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溪燕语卫水舟
——探访浚县古城云溪桥

2017-02-28申军伟王世文

河南电力 2017年12期
关键词:燕语浚县大运河

文_申军伟 王世文

云溪燕语卫水舟
——探访浚县古城云溪桥

文_申军伟 王世文

云溪桥又名廉川桥。在浚县古城西门外,横跨卫河。历经500余年,云溪桥虽经风雨侵蚀和战乱,桥身仍坚固完好,总体建筑结构未发生变化,使用至今。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为木石结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建,改为石桥。云溪桥为五孔连拱式石桥,桥面平缓。桥长60米,宽10米,桥体用青石砌成,桥下五个半圆形拱券立于桥墩之上,桥墩两端砌作分水尖,拱券除两侧券面采用单块券石横联砌筑外,均采用纵联式的拱券砌法,券面雕花卉图案,主券正中刻有龙门吞水兽。主券高大,下可行舟,经跨8.6米,矢高4.3米。两边四拱券越向外越小。在桥两端的四角墩面上各置一卧姿的石雕水兽,低头引颈作吸水状,形象凶猛逼真。

云溪桥所跨的卫河是我国古代大运河极其重要的一段,云溪桥作为大运河上保存完整的实物,是历史大运河活的见证,为研究大运河的流向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大运河申遗的重要佐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部门已经把云溪桥作为卫运河和浚县名城的重点文化组成部分纳入卫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时计划拆除云溪桥周边与云溪桥整体环境不相协调的现代民宅建筑,整治美化云溪桥周边环境,再现“云溪燕语卫水舟,橹桨声声入梦来”这样的美景。

“云溪燕语卫水舟”为浚县八景之一,最早来源于元朝诗人马德华的诗《浚州八景》,此八景为:伾山晓月望冲天、龙洞祥云升紫烟、瑶池玉女留仙迹、岁寒双秀在浮丘、云溪燕语卫水舟、西有善化奇峰头、同山晚照白日现、淇门风扫万古流。“云溪燕语卫水舟”即指站在西城门外的这座古老的云溪桥上,看成群的燕子蹁跹穿梭,听燕子的叫声,观古老的运河里百舸争渡的胜景。

隋唐之后,这里的运河漕运持续兴盛。明代,“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明清两代,卫河航运盛时舳舻河中云集,不下数千艘。

1905年平汉铁路建成后,卫河航运日趋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经长期综合治理,卫河航运一度兴盛。卫河航运业的重新崛起是在“引黄济卫”工程竣工的1952年,全县开挖航道305条,长达3000余公里,造船厂发展到了50多个。浚县被交通部表彰为“全国河网船运化的一面红旗”。上世纪70年代后卫河水量锐减,水位降低,最终导致断航。

在浚县,与运河(卫河)有关的老地名达100多个,仅村镇街名就有30多个。因坐落河旁便以带三点水儿的字命名的淇门、耿湾、户湾、申湾等村镇;以渡口命名的赵摆、郭渡、王渡、吴摆渡等村;以码头命名的交卸、老码头、新码头、码头等村;以运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枋头城、埽头等村。

云溪桥是大运河卫河段上仅存的两座古桥梁之一,如今的浚县古城西门外,768米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城墙静静耸立,来来往往的电动车、行人穿越城门,跨过云溪桥,去往各自的目的地。

鹤壁供电公司)

猜你喜欢

燕语浚县大运河
浚县大平调演出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素笑
素 笑
早春
大运河,行走山东
浚县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竹影垂帘
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