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是件良心活
2017-02-27杨于泽
杨于泽
做饭煮粥自然涉及技艺,但是人们可能忽视了其中的内在道德因素。
一则专车广告以日本一位“煮饭仙人”为形象代言人,使他在中国一夜成名。他的名字叫村嶋孟,绝活是煮得一手好饭。他在大阪开了一家叫“银饭屋下亭”的大众食堂,食堂也供应各种菜品,但他闻名日本是因为他煮出来的白米饭软硬适中、甘香四溢,令人口齿生津。
所谓“煮饭仙人”,就是善煮米饭的大师之谓也。
村嶋孟今年86岁,蓄着白胡子,看起来很有精气神。他以煮饭为立身之本,淬砺这门手艺超过半个世纪,让顾客吃到最好吃的白米饭,是他一生的追求。每天到了吃饭时间,“银饭屋下亭”门前就会排起长队,而村嶋孟每天只限量供应500份白米饭。据说连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伉俪也慕名前去,排队品尝村嶋孟的手艺。
村嶋孟在中国走红,原因在于他触及了中国人的痒处和痛处:虽然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但现在很多餐馆的米饭是用劣质米煮出来的,单位食堂的米饭也大都是用蒸饭机蒸出来的,吃起来软如泥或干如蜡,难以下咽。早在2015年,就有国内机构组织大米质量评比,请来村嶋孟用参评大米做饭并进行鉴品。这虽然是一种商业推广活动,但极富“现实针对性”。
吃不到像样的米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我们可能每天都在吃米饭,但极少有人像村嶋孟那样把煮饭当成一门压身手艺,肯下工夫去钻研,把米饭做成“至味”。特别是商家,抱着一种凑合、对付的态度。电饭煲普及后,人们普遍把煮饭的事交付电饭煲,饭是否好吃,似乎已经与人无关。
《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中国古代厨师里头出过大匠,出过杀牛的高人。但从古至今,我们还没听说过中国有“煮饭仙人”,因煮得一手好米饭而名闻天下。
有人认为,村嶋孟和庖丁都体现了工匠精神。反推而论之,中国社会普遍轻忽煮饭这件事,是因为我们工匠精神缺失。照此逻辑,只要培育工匠精神,中国也就能遍地都是“煮饭仙人”,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吃上软硬适中、令人口齿生津的白米饭了。
但是人们可能忽视了煮饭的内在道德因素。几天前我到医院体检,体检后饥肠辘辘,于是跑到医院地下商业街,进了一家便利店,点了碗白稀饭。店家递过来,我一看,米是米、水是水。吃起来,果然寡淡无味。我马上明白了:这是用店里昨天没卖完的剩饭煮出来的东西。
在这里,店家关心的根本不是顾客的用餐体验,而是如何通过节约成本赚到更多的钱。这种做事处世的路数,与村嶋孟煮饭的境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曾几何时,武汉大街小巷有很多粥馆,供应各种粥品,据说可以养生。有阵子,我和同事们经常去吃粥,那里的粥熬得香喷喷、甜津津。但两年前忽然有报道指出,市面上有些粥馆使用黄原胶给粥增味增稠,吃多了有害健康。自那以后,我和同事再也不敢吃粥了。
给客人做饭煮粥自然涉及技艺,但它首先是一个良心问题。苏东坡在代皇帝拟制的一则诏书中说:“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忧。”工匠精神本身就暗含道德的前提,不管是精益求精还是敬业,投机取巧、唯利是图之辈是做不到的。与其说有的店家不会煮饭,还不如说他们良心坏掉了。
既然是良心坏了,还是先修复良心的好。用通俗的话讲,做事先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