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者之风
2017-02-27王建源
王建源
江南自古多奇才,吴地犹是领风骚。明清以降,吴地成为农业、手工业和民族工商业的繁华富庶之地,文化艺术欣欣向荣,书画艺坛,高峰迭起,名人逸士,不胜枚举,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当今无锡书坛有一位卓尔不群的耄耋老人,正是深得吴地文化滋养的高人逸士。
吴觉迟,原名吴铮远,笔名,觉迟。1929年出生于苏州一个经营百货的家庭,就读于苏州光华中学,完成学业后1949年来到无锡县人民银行当职员,1958年制造业在无锡掀起,新型企业需求专业人才,吴老服从组织安排从银行转入机械行业无锡轴承厂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吴老自幼即崇尚书画金石,加上天资聪颖、悟性高超,学习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即操翰弄刀,笔耕不辍,寻师访友,山阴问道。先后师从苏州张寒月、常熟庞士龙、上海邓散木、钱瘦铁、陆俨少诸家研习书画金石,得益匪浅。吴老一生中有如此诸多大名家结交学艺,甚是幸运,奠定了其不同凡响的目光和技能,在书画金石、诗文诸方面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与常入不同者,其秉性高扬,目光犀利,不随俗流,特立独行,具云林遗风。其二,学古而能出新,举一返三,打通了书画金石之间的道路,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纵然进入大家行列。
吴老以书法篆刻得名,其学书从篆隶入手,而后行草,致力于秦汉晋唐,篆书得“二李”,李斯、李阳冰两家法,旁涉秦诏版、秦权、量铭文。吴老善学之处是能把官方规整的“二李”与民间率而随意的诏版、权量、汉金、碑额等有机结合起来,所作篆书,线条劲挺,方圆兼施,势雄力沉,气象朴茂。所作隶书,取法石门,礼器,张迁,衡方,史晨,部阁等东汉铭石,又涉竹、木简、帛、砖瓦、墓志等,可谓博览广收,取精用宏,融會贯通,自出机杼。从其创作的隶书作品中可窥探其得法秦汉的轨迹,与古人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以我法写古法的心智,使得其作品高古、朴厚、灵动、变化莫测,耐人寻味。在七十年代所题“无锡市人民体育场”巧中有拙,姿荣秀出,成为锡城品牌。2009年题“京杭大运河”,力能扛鼎,浑朴豪迈。在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中,选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客体与主体的相得益彰,可谓纵心所欲不逾矩。在吴老书法作品中,致力最深的是其行草书,其崇尚“二王”,心系米芾,问津徐渭,精深研习帖学一脉。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凡夫俗子只得其貌,得其神髓者有几人,吴老具有法眼,与高手相随,与名家为伍,觉性灵敏,透过表象看本质,致艺、交友直入灵魂深处。行草书是最能反映作者心灵的书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得右将军神髓的五代有杨风子,神仙起居,曲高和寡;宋人有苏东坡,沉雄豪放,姿态横生;米南官,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元人有赵孟頫,珠圆玉润,雍容平和;明代有董其昌,秀逸怡淡,自然率意。吴老则以阅尽沧海,登上峻岭“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案”,笔落处直接前贤风神,疏密开合,腾挪跌宕,纵横摇曳,顿挫翻动,如风卷云雨,一泻千里,鲜明的个人风神凸现。其始终遵循以我法写古法,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美学理念。寄畅园的对联,水镜廊的横屏……无不透露出其豪迈的个性和艺术风韵。
篆刻是吴老的又一擅举,由于吴老具有扎实的秦汉篆书功底,对金石文字有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又得益于篆刻名家庞士龙,钱瘦铁,邓散木等,常常往返于常熟、苏州、上海、杭州诸地,对吴昌硕曾做过专题研究并发表论文。纵观历史,历代篆刻大家都是篆书的高手,吴老深谙此道,执刀如执笔,意在笔先,刀起石落,一派天机。吴老认为“一印的成败,章法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疏密排比,分行布白,应在矛盾中求统一,寄精深于细微”。吴老刻章从印稿的设计、落刀,修饰,完成,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精益求精,这与吴昌硕的方法相似,其印章的明显特征是“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一波一折都有灵活的节奏,印中见刀,见笔,见墨,见巧构,秀丽处显苍劲,流畅处见朴厚,不经意处见功力,所刻边款亦灵动洒脱,古意盎然。
吴觉迟先生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无锡市第三届书协主席。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张立于风景名胜、楼、堂、馆、所。吴老已从艺70载,在其身上凝聚着传统文人特有的品格与风骨,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书画金石,喜怒哀乐一寓于此境地,其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谦恭待人,提携后学,德高望重,受人敬仰,孔子日“仁者寿”,衷心祝愿吴老身体健康,艺术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