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陂区2016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2017-02-28王利刚

湖北植保 2017年1期
关键词:虫量卷叶螟田块

王利刚

(武汉市黄陂区植保站 430300)

黄陂区2016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

王利刚

(武汉市黄陂区植保站 430300)

稻纵卷叶螟Cnaphalccrocis meaialis Guenee是严重为害水稻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历史上曾多次大发生,造成一定损失,尤以2005年2代特大发生触目惊心。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具备迁飞性昆虫的典型特点,其大发生的表现形式通常可分为早发积累型、突降暴发型以及基数气候协同型3种形态。2016年虽为害较轻,但其发生具有一些新特点,即在成虫迁入偏早,导致累积虫量基数较大,主害代极易形成早发积累型大发生的情况下,超历史水平的超强降水反而导致成虫交配产卵困难,幼虫死亡率高,大面积实发偏轻,气候条件过犹不及,与一般年份迥然不同。现将其发生特点及发生过程与主要原因小结分析如下。

1 发生特点

1.1 为害时间早

6月14日,早稻田始见白叶为害。

1.2 主害代发生异常

稻纵卷叶螟在我区的发生,多数年份2代为主害代,部分年份如出梅迟、盛夏不热、适温有雨3代亦可为主害代,少数年份4代在零星田块造成严重为害。2016年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不同寻常,即雨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导致盛蛾期田间无蛾。

1.3 为害面积小

全年发生面积3717hm2,比2015年发生面积(10473hm2)减少64.5%,比近5年发生面积(1.26万hm2)减少70.5%。

1.4 为害损失轻

全年因稻纵卷叶螟为害损失稻谷532t,比2015年减少34%,比近5年平均损失量减少32%,尤其主害代2代为害损失比常年轻。

1.5 两极分化突出

1代稻纵偶见为害,2、3代稻纵发生极不平衡,95%的田块少见为害,但均有零星田块为害极为严重。

2 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分析

2.1 灯下见虫晚

区站测报灯观测,6月21日灯下始见虫,当日虫数4头。分析区站多年灯测数据,从分布频次上看,始见期在6月之前、6月上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的分别占4.4%、13.0%、26.1%、26.1%、30.4%。其中,始见期在6月之前及6月上旬的年份,易因早发积累形成2代大发生,如2005年4月7日灯下见虫(为当年全省最早),当年即为大发生。今年6月21日始见虫,似见虫略迟,但始见期单日虫量即达4头,仅隔1日虫量为5头,与常年灯下表现明显有别,常年始见日为1头,其后多表现为断续有虫,然后逐步有量,直至形成蛾峰。据此分析,灯下见虫的6月21日至23日实则具蛾峰特征,初始迁入成虫可能因多种原因未能捕获。

2.2 大田见虫早

大田普查情况与以上灯测数据始见期有异,6月10日开始大田赶蛾,6月12日少数田块可见蛾,6月14日,在前川街鲁台吴店村和罗汉街金寨村普查,1代幼虫在早插早稻田块已有零星为害,造成白叶,且虫龄多为3龄,结合6月上中旬气温,据此反向推算,则至少在6月初已有外来虫源迁入。

综合以上灯下初见期虫数有量以及为害早稻的虫龄较高的二个特征判断,实际迁入日当在5月下旬末至六月初,具早发积累特征。

2.3 2代稻纵具备偏重发生的基数条件

6月中下旬大田赶蛾,蛾量逐日上升,至下旬末期,一般田块亩蛾量达0~40头,与大发生的2013年同期相当,严重田块蛾量达60头/667m2,比2013年同期略低。

2代幼虫孵化前的灯下累计蛾量可观:6月下旬灯下共计3日有虫,累计13头,较常年平均值8.71头高17.1%,且单日最高虫量及旬累计虫量均为2010以来的次高值,高于近年2代大发生的2013年,符合偏重以上发生特点,如7月初气候条件配合,则有重发可能。

2.4 2代稻纵发生的初期气象条件有利

本区6月下旬气象条件适宜,有利于早期成虫产卵孵化:6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4.7℃,降水天数8d,旬降水量146.2mm,降水主要集中于旬中24日~27日和旬末的30日,下旬平均相对湿度88%,尤其6月下旬后半段相对湿度很大,温、湿度等诸气象因子均有利于早期成虫产卵及卵的孵化。

2.5 2代稻纵发生的中后期气象条件不利。

从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性看,连阴雨天气、适温高湿有利于稻纵卵的孵化,但若降水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则不利于成虫交配产卵,今年7月上旬超强降水致使成虫发蛾中断,正是如此。7月上旬降水天数8d,主要集中于前半段,6月30日~7月3日连续4d出现超强降水,7月4日雨量稍少,7月5日~7日再次连续3d强降水,7月8日~10日天气放晴(其间9日0.7mm降水)。7月上旬降水量556.8mm,仅次于1991年同期(773.6 mm)。

今年7月初的降水强度之大,历史罕见。其主要表现为连续多日不间断性强降水,其间除4日白天有所停歇以外,其余时段均降水不止,造成成虫交配、产卵的空缺期。7月1日~10日,测报灯下仅诱虫2头,是有灯测数据记录以来绝无仅有的现象,常年上旬平均139.7头,最高446头(2005年),轻发年份也在20头以上。所诱得的2头分别出现7月3日、4日两天,也系雨停的间歇期,7月6日转晴之后,无不利成虫上灯条件,灯下却始终无虫,而历年此阶段均为2代蛾主峰,成虫及蛹死亡率之高,可见一斑。而且7月上旬,全区稻田一片汪洋,可以落卵田块稀少。

2.6 2代稻纵实际为害轻,表现两级分化

6月30至7月6日连续降水,灾情严重,未进行田间调查。7月中、下旬调查未受淹和已退水的田块,一方面,95%的田块无白叶为害。另一方面,极少数田块为害特重,在六指街港湾村、王家河街玉枝村调查在长势好、退水快早中稻的田块,白叶率达30%,已超过了大发生2013年同期,直逼特大发生的2005年同期。7月上旬后期,气温急转直上,连续高温酷热,滴雨难见,中、下旬大田赶蛾,蛾量稀少。

综合灯下数据、大田数据、气象资料分析,今年2代为害轻的根本原因乃是极端罕见的异常降雨天气及大风天气导致发蛾期被削去大部,成虫难以交配,田间鲜有落卵。为害严重少数田块均系未受水淹或在7月1日暴雨来临之前已有落卵。

3 3代稻纵发生特点分析

3.1 3代发生的虫源基数低由于2代稻纵大面积发生轻,直接导致3代稻纵发生的虫源基数低。7月下旬田间调查,一般田块蛾量达50头~120头/667m2,平均蛾量85头/667m2,比2015年同期(184)少53%。一般田块幼虫量80头~200头/667m2,不足2015年同期一半,卷叶率0~0.5%,也比2015年同期(0.2%~ 0.8%)轻。

3.27月上灯虫量罕见稀少

7月上、中、下三旬灯下分别诱虫2头、9、头34头。其中,上、中二旬所诱得数量分别为历史最低值,下旬所诱得数量为历史第3低值,月度诱虫数量为历史第2低值。

3.33 代发生的气候条件不利

7月下旬末为3代稻纵蛾始盛期,本旬旬平均气温32.0℃,为自1980年以来最高气温记录。旬降水量为0,为自1980年以来唯二的年份,明显不利于3代稻纵发生。

3.4 受害面积减少

据农技部门统计,7月底至8月初全区有1333 hm2中晚稻因水毁改作翻秋,直接避开了3代稻纵为害,其他中晚稻长势长势缓慢、营养条件差,也不易受稻纵为害。

3.53 代稻纵为害轻

8月中旬面上普查,3代稻纵在90%田块白叶率为0,为害重的残虫量150头/667m2。

4代稻纵总体发生轻,从历史上看,4代多呈现蛾多卵少虫更少的特点,与2代发生特点迥然相反,今年也是如此。4代95%田块未见严重白叶,后期仍有局部田块为害严重,据走访调查,多系长期无人管理的懒汉田块。

[1]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农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办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张孝羲,张跃进.农作物有害生物预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S481+9

B

1005-6114(2017)01-059-003

2016-11-11

王利刚(1973-),男,高级农艺师,一直从事植保工作。Tel:13797088353

猜你喜欢

虫量卷叶螟田块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