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攻邪,倡导汗吐下法;审视补益,建立救急奇功

2017-02-28肖永华赵进喜于智敏贾海忠刘宁黄晓强刘鑫源

环球中医药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子临床

肖永华 赵进喜 于智敏 贾海忠 刘宁 黄晓强 刘鑫源

·铿锵中医行·

着眼攻邪,倡导汗吐下法;审视补益,建立救急奇功

肖永华 赵进喜 于智敏 贾海忠 刘宁 黄晓强 刘鑫源

《儒门事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代表作。该书着眼攻邪,倡导应用汗、吐、下三法治疗急难重症,对后世影响深远。面对当今医家少用峻剂妄行补益的现状,学习该书有重要价值。其实,《儒门事亲》强调汗吐下,并不拘于汗吐下,具体用法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学习张子和,应该辩证看问题,必须全面理解其学术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

张子和; 《儒门事亲》; 攻下派; 治法

张子和,名从正,别号戴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宗刘完素,是攻下派的代表人物。临床胆大心细,师古而不泥古,倡导汗吐下三法治病,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何正确认识并在临床合理应用汗吐下三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期“铿锵中医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就此进行讨论,谨总结报告如下。

1 面对当今少用峻剂重视补益之风,研究张子和具有现实意义

赵进喜教授:

张子和作为攻下派医家,很有建树。传承张子和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在临床上,汗吐下法等相对峻烈的手段应用少了。尤其是吐法应用更少,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所谓“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在当今医疗纠纷频发的现实面前,已经深入人心。有人说:古之庸医杀人,今之庸医不杀人也不活人,让人在不死不活之间。确实如此。某些医者,开一些轻描淡写的药物,有效也没有大效,以求平稳,就是所谓置病人在不死不活之间。这种思想状态和工作态度,确实影响了中医好多有效治疗手段的应用,影响了中医整体临床疗效的提高。所以今天重温张子和才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于智敏研究员:

《儒门事亲》为什么叫“儒门”“事亲”呢?根据张子和自序所说“医理深奥,非儒不能明”,意思是说医学原理深奥,不经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与体悟,是难以窥其门径的。而医学道理领悟,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并不是简单粗浅,采取“拿来主义”就可以应用的东西。古人认为必须是“援儒学医”,亦即强调学习中医的人需要有非常好的国学功底,所谓“秀才学医,笼里抓鸡”。而“事亲”说的是孝,所谓“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只有孝子才能做到至孝奉亲养老。儒和孝结合,既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还隐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从中国传统历史上看,先王以孝治天下,孝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国文化之所以传承,有赖于家庙、孔庙、城隍庙。家庙,慎终追远;孔庙,尊师重教;城隍庙,不昧因果。学习《儒门事亲》了解传统文化,才能理解张仲景所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

研究张子和,在当时当今的社会风气下,具有现实意义。中医常讲:“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马克思说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从金元时代到现在,喜温补的风气又回来了,这就造成了现在养生保健的“盛行”与补药横行,人们惧攻喜补,出现所谓“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治病无功”这种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一下我们当前养生保健的措施、手段,然后在临床上很好的借鉴一下张子和养生保健的治疗思路,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古方治今病是有现实意义的。王永炎院士曾说过,要找一本案头书,这本书不要太厚,放在枕头上天天看,装在书包里,出门就看,看多少遍也不嫌烦。那我认为张子和《儒门事亲》就可作为备选。《儒门事亲》实际上是一部论文集,其中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最喜欢的读的有两篇,一篇是《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一篇是《推原补法害利非清说》。前者写得非常好,强调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所以以汗吐下三法,赅尽所有中医治病之法,并对此加以诠释。这其中突出地体现了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可以认真阅读。《推原补法害利非清说》为学生时代所学,当时感觉特别好,但是彼时没有现在这些见识,感觉有偏颇之处,为什么所有病都要攻邪呀,不去补呀?现在重读,有了新的体会。个人体会如果把这两篇文字读懂了,张子和在“道”的层面上,在“法”的层面上的一些思考,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突出体现在所谓“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而有真补者存焉”这个学术主张上。所以体味这句话就知道张子和所谓的汗吐下三法,实际上不是仅仅针对人体脏腑气血的,同时还是针对外来或是内生之邪的。强调病邪不是人体自有的,是外来的,外来的就应该攻,所以强调应该祛邪为重,这个做法也不是异想天开,实际上是有所本的。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强调“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伤寒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实际上有汗法的意思,承气等等是下法的意思,实际上张子和的学术思想是源于《内经》《伤寒》,是有所本,有所依的,是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的一个发挥,所以我们不必考虑张子和在“法”的层面上是否过偏,而应该从“道”的层面上体会蕴含的微言大义。“师其法而不拘泥其方”,这才是善于学习古人。

2 汗吐下三法用之得宜,常有奇效

于智敏研究员:

临床上特别喜欢用通里攻下法,先给大家介绍一个病例。曾经用通里攻下法治疗一个五更泻的病人。这个患者当时看病时候是48岁,得了五更泻后久治不愈,开着车有时候要上厕所,就要立即停车到饭店找厕所,要不就得拉到裤子里,一日多次,多方治疗无效。此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中文系,看其既往处方都是四神丸等温肾固涩的方。即给予通里攻下之法,即通因通用之意,有“陈莝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之说。为了说服患者,增加其治疗信心,做到医患配合,当时就跟患者讲大禹治水的故事,疏通河流,导百川归海。不用收敛、固涩、温阳、补肾,而给予温脾汤,方中大黄生熟同用,熟大黄10 g、生大黄6 g,告之星期五吃,星期六、星期日不吃,如此家里上厕所方便。如法行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4付药以后腹泻基本停止,此时才改用四神丸善后,效果很好。所以就给我们启示,通里攻下也好,发汗也好,催吐也好,实际上切中的并不是这个人的症状,而是把握病机,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病因言病之所由生,病机言病之所由成”,如此“深入病机,天下无难治之病”。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对疑难病治疗具有特别好的指导作用。

赵进喜教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大学本科时暑假回乡,饮用垄沟不洁之水,天气又热,结果出现停食、停水症状。停食、停水的症状什么表现?一阵冷,一阵热,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头重不欲举,症状特别典型,晚上根本就睡不着觉,杂梦纷纭那种感觉。总觉得恶心欲吐,自知与饮食不洁有关,就用槟榔四消丸,用完后泄泻不止,宿食依然如旧。翌日,头晕目眩,几欲晕倒,四肢厥冷,全身都觉得冷。到傍晚的时候,勉强喝了点汤。喝完汤,突然想起《金匮要略》所谓“饮食在上脘,当吐之以瓜蒂散”,乃知饮食停在上面,泻下的方法是处罚无过,当行吐法。以指探吐,一吐而解。头也不晕了,心也不烦了,手脚也不冷了,一如常人。其后,遇到这种情况,常行此法,屡用屡验。此饮食停滞消化不良,通过这样简单的病,也有助于理解到吐法的价值。

3 攻补兼施、峻剂缓投,运用攻法需谨慎

肖永华副教授:

曾学习朱良春先生应用控涎丹经验,如多种肺系疾病,包括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结节性胸膜炎、甚至是癌性胸水,效果非常好。朱良春先生用之得宜,效果也好。

于智敏研究员:

肖老师介绍的经验深我有同感。采风曾遇到一个老中医,祖辈民间医生,是怎么用甘遂、大戟、芫花的呢?中医通常的用法是用十枣汤,放到枣里,他说都不用。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方法是将甘遂、大戟、芫花研碎成粉末,3~5 g,然后放3两莜面和荞面混合到一起,把面和甘遂、大戟或芫花一起和面,擀一碗面条,先吃面,过一会汤凉了再喝汤,莜面、荞面难消化,与其混合到一起也是缓释的作用,这其中似乎蕴含着中药缓释剂的思路于其中,物性,体察,善于用意,方可为医。中医经典中确实有很深厚的道理期待我们去揭示。总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是“除恶务尽”的思想,值得提倡。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攘外必先安内”,里面有邪不把它去掉,必表里俱病。所以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当和事佬,不如除恶务尽。

赵进喜教授:

汗吐下三法,扩展开来,一法之中百法备焉。攻邪之法其实并不限于一般的发汗、通便,实际上方法多样,特别复杂。而且在具体用药时候,张子和也不是光用汗吐下,也用补药,人参、生地诸如此类。他如干姜、黄芩、黄连,张子和都是很常用的。而且,也不是就简单的就那几个方药。《儒门事亲》收载了非常多的方剂,其中,好多是民间验方,或是古人留下来的有效方剂。经常是边泻边补。黄龙汤就是攻补兼施之剂。大家不要把汗吐下理解为单纯的汗吐下,如扶阳解表、益气解表,还有边补边攻,内容丰富多彩。

贾海忠教授:

汗吐下三法实际上人家是为祛邪而设的,但是祛邪也不忘扶正。请看张子和每一个吐完了,就用什么调理,一定不是说吐完了,不管了,接着还要用一些扶正调理的药。仔细看《儒门事亲》就知道了。所以说是以驱邪为着眼点啊,恢复人体的正气,正常的生理功能让它恢复过来,也不是矫枉过正,一定是驱邪,绝不是伐正的!绝对是要掌握一个度的。所以说不会说你吐了,已经吐了再吐。所以说人家用的吐法用了几十年,安全有效,就是在于火候把握得好。

所以说要想用好中医的这些东西,必须在临床上非常细致的去琢磨它,那么这就是在量上怎么把握。那么要想把握这个量呢,实际上首先我们说有效没效,先安全再说,从小剂量开始,也可小剂量,多喝几次。因为一旦一下进去太大剂量,就拿不出来了,一旦导致不良后果,都没法去收拾。所以说小量、缓投,是用峻药的一个最安全的办法。

再一个使用汗吐下法之后要注意调补,就是攻下、发汗、催吐以后,一定要注意调补。临床关键点主要是辨两个:一是此症状的出现,到底是病邪导致的,还是内在的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的。如果是病邪导致的,放心的用,没有问题,汗吐下即可。因为主要祛邪么,邪从哪来让它从哪出去;如果是正虚,脏腑功能失调,如果没有明显的郁像,就是气郁、血瘀、水郁,没有这些的话,也不要轻易的用这些霸道的方法,如果有可以暂时的用,还是以调理为主。所以说不能说学了张子和,然后就说其他人用补都不对。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又糟了。所以说一定要注意辨证的问题。

4 全面系统学习,掌握张子和理论体系

贾海忠教授:

《儒门事亲》是真正地系统的讲述了汗吐下三法。汗法不仅仅是发汗,只要是作用于体表的,就都属于汗法。吐法也不仅仅是吐,取涕法也都算吐法,只要往上,就算吐法。那么往下呢,利尿也算下法,通便也算下法。这个思路实际上是把握了病邪在人体内出入的3个关口,那么张子和就在这3个关口上做文章。邪来了,怎么让它出去,就是驱邪啊,要因势利导,离哪儿近让邪从哪儿走。所以说治疗外感病,就用汗法,不管用什么办法。应用汗法让邪出去,因为主要是邪犯肌表。但是如果是喝酒喝多了,吃东西吃坏了,要是想让他拉出去,胃肠道是胃以降为和,以通为补,以通为用,那我们让它下去就错了!为什么?下去的过程中,人体就会吸收,就越来越糟糕,所以说邪气呢,就要就近祛邪。这是一个基本的一个指导思想。其实张子和这个书里边体现的非常明确。

刘宁博士:

关于张子和的思想精髓,是通过驱邪来通阳。因为这些本不属于人体的邪气,可影响人体气血的流通阳气的疏布,把这些东西去除掉,有利于气血流通。其汗吐下三法,实际是源于《内经》《伤寒》。张子和的汗法,只要是向表发散的都是汗法,不只是单纯的发汗叫汗法,吐法也不只是吐出胃肠道的东西叫吐法,只要是药物作用向上的都叫吐法,下法也不单纯是承气汤治腑实证下燥屎,凡是药物作用向下的都叫下法,所以张子和攻下三法治疗面是非常广的。其治疗许多疾病,比如消渴病,也是以攻邪为主,三消相当于现在的代谢综合征,现在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能量饮食导致内分泌紊乱发为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以下法、消法治疗,其实是很适用的。胃肠道疾病用下法以后,肠道通,郁陈去,荣气卫气就通畅了,癥瘕去掉,气血流通。癥瘕就是气分血分痰饮瘀滞,癥瘕去掉气血才能流通。所以说最根本的还是从《伤寒论》里发展出的通阳法。当然,张子和也专门论补,其用补是以通为补,用汗吐下各种方法把邪气去了以后这就是补了,人体的元气贵在流通,“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那么把邪气去掉了后,阳气、气血流通,这就是真正的补,当时也是乱用补药,当今也是养生乱用食物药物滋补,现在张子和的下法泄法是非常重要的。

赵进喜教授:

学习张子和汗吐下的经验,也不能把别的医家的经验忘了。动辄汗吐下,实际上治病也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张子和本人也不是不用补药,汗吐下三法攻邪的理论实际上是体现的一种邪正的辩证关系,祛邪即是扶正。汗吐下实际上就是因势利导,是中医治病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些说的都是邪在外的就往外走,在上就往上走,在下的就往下走。“因势利导”实际上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思想。

于智敏研究员:

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张子和的通里攻下法,特别是研究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并不是说都让大家把这种方法推广起来,该用的不该用的都用。我们提倡的是应该学习张子和勇于创新的这种精神,这种勇于独树一帜的精神是继承经典,完善理论,丰富体系,实现创新的先导和摇篮。即郑板桥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中医学者现在强调继承,强调创新,创新是本于经典,本于实践的。其实,越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治则、治法,特别是具体的方药,越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中可能蕴含着防治现代难治病的一些希望,这是研究张子和意义和给我们的启示。大家千万不要拘泥于其法而忽视了这种精神、精髓,这就是我们要师其神而不师其方,这是我们对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应该有的一个认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不加辨证地乱用某法某方,都是错误的,汗吐下三法也不例外。

5 结语

张子和及《儒门事亲》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虚心好学,善于接受新事物,临证胆大心细,善于灵活运用中医各种治法,承前启后,创立攻下学派,极大的丰富和促进了金元时期的中医学术发展。现代临床,“以通为用”“通腑泄浊”等中医治法常常取得良效,也说明子和的攻下学说并不过时,仍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学习《儒门事亲》,不能一味地见病攻邪,要全面系统掌握张子和有关攻邪与扶正关系的学术思想。只有全面学习张子和,才能充分发掘其临床价值,促进临床疗效提高。

肖永华副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师从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

赵进喜教授简介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师从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于智敏研究员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保健协会(国家一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国家一级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名词委员会(一级学会)委员。主编学术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达标专著:《智说中医》《中医药之毒》《永炎医说》。

贾海忠教授简介

原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刘宁博士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本文编辑: 王馨瑶)

1000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肖永华),内分泌科(赵进喜),针灸科(刘宁);慈方中医馆(贾海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因病机研究室(于智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黄晓强(2012级卓越医师班在读)、刘鑫源(2012级岐黄实验班在读)]

肖永华(1975- ),女,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肾病内分泌。E-mail:water_aqua@126.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2.011

2016-12-26)

猜你喜欢

张子临床
在那樱花盛开的地方
走出困境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首屈一指的乐天派
随喜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张子和巧法治惊症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