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
2017-02-28郑慧
郑慧
孩子从萌萌又可爱的时候踏进青青校园,在这片大大的花园里羞涩的成长,等待不同的花期和绽放。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种子,他们成长的过程不一,成长的环境不同,成长的思维不一样,于是,每一颗种子都会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坐在园地里的每一位孩子在课堂里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幸运的是让我在美术课堂里遇见了孩子,也让孩子遇见了美术。美术课具有它的独特性,所以拥有独特的魅力,大部分的孩子从进入一年级开始会对美术课喜爱有加。我和孩子之间就发生了很多点滴的故事,关于课堂里的那些关注。
教育关注的本身是关注孩子,孩子也是关注的主体,当老师走进教室的第一分钟开始到最后一分钟面对的都是一张张孩子的脸,孩子的眼神,孩子的思维。关注对于老师来说是教学设计之外的灵魂,关注的点到了,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我将从我的课堂里捡起几颗不一样的种子来和大家分享。
一、课堂里的兴趣关注
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就在7到8分钟之间,虽然大部分的孩子爱上美术课,可不见得有些调皮的小家伙也不那么喜欢,会走神,会开小差,会讲小话等等。于是,课堂里老师除了讲课,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状态,他有没有投入到课堂里,如何吸引孩子的目光。
还记得那天的课,那个望着窗外的孩子。以前的老学校是一个简单的四合院,教室里光线有些暗,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美术课显得有些单调,趣味性不那么浓厚。有一次上课,我急急忙忙的走进一年级的教室,那天,外面下着雨,孩子们早早做好课前准备,并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走进教室。这时候,课堂时间过去了五分钟,我发现有一个孩子的眼睛一直盯着窗外没有听我讲话,也没有与我的眼神交集,我顺着他眼睛看去的方向,外面下雨了,孩子盯着屋檐滴下来的雨滴像线条一样,有趣极了。我没有马上点醒他或是批评他,我停下了我的讲话,走出教室门,用手去接屋檐滴下来的雨水,然后走进教室,用沾有雨水的手指在黑板上画起了画来了,孩子们都感到惊奇又有趣,小眼睛都盯着我手指画开的线条,这时我发现那个望着窗外的孩子眼睛也走进了我的课堂。
关注孩子的课堂,关注孩子的眼神,用他喜欢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课堂不在严厉的骂声中来集中精神,强迫他听课。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能接受的方式走进课堂。
二、课堂里的思维关注
孩子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是无法在备课的时候一一备出来的,你不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老师来说,课堂具有未知性,每一位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同,有出其不意的,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有不听指挥的,等等。但是面对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表现,老师应该关注之后如何更好的应对,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这样我想起了那节让我印象深刻的公开课。
那是三年级上册第6课《新发现》时,从课例里走出的一些新发现,思维关注在这节课上我得到了很好的经验教训。这是一节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把握度不好就会让课堂一发不可收拾,课前,我把设计好的作业纸交给各个小组的小组长,叮嘱道:“上课后,我说发作业纸的时候,请你们发给每位组员,在这之前你们保管好作业纸不被破坏。”“好的,老师。”课堂如我的设计一步一步进行着,到了第二个环节观察体验,感受结构时,我到各个组的孩子们中间去巡视切蔬果的情况,走到第四组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一个个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纸来进行描画了,当时我心里就急了,这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我一急就责怪了小组长怎么就把画纸发下去了,小小的声音对第四组的孩子说:“现在不画,先仔细观察蔬果的内部结构,赶紧把作业纸收起来。”由于蔬果有水分留在桌面上,有个孩子的画纸渗透了蔬果的水,我当时就眉头一皱:“你看,都弄到画纸上了,快点收起来。”因为有领导在后面听课,所以让我有些乱了阵脚,我自己都能感觉到内心的翻动。
课堂上发生的突发状况,虽然我关注到了,可是对孩子出现的不在预料中的状况处理的并不当。当时孩子们切开蔬果时,非常兴奋,拿起笔就开始画,因为我的打断,让孩子们的创作激情被浇灭,他(她)们被迫停下手中的笔,跟着我所谓规划好的环节一步一步走。当听课老师提出来的时候,我静静的深刻反思着自己,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决策就是在抹杀孩子创作的积极性,不管自己把环节设计的多么完整,一位老师就应该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作出正确的引导,这对于老师来说是种考验,孩子表现出来的表现欲望是多么可贵,可因为老师的处理不当,很可能让他高涨的情绪有所削弱,甚至不敢画的状况出现。
出现这样的突发状态怎么处理,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才能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又不影响课堂设计?当孩子出现忍不住创作的情况时,老师可以先肯定他:“有的同学已经忍不住想要把他的新发现用线条表现出来了。”走到那组同学的后面看孩子们画的效果,把画的好的同学进行展示鼓励,对于出现的线条不流畅的情况,让其他同学们给给意见,怎么样会更好,还有出现构图比较偏,或者画小了的状况,也可以就此把问题抛出来,就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侧面知道自己提前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都希望自己可以画好,所以他会专心把出现的问题更好的解决。
三、课堂里的情感关注
孩子给我的感觉是天真的,单纯的,可爱的,无暇的,可有些花朵并不是长在温室里的,是很早就经过风吹雨打的,老师认为的幸福时刻,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却是遗憾与痛苦,于是,我们要学会关注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细节,尽量去保护每一颗受伤的小心灵,给予安抚和鼓励,带孩子走出阴影,给他一些阳光和希望。
那天,孩子不停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泣不成声的话语,放声痛哭的呐喊......这些画面到现在都还让我的心一阵一阵痛。回到那天,一如既往地课堂,三年级1班的美术课,很快引领孩子们导入新的一课《生日快乐》,这一课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充满着幸福的话题,话匣子一打开,孩子们笑着说起了蛋糕、礼物、巧克力等等,为了丰富画面感,我把话题引到了陪我们一起过生日的有谁?家人、亲戚、朋友这些熟悉的身边人,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着。突然有一个男孩子大声说:“老师,阿标(化名)说他只画一个人过生日!”阿标刚想叫住那位男同学不要讲,可还没来得及话就大声的从那位男同学口里传出来,并且全班同学都听到了。当我和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到阿标那时,他不屑一顾的笑了下......我赶忙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继续教学环节,我用余光看了下阿标,只见他偷偷的抹了一下湿润的眼睛,然后伏在桌子上,把头埋起来不让别人发现。过了一会,立马又变回他的小調皮讲小话的角色中,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我假装没看见的继续上课,示范着人物的画法,心里却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投入到欢乐的课间里去了,我一路走一路想,有种莫名其妙的牵挂,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身上被阳光遮住的阴影。吃完午饭后,我还是忍不住来到教室,找到孩子,把孩子带到一个有阳光照射的走廊。
“怎么了,老师,找我干什么?”眼睛不看我,但也不怕我,一副“不就是犯了个什么错要罚我之类”的对应表情。我没有开门见山的询问他课堂里哭了的事,孩子都有点小自尊,我语气很平和的说:“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总爱不举手,大声说一些开玩笑的话来引起大家的目光,你觉得这样好吗?”阿标吱吱呜呜的声音里挤出两个字“不好!”
“家里谁管你作业?”我无目的的问着,只想和他聊下去。
“妈妈。”
“爸爸妈妈对你好吗?”
“妈妈对我很好......”孩子突然哽咽了,眼睛慢慢红起来,把头偏向一边,不看我。我没有说话,他的眼泪涌出眼眶,开始抽泣。我没有安慰他叫他别哭,只是用手拍拍他的背,让他感觉到一种放下伪装释放些什么的感觉。
虽然流着泪,停了一会,说:“爸爸妈妈要离婚,从上学期开始就经常吵架,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吵,有时候晚上一点多了,他们吵的很大声,爸爸还打妈妈......”
“爸爸经常打妈妈吗?”
“经常打。”
“打你吗?”
“我只要犯一点小错误,他就会狠狠的打我,还说要打死我。”说到这里时,阿标满脸的恐惧与害怕。
“爸爸打妈妈你可以跟爸爸说这样是不对的。”
“我不敢,我怕他打我。他抽烟,经常喝醉酒,还出去打牌。”
“爸爸脾气不好是不是因为在外面做力气活赚钱太辛苦了,所以会这样?”
阿标接着说:“是的,他工作很辛苦,也很累,可他喜欢打牌,输掉所有的钱,然后问妈妈要钱,我的学费,吃的都是妈妈给的钱。”说到这里,心疼妈妈的阿标,哭的很彻底,声音很大,每一声都直冲我的心灵,一下又一下的撞击着我。我试着说起了刚才美术课上的事:“你是想爸爸妈妈陪你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年的生日是吗?”他哭着不断的点头。
“爸爸陪你过过生日吗?”我接着问。
“没有,一次都沒有,从小到大没有给我过过一次生日。”孩子反复的强调着。
......
我们聊了很多很多,我试着让孩子把心中的不快乐倾诉出来,给孩子一些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虽然改变不了家庭境遇,但是可以改变自己,从而可以改变家庭,一定不能自暴自弃,那样就全毁了。最后,我送给孩子一盒水彩笔,亲手写上他的名字。
课堂里关注到的一个小细节,却让我走进了一个孩子,我们说的了解孩子,除了了解学情,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我一整天都想着阿标的事,不知天真面孔的背后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内心很沉重。一个那般调皮倔强的孩子,会哭到撕心裂肺,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课堂里的小事,错过了就错过了,抓住了,起码可以给孩子一点温暖,我想不管能牵住几个孩子的手,作为一名老师,我都想试试给孩子一点帮助。我都还记得那天下雨了,每一滴雨都渗透我的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我们需要用心去呵护他们的成长,在课堂里老师从孩子的多方面进行关注,多倾入一些,不说能能改变多少,至少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努力过了,坚持的去努力过了。孩子的一辈子还很长,也许一句话可以影响他的一生;也许一句温暖的话语,可以让他重新振作;也许一个鼓励和肯定的眼神,让他的思维无限跳跃;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他铭记永远。即使没有多大改变,也要在我们的课堂里对孩子注入美好,投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