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去咖啡馆里过周末
2017-02-28长虹
长虹
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那日,哈尔滨50多位市民早早地走进黑龙江省美术馆,他们通过美术馆的网站和微信平台得知,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有关艺术的延展、有关城市文化、有关文物保护,主题:“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主讲人曾一智。
曾一智,原黑龙江日报高级编辑,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文物专家顾问组成员、哈尔滨市政府特邀信息员。1998年开始对哈尔滨城市历史进行追寻,对建筑文化遗产呼吁保护,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依法保护哈尔滨及省内数百座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的老建筑。她向北京、哈尔滨等地文物部门递交的文物认定申请,涉及数百余处建筑的保护。
曾一智用这样一段话开始了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文物保护十分重要,它强调的是,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决不允许拆古建新、拆真造假。”
讲堂主持人、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向大家介绍两个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留洋归国的油画家余本,1962年来到黑龙江写生,创作了展现黑龙江的40余幅写生作品,他的家人将其中《通往圣尼古拉教堂的路》捐赠给美术馆,通过余本先生诸多画作,延展出来的是一个城市缩影。著名文物保护人士曾一智女士,以画家余本对哈尔滨街景的描绘,以及新老图片的对照为基础,讲述城市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记录珍贵的城市风景消失的原因,强调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和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曾一智在讲座中动情地说:
“为什么保护?当那些老房子离我们远去,当你找不到回家的路时,我们和我们的民族失去了什么?”
哈尔滨,一座低调的文化艺术城市,街头满目商业气息,但坐进一些场馆,图书馆咖啡馆甚至饭馆,你会发现星罗棋布的小规模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都是哈尔滨普通市民。
去咖啡馆里过周末
见到刚胡亚格时,他正在泰谷咖啡休闲沙龙的小厨房里煮着蒙古国风味的奶茶。听他讲茶包和盐如何配比,除了几个字的发音有点四声不对,中文说得比中国人的“蓝瘦香菇”还地道。刚胡亚格是他的蒙古国名字,中文名叫宏亮。中文说得好,大概是因为娶了中国女孩做媳妇。
蒙古奶茶煮的咕嘟嘟作响的时候,刚胡亚格的中国媳妇佳宁正忙着从大旅行箱里拿出自己的手工作品和经营的货品,羊绒围巾,羊绒衣和手套,骆驼绒坎肩和袜子,漂亮的毡靴……泰谷咖啡小小的里间,瞬间就成了一个小集市。佳宁应答着询问,记录着人们对尺码和颜色的特殊需求,还不忘招呼着客人品尝他们自己做的咸甜奶酪,布朗蛋糕。
这个周日来的顾客都是泰谷咖啡店主李琦的咖友和咖友的朋友,李琦生意做得很特别,经常有咖友蹭喝,她的这个店并不是用来“喝”咖啡的馆,主营咖啡豆烘焙和咖啡器具,兴致所致,还会在店里开个小课堂小趴梯什么的。在哈尔滨繁华的果戈里大街边印度风情街里,沙龙闹中取静,小屋装着世界——德国咖啡机,土耳其铜壶,东欧玻璃器皿,日本咖啡滤纸和咖啡杯,巴拿马、巴西、哥伦比亚、肯尼亚咖啡豆,居然还有地中海的盐,那是应咖友要求给大家进的,买完咖啡豆顺便带瓶盐,省了为一瓶盐单跑超市。
前不久的周末,今天这間摆着蒙古国毛毡靴的里间屋里,传出的是古琴古曲的悠扬。哈尔滨龙江琴社来这里,抚琴一曲,承古意,听风雅,品咖啡,客人居然在琴社掌门人带领下唱起一首宋代小曲:黄莺黄莺金衣簇,双双语,桃杏花深处……几许轻吟浅唱,几许荒腔走板。一位来买咖啡豆的客人听上瘾,听完去立马去买张价格不菲的古琴。
北方人冬天养生讲究一个“收”字,收住天地之气,养心安度严冬。宅进咖啡馆听讲座赶小集,成了这座城市的冬季日常。刚胡亚格从乌兰巴托来中国留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建筑,读到博士(现已毕业)。他的国家和中国是真正的近邻,但中国人却对蒙古国知之甚少,小两口非常愿意分享他们的蒙古国文化。
咖啡休闲沙龙散散地办了一天,来来往往的,都是些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人。俄罗斯的娜塔莎满意地喝了一杯卡布基诺,买了一件佳宁的货品走了;一位巴基斯坦奶爸一边参加活动,一边给用“爱派”女儿讲故事。大学老师,地铁高管,外籍翻译,来看蒙古国人有没有俄罗斯军用皮靴的便装警官。咖啡沙龙聚集了休息日里放慢了脚步的一群人,这一天,他们的生活在“别处”。
编辑/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