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忧虑
2017-02-27张丰
张丰
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动相应的公共服务变革,才能带来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
前些天,不少媒体纷纷盘点2016年社会百态,都将“罗尔卖文救女事件”列入其中。当人们对罗尔的动机争论不休时,小女孩罗一笑在这片争吵中离世了。直到今天,对此事反思的评论仍可见到。因为陷入大病困境的人,并不止罗尔。
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患了白血病意味着要花费大量钱财,而且痊愈的可能性并不高。对于这样的疾病,人们可能付出了全部家产,到头来依然要面对巨大的悲痛。或许正是这种双重恐惧,才让罗尔想依靠文字的力量,为女儿筹集医药费。是的,他没那么穷,在深圳有一套房,在东莞也有两套小房子,但是他害怕因为女儿的病,让自己变得一贫如洗。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讨论很多,但数据相对匮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过,如果单纯从资产的角度来衡量,在中国有一批像罗尔这样的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有着稳定的工作,看起来也具有知识含量,收入也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城市购买房产是家庭投资的主要渠道,不少人甚至拥有两套以上房产,随着房价飙升,其资产也迅速膨胀。这些人热爱旅行,热衷消费文化产品,并且积极参与慈善。
但个人财富的增加,是否意味着更多的自由?
这种生活方式当然是美好的,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房产基础上,那并不牢固。
中等收入群体把太多的钱花在房子上,以罗尔为例,他在东莞的两套房都有贷款,租出去的租金正好把房贷抵消。他在深圳的房子是核心资产,也是一家人的未来,不到万不得已不敢动。这样,他虽然是一个拥有“三套房”的人,但是除了房子,他其实并不富裕。尤其是女儿患病后,他有點动弹不得。
生场大病会让家庭步入困境,一套学区房需要投入毕生资产,老人养老也要自己扛一把……这个群体最害怕的就是变故,但是当下的中国正好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很多行业都面临着被新技术颠覆的命运,人力资源的大洗牌时刻发生着。那些刚走出校门、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敢于冒各种风险,很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获利者”。在一天一变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60后、70后的脚步显得有点迟滞,整体上偏向比较保守的人生。在变革的时代,这类人群往往是最容易被摧毁的。
罗尔们的忧虑在于,我们拥有了房子、储蓄,但心里依旧不踏实。房产账面财富的增加,没有给我们带来财务上的自由,有了名号,却很难活得像自己期待的那样。这也与我们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跟不上有关。医保已经惠及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但家人患上重病对很多家庭而言不啻是重大灾难。
对大多数人尤其是中等收入群体来说,该重新配置资产了。在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应摒弃依赖个人经验管理财富的模式,及早树立理财意识,以更开放的姿态将专业元素纳入理财行为中,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而改变现状最迫切的问题——以自身的力量去推动相应的公共服务变革,才能带来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这个群体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句经典的电影台词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应该走向“公共空间”,发挥各自的力量,共同推动这个世界向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