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点滴体会
2017-02-28李明霞
李明霞
声乐不言而喻,简单理解为人声音的音乐。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多方法的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精练、准确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本人经过多年教学收获点滴体会现与大家共享。
一、教学语言要精练、准确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而又准确。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
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也是声乐教学的关键。
二、正确理解声音的“高位置”与“深气息”的低位置的相对辩证统一关系
什么是“高位置”的声音呢?这里的“高位置”指的是哪个部位或者是哪个高音吗?都不是,它是一种腔体通道。高并不是声线的高低,不是指音域宽窄。而是指歌唱时,声音在歌唱通道所经过的最远的腔体点。就是头腔向上垂直打开的支点。歌唱时要获得这个支点,我们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觉来找到。打哈欠时,在上颚中间的位置都有一种凉飕飕的感觉,那个位置就是我们要找的垂直支点。在歌唱时无论多低多高的音都要感觉碰到这个位置上抛出去,才能达到高位置的演唱效果。这个点贯穿整个歌唱过程始终。只要发声、只要歌唱,这个通道就要立在那个位置上。声音经过放松打开的喉咙送达到头腔的高位置并抛出去,发出的声音才能松弛、圓润、明亮、自如、流畅。“高位置”不是单指高音的高位置,而是泛指每一个音的高位置。它是一种正确的歌唱状态。支持高位置的声音的动力是什么呢?是歌唱的气息。“高位置”固然重要,但一味地追求“高位置”而忽视歌唱的基础——呼吸,是不正确的。气息好比是大树的根,“高位置”好比是树冠。树冠要想向上长的繁茂,树根必须向下、向泥土中伸长。树根不发达,树冠也不可能茂盛。也就是说,歌唱的高位必须由气息作为支点,声音在立起的腔体通道中上下拉开,气息下来的声音的位置才能高上去。“高位置”与“深气息”这一上一下的要求看似矛盾,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没有“深气息”就没有“高位置”,没有“高位置”则说明气息不深。“高位置”的效果是用“深气息”的感觉把腔体打开后形成的好的共鸣效果。片面地强调“高位置”,忽视“深气息”会使声音状况失调,声音容易出现紧、尖、虚的现象,而片面地要求“深气息”不追求“高位置”,那么歌唱水平很难提高。所以,两者不可顾此失彼,必须全面顾及、辩证统一。
三、准确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的学生有以下几种特点:一种是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并且他们的演唱很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圆润、丰满、流畅、动听。他们善于与老师配合沟通,学习热情高、求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质量高。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目的,反应不敏感、情绪不积极。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多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有一种学生,他们声音造作苍白,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很强,很想表现自己。对待他们在教学时要多鼓励,不批评,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让他们知道:无论多么高超的歌唱技法,都是为了正确地表达感情,都要用心来歌唱的理念。
声乐教学没有器乐教学那样直观,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课的教学也需要把很多方面辩证统一起来,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探索出更好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钢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