05)。按照设计师的设想,这两款镜筒的前端镜头是可以更换的,这样可以增加24毫米、100毫米和150毫米等更多焦距以扩展相机的可用范围(图06 、07),同时增加取景方式而无需再增加额外的取景器。遗憾的是,这个设计无法应用相机自己原来配备的对焦和取景系统,两套重复的系统大大增加了相机的重量,配有这套笨重镜筒的相机重达1.5公斤,而且取景器十分昏暗,视觉效果比原来那个黄豆粒大小的取景器好不了多少。除了最初配套生产的100毫米焦段鏡头,其他焦段的镜头都没有面市,这个独特的构思也就半途夭折了。这两款外接反光镜筒也因为存量少、造型独特,更多地被相机收藏者收入囊中。
福伦达在尝试外接反光镜筒的同时,又为至尊系列特别开发了一款用于35毫米和100毫米焦段镜头的小型取景器Turnit ,
这个取景器的原理与望远镜有些相似,它的一端能够放大目标,用于100毫米的长焦镜头,将取景器反转后会缩小目标,用于35毫米广角镜头。最初的Turnit是塑料外壳的,不美观也不耐用,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出了金属外壳的。
直到1957年之前,至尊相机机身的取景器一直都没有改进,取景时很不方便,特别是戴眼镜的摄影者很难看到取景框的边缘,为了改善取景条件,福伦达又在Turnit的基础上设计了Turnit– 3(图08),它在35毫米端增加了一个可以翻起来的用于50毫米镜头的外框,这个取景器就可以分别用于35毫米、50毫米和100毫米不同焦段镜头的取景,在150毫米镜头面市后,又为Turnit-3增加了一个外接150毫米取景框。Turnit取景器为了校正旁轴取景的视差问题,还特意设计了视差调整装置(图09),能够消除被摄物体距离较近时产生的视差。
至尊35毫米原型机推出后的八年时间里,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变型。改变平顶形状、增加附件插座是最为明显的外形变化。因为更换镜头时一定需要外接取景器,最初两款平顶机器的前脸上部大都被临时插座的卡口弄得面目全非。它最初使用的是1/ 500秒的康班快速(Compur Rapid)快门,很快就换成同样快门速度范围但更为可靠的康班同步(Synchro Compur)快门,同时增加自拍器和闪光同步接口。最初的取景器视窗很小,是至尊相机的最大弱点。直到1957年以后才将机身取景器改成了更加明亮的Kristall视窗,能够提供1:1视野并带有30、50、100毫米三个不同焦距的取景框,同时相机过片旋钮改为手柄两次拨动以加快过片速(图10、11)。
至尊系列镜头
福伦达为至尊镜头设计了专门的至尊接口(图12),接驳方便安全,中心快门能够在1~1/500秒间所有速度下实现全开而与闪光灯同步,由于快门系统和对焦系统都在机身上,至尊系列的镜头中光学玻璃的排列紧凑合理,外形小巧精致,成像十分出色。
至尊35毫米相机配有三款高质量的50毫米焦距标准镜头:50mm F2.0 Ultron、50mm F1.5 Nokton 和50mm F3.5 Skopar。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0mm F1.5 Nokton(图13),这是一只7片5组、制作精美的高档镜头,它通过当时最先进的镀膜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各组镜片之间杂光折射的问题,使镜头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福伦达设计这只镜头时,胶片已经进入彩色时代,镜头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彩色胶片对更高解析力和更强对比度要求。直到今天,这款镜头还是很多摄影爱好者们青睐的珍品,它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福伦达对Nokton 50mm F1.5镜头杰出的拍摄效果非常满意,为了扩大影响,他们还陆续推出了配套其它著名品牌相机接口的Nokton F1.5 镜头,如:徕卡39mm螺口、康泰时口、Rectaflex口等。福伦达为此不计成本,直接向竞争对手发出挑战,这些其他接口的镜头数量很少,也一直是收藏者们竞相收藏的热门。
除了几款50mm焦距的标准镜,福伦达还开发了另一系列外接镜头,通过镜头末端的一个外卡环从外侧锁紧镜头(图14),包括广角镜Skoparon 35mm F3.5、长焦镜Dynaron 100mm F4.5(图15)和Super Dynaron 150mm F4.5。
难以避免的失败
为了扩大至尊相机的市场,福伦达从一开始就为这个系列专门开发了一系列配件和附加设备,包括:专用闪光灯、闪光装置皮套、专用三脚架、不同距离的近摄镜片、各色滤镜、镜头遮光罩、外携皮包、各种附件镜头皮套、运动取景器、翻拍附件、显微镜连接附件和示波器连接附件等,力求将这个系列产品做到完美无缺(图16)。
1959年,福伦达推出了至尊II机型(图17)。至尊II代在外形上最大的改进是加大了取景器,宽大明亮的阿尔巴达(Albada)取景器突出在相机中部,取景器视窗里带有对应35、50、100和150毫米焦距的亮框,虽然这些框线会造成初用者的混乱,但是它毕竟取代了外接取景器,减少了相机附件的数量。至尊II代在I代研发多年的基础上突出了取景清楚、过片便捷的特点,适用至尊接口的各个焦距的内外接镜头,它的制作精良、用料十足,是一款高品质的35mm相机。遗憾的是,仅仅两年,至尊相机就在1961年走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而停产,成为历史。
在十多年开发过程中,至尊相机不断改进,推出了多种不同的机型。為了方便辨别,人们一般将至尊分为一代的三个机型和二代一个机型,但是在福伦达内部,只是用3个内部编号127、128和130来区分不同的机型,而根据所配备的标准镜头的不同又可细分为10种不同型号。根据福伦达公司文件记载,至尊127型在七年时间里共计生产了58600台,128型两年间生产了9000台,130型II代机只生产了6400台。
有人说至尊系列相机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也有人认为在当时条件下它算还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伦达重启1941年停产的折叠机身固定镜头相机Vito系列,1950年推出Vito II和Vito III。Vito III除了机身有折叠皮腔,整个机身的上半部和机身背面都与至尊相机非常相似,配备的也是一只高质量的Ultron 50mm F2.0镜头(图18)。1954年开始又推出了改进型的Vito II a。Vito系列的开发在早期一直都是与至尊系列伴随而行的。
1954年,福伦达除了全力开发至尊系列相机以外还推出了另一个中档固定镜头相机Vito B系列,1957年又推出了Vito B系列的升级版Vitomatic系列。这两个系列虽然都是固定镜头相机,但的确分散了一部分潜在客户。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福伦达在1956年又与至尊系列平行开发了一个全新的Vitessa L系列,同样是一款可以更换镜头的35毫米规格相机(图19)。它的档次低于至尊系列,结构与至尊系列完全不同,特点是机身较为小巧且造价较低。这两个系列相机的镜头焦距重复但接口不同,等于为至尊树立了一个内部竞争对手。更轻便的机身和更低廉的价格将很多人引向Vitessa L系列,进一步恶化了至尊系列的生存环境。
总的来说,至尊系列进入35毫米相机领域还是太晚了,与徕卡等强劲对手相比失去了先机,又被自己的同门师弟抢走了不少客户。更可悲的是,1950年代末期,旁轴相机的技术创新之路已经快走到了尽头,日本和德国的相机制造商们早已将眼光放到单反相机上,日本的单反相机已经开始进军欧洲,甚至福伦达自己的单反相机也已经面市,至尊系列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
与福伦达多头开发的混乱局面不同,徕卡一直都遵循明确的目标前行,几十年如一日地固守在35毫米胶片相机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长盛不衰,与至尊35毫米的短暂历史形成鲜明的对照。
回顾至尊35毫米相机的发展历程,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福伦达为我们留下了这个系列众多款式的相机、出众的镜头和丰富的附件。正是至尊35毫米相机短暂的历史和人们对它认识不足,使我们有可能在今天能以低廉的价格收集到这个系列中的一些珍品。很多人用转接环将至尊35毫米系列的几款优质镜头转接到现代数码相机上使用,仍然可以拍出出色的照片,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半个多世纪之前老相机的精彩(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