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需要成功感的激发与情动力的培养
2017-02-28丁明龙
丁明龙
一个学生如果在整个中学阶段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过成功的欢愉,感受着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淡或者较多的是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一定常处于压抑、自卑状态,多方面渴求得到的发展必然受到极大的限制。然而,如能不断体验到战胜失败、获得成功的欢乐,那他的进步一定是多方面的,个性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独特性与创造精神也必会得到很好的培养。现代社会正需要大批的思想敏锐、渴求建树、责任感强、善于组织,且能知难而上、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人才。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当创造一切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稳固的积极追求成功的心理。这种心理,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成功感。
一、成功感的激发
那么,这种成功感又须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使之形成呢?一般说来,它的形成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成功感的激发
要引导学生走向他们向往的成功的“蓬莱”之境,激发他们的成功感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发现了激发人的行为的条件,便有可能预见,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的行为。而激发,则需要掌握条件,不失时机。
1、激发在渴求状态
成功感往往伴随着美好的理想,对社会对集体的强烈兴趣,对科学文化的浓厚兴致等等。好胜心强,敢作敢干的学生,尽管他们对能否获取某种成功把握不一定大,但追求成功的欲望恰似一堆干柴,而恰当的激发便是一个火把。学期之初,民主竞选班级小干部,对激发学生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成功感是一种极佳时机。在集体总目标的召唤下,不少学生便会按照自己的愿望、能力、特长等竞选班长、委员或组长、墙报主编等。这样便使一批骨干脱颖而出。一经工作,他们就会在日后的班集体建设中辐射热量,发挥作用。
2、激发在焦虑之时
随着年龄和智力的增长,尤其是进入了高中,有些学生觉知了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觉知较高水平的自我期望和增长了的自我不满,焦虑便自然地产生了。羞怯自卑,压抑烦恼,甚至精神颓唐。当此之时,就更需要教师细心体察学生内心的渴求,把握焦虑的具体原因,从不同方面入手,来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包括:(1)爱护其自尊,(2)培养其信心,(3)发展其自主性。
除了上述两种重要时机之外,当然,更多的时候,应在学生的不意之中播下希冀成功的良种,潜移默化,催发成功的幼苗,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润物细无声”似的激发。有时由于教师巧妙的鼓励引导,使学生在不自觉中首次达到了在他平时看来难以达到的目的,或首次解决了有较高难度的问题,从而使他从中获得了某种成功。虽说这或许只能看作“偶然成功”,但对他可能有超乎寻常的意义,成为以后争取更多更大成功的“触媒”。
“蓬莱”之境并非可望而不可即,作为学生的引领者,第斯多惠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很好记取:“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成功感的充实
激发起来的成功感,如不加以很好培养,就会像火柴一闪,荧荧之光俄倾便熄。怎样才能使这种成功感得到不断发展和充实呢?很重要的一点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可以经常摘取得到“不知名”但颇可自“娇”的成功小花。我想,以下几方面颇为重
1.创设竞争氛围,培养挑战意识
毫无疑问,在长知识的学生时代,如果缺乏竞争氛围,那就无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争取日后的成功。除了有效地组织考试竞争外,自然还应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泛范围内的竞争。在课上我常组织问题抢答、听读竞赛、口头作文、即兴论辩、分组解析课文等等。课外组织他们举行主题班会、专题讨论、智力竞赛、演讲比赛、分组采访、模拟新闻发布会,这不仅使学生本身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在竞争的氛围中,使学生在成功——失败、失败——成功的体验中,培养一种“敢与强手争高下,不向困难让寸分”的挑战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2.挖掘自我潜能,培养坚韧品质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陈鹤琴教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中的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挥出来。”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什么世界,让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讓他知道自己对社会、人类、学校所负有的责任和应有的贡献。”倘若教育者作了这种种的努力,倘若学生“知道”了种种的方面,那么,这学生就不仅看到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的差异,而且更能注重挖掘自我潜能,发挥这种潜能了。
人的替能的挖掘,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精神,或称之为坚定性、坚韧性。而这,是获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因此,教育者便应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充沛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突破从众心理,培养独创精神
从众心理表现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遇事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创性工作。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受这种心理束缚,那么他在集体中就能以冒尖,难以脱颖而出,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冯海清同学爱好写作,但总缺乏自己的特色。一次,他选择了家乡古镇同里为描写对象,想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可成文之后总觉平淡。后建议他突破一般构思,取古镇的桥为描写对象,重新搜集资料。由于角度独到,见解较新,后参赛获奖。小小的成功使他尝到了突破从众心理、发掘独创精神的甜头。
教育心理学证明,一个成功常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悉心地护爱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使学生的成功感得到发展和充实。
(三)成功感的强化
教师总热望自己的学生在日后能攀登成功的“山外青山楼外 楼”,为前程争来一片“烂漫”的花色。因此,就尤应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强化他们的成功感。
首先要强化成功欲望,提高抱负水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欲望愈强烈,他以后的抱负水平就提得愈高。”中学生的成功欲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化手段,予以逐步引导,才能不断增强,愈加炽烈,而抱负水平也就不断得以提高了。对他们不断地进行政治理想、道德理想、成就理想等方面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正是强化成功欲望的有效要素。这是丝毫不用怀疑的。应该注意改进的,只是如何使这种教育更具新鲜感、吸引力和切实性。
强化,还需要注意一定的层次,给学生适当的目标促使他自觉努力去实现它。有位学生起初并非显山露水,我发现她朗读较好,就让她参加朗诵比赛并希望她成功,选文是《妈妈是律师》。文章感情真挚强烈,律师的形象极为动人。反复朗诵首先先使她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声情俱佳,终于获得师生好评,而成功的喜悦更是点燃了她追求上进的心火。当一位律师的愿望就在那时隐约萌生了,不久,让她主持主题班会,又一次小小的成功促使她竞选班长,也果真如愿了。此后又在学校的培养下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高考后,也终于被高校的法学院录取。自然,她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可见,一定的锻炼、适时的引导与学生抱负水平的逐步提高和成功需要的不断增强确有密切关系。
其次是强化历练、实践,探寻成功的奥秘。优异的学习成绩、突出的体育特长、良好的文娱技艺、出色的论辩口才、较高的组织才干等等,无不需要强化训练,中学高年级学生的政治理想、工作理想、成就理想、生活理想等经过一定的引导明显增强了,有的甚至较为明确。而要实现这些更高成功的目标,就更须自奋其力、勇于拼搏。教育者则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历练计划,施以必要的强化量,使他们得以打好基础,积累经验,砥砺意志,探索成功的奥秘。
真知灼见的获得有赖于实践,发现、发明、创造更须在实践之中。中学生欲向心中成功的高标准进取,适当的实践极为必要。在学校政教处、团委的指导下,我班曾参加苏州团市委组织的“立志、勤学、实践、成才”的系列活动。学生多次下乡走访调查,参加实践,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鲜明的对比中,受到了较好的国情教育。同时,从农民创业的艰难与成功中得到了很深的启示。在系列活动中,我班团支部被省教委、团省委评为“标兵团支部”。可喜的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或许正是他们今后奋发图强、走向更大成功的催化剂呢。
当然,成功感的激发、培养、强化并不是终极目标,采取这些教育的方式手段,为的是培养他们的成功志向和提高创造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中作出较大的贡献。
二、情动力的培养
所谓情动力,是指由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肯定性体验,是以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方式表现出来的、主体反映客体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力量。这种力量,由于具有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因此,对于思想的传递、情操的培养、道德的规范和个性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巨大的影响。
情动力作用于德育的基本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呢?梁启超曾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哪件事应该做,哪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做,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导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这话虽不无偏颇,但却十分深刻地指出了情感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作用?原因在于情动力的能动作用。心理学的分析告诉我们,情动力的构成有低、中、高三个层次,其高层构成是社会情感,它包括热情、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我们所说的强化情动力,最主要的是强化其社会性情感。情动力作用于德育的基本机理,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效应,即感染效应、激发效应、调控效应、驱动效应、认知效应。这五种效应都具有唤起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并使之获得满足而产生肯定性的体验。在实际教育中,五种效应不一定单独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教育产生的则是交互作用的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的深层效应也不外乎此。
那么,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情动力呢?这里我谈些浅陋之见。
(一)出于崇高信念,动乎心中真情
特级教师于漪说:“真挚深厚的感情靠教学实践中的千锤百炼,它植根于对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之中。”只有教育者本着对党、对社会主义、对我们伟大祖国怀有由衷而热烈的爱,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怀有满腔的热情。那他才能以真挚强烈的情感、鲜明的爱憎态度去打动、感染学生。
我县同里镇有这样一位退休老校长,今年已74岁高龄,而且曾因患过肾癌动过手术;但就在这病弱之躯中却燃烧着一课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下一代炽热的爱心。就在最近,他给学生作了五场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报告,每场近2小时,他的报告使学生心越诚服。比如讲到社会主义解决了温饱问题时,他列举了这样的事实:1917年,同里镇上来了一批因遭大灾的河南灾民,由于地痞挑拨,当地也很艰苦的农民与灾民发生了冲突。这期间,人们曾向政府多次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政府却不愿也无力赈济灾民、平息矛盾,致使双方大动干戈,使几十人丧生。1990年,我镇也遭到特大洪涝灾害,但人民生活安然无恙,两且精神振奋,大灾之年夺得了大丰收,这不是靠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吗?这样的报告怎能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折服呢?就是这位老人,当他被聘为校外德育辅导员时,即赋诗一首:,“不信青春唤不回,古稀犹是少年时。灯下史书从头读;报国有心未为迟。”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火一般炽烈的激情无疑会成为一种教育学生的强大动力。
(二)示之榜样形象,傾注深厚情感
榜样形象对于青少年学生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心中不乏偶象与榜样,只是多数是树之速而忘之快。如何在他们心目中牢固地树立一些榜样形象,并使之内化为行动的动力?颇为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要对榜样倾注崇敬、热爱、追慕、仿效等深厚感情,并致力于培育学生的这种深厚感情,使之变成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影响学生的身心。,
我县有一位16岁的初中学生凌华,去年8月的一个夜晚,与他的弟弟和一位村民机智英勇地与一个蒙面歹徒搏斗,最终抓获了这个人犯,为人民除了一害。凌华成了一个小英雄,受到县委的隆重表彰。人们问他哪来这种力量时,他总是说,平时他特别爱看一些英雄人物的影视片和课外读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他的老师平时十分注意对他和他的同学进行富有情感的英雄主义教育,可见凌华关键时刻显示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不是偶然的。固然,动情的榜样教育使学生也成了榜样,这类例子确实微乎其微,但是能对学生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的却是屡见不鲜的。
(三)顺乎情感之流,升华道德情操
诚然,学生的情感是千变万化、十分丰富、极其复杂的,努力把住学生的情感脉搏,顺乎其情感之流进行正确引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参加工作不久,我的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学生,因患血癌不幸夭逝了。失去朝夕相处的伙伴,同学们感到很悲痛,但时过境迁。自然不免有些淡忘。于是,我在不少场合,特别是在欢乐的中秋晚会上,在学生学习懈怠时,不忘提及。并不是在于触动他们悲痛的神经,而在于激励他们珍惜青春,为祖国也为个人的成才发奋向上。记得有位同学曾动情地写了一篇为挽救病危的生命而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作文,在班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显然,这位同学已使自己一般意义上的悲痛之情升华为良好的道德情操了。
(四)借助动情的“德育场”,激发心灵深处的“火星”
创设或巧妙借助具有浓厚德育氛围的情境,亦即“德育场”,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撼击,从而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唤醒内心上进的意识,应该说,也是强化情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曾有过这么一回事:有一段时间,女生宿舍评比总是得“优”,而男生宿舍的成绩总不理想。经了解,男生中有几个人偷懒,值日不负责任,而女生们不仅认真负责,视宿舍劳动为乐事,而且很讲一点审美情趣。虽然她们住的宿舍条件不好,但她们用调羹刮去地上的泥垢,用手帕擦窗玻璃,用彩腊做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再在墙壁上贴上一些自勉的格言和情调高雅的画儿,因此,不仅富有美感且有教育意义。于是,我把那几位男生带到女生宿舍,女生虽然对男生不免揶揄几句,可仍然高兴地充当示教的角色。而男生虽然表面上若无其事,但在这个特定的“德育场”中,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以后男生宿舍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育场”激发了那几个男生心灵深处的“火星”,而后来他们使宿舍情形大为改观的创造美的劳动,就可视作这火星引燃的“火焰”了。
(五)借助德育载体,获取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人应当首先在思考的领域里成为劳动者”,使其“体验到一种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如能注重运用德育载体,让学生在形象中思考、探索,或许更易获得精神上的快感。比如开展书评、舞评、漫画赏析、影视观后感、新歌赏析、手抄报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快乐的精神劳动,都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启示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能催发生活的激情与热情,培育理智感、道德感等。一次班会课上,我动情地读了一篇德国作家克特的《两条路》。这是一篇劝喻性散文,短不足千字,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朗读的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事后竟有女生会交来满满两页纸的“听后感”。大意是说,听了这篇文章,她哭了,因为这篇文章似乎正是对现在的她的一种警喻。原来,前一段时间,这位女生显得散漫、松懈,不太追求上进,我批评过她,读了那篇“听后感”,作为班主任,我不能不为那位同学由衷高兴。我高兴的是她在认识自己方面获得出一次虽然流了泪但仍然是“最美好的最深刻的情感”的体验。
(六)施之德育践履,引入“最近发展区”
教育行为践履是德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以行为强化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使他们的品德、个性得到有益的培育和发展。这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德育行为践履的机会,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引人一个个德育“最近发展区”。打个比方说,要一个中学生~下子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那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苛求,但是开展学雷锋的为民服务活动,使他体验一下暂时充任“雷锋”这一理想角色的情感,就是一个略高于他原有思想实际和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这种“最近发展区”,可以逐步培养和发展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或许还可引导他向“一辈子”学雷锋的道德高标趋近。我曾为学生组织或让他们自己组织过不少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多数满怀热情地参与,兴味盎然地活动。在每一次德育践履活动以后,我又组织诸如“家乡新闻发布会”、“我访问的共产党员”、“×××的調查报告”、“调查归来话感受”等后续活动。从中,我总是能够分享到他们在活动中的兴奋与喜悦,而他们惊奇的发现,独特的感受,严肃的思考,又无不向你说明他们的德育践履中所获得的积极情感的体验。
诚然,德育并不一定搞几次活动就便能获得显著效果,但是可以这样说,正是通过这一个个“最近发展区”的践履活动,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某种精神上的需要和满足,从而强化上进意识,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和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中学德育强化学生情动力,是探索德育科学化提高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使德育获取深层效应的有力辅翼。为了“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语),为了把下一代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让我们去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