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战略
2017-02-27
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战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新能源版图的轮廓逐渐成形,以新能源技术革命、新能源产业和非常规油气生产与供应的加速发展、奧巴马“能源新政”和“能源独立”为主要内容的美国“能源革命”,尤其引人注目。美、欧、日等国积极参与新的国际能源体系转型,其实质则是争夺国际能源体系的控制权、话语权。
正在崛起的中国是推动全球能源治理权力分布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对于能源进口越来越依赖国际能源市场的国家来说,游离于国际社会能源治理机制之外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来说,没有中国的参与,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显然不足。目前,亟须从国际能源权力结构博弈的高度,充分认识国际能源体系转型对中国能源安全、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制定和规划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体系转型的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体制和对外能源合作的战略。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是中国参与新的国际能源体系转型的最大短板。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增速过快,2015年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达到60.6%;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但对外依存度已然升至32.7%。BP在《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203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升至7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碳排放对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已经成为我国必须予以慎重应对的能源安全新挑战。2006年,中国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过美国。2011年之后,中国的碳排放已经大幅超过发达国家,2012年人均碳排放又赶上了欧盟,2014年中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占比高达28%。
面对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要求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事实上,伴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能源互联网技术、分布式能源或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趋势正在驱动全球能源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就是要为实现可获得、可承受并与环境和谐的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确保可持续发展。今年杭州G20峰会期间,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元首均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化利用不仅是大国应尽的国际社会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国构建生态文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看到,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较多,如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应制约因素多,生态环境赤字严重,能源技术水平落后等。特别是目前在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低碳和绿色能源发展等领域,国内均处于起步阶段。从此角度看,我国要参与国际能源体系转型,争夺国际能源体系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将有很长和艰苦的道路要走。本期《中国的能源战略》策划,我们邀请到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将中国的能源战略置于全球能源治理结构调整的语境中,对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加快技术创新与体制变革、构建“一带一路”共同能源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望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