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
2017-02-27王金岩
王金岩
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随着国际环境和中东形势的深刻变化,中以关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中国应妥善回应以方的利益诉求,在深化中以关系的新进程中提前谋篇布局。
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34号决议,谴责以色列在占领领土上建设定居点。此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安理会成员国暂停外交工作关系。此次“‘定居点决议”事件会否影响中以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引人关注。
当月29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对中国媒体表示:“我可以确认,(当前的情况)对两国正在进行的项目没有任何影响。我们期待着2017年庆祝以中建交25周年。我们不仅要继续两国的合作,而且明年内还将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和合作项目。”2017年 1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愿继续与以色列一道,深化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中国企业即将派遣数千名中国建筑工人赴以色列工作。”从上述双方的表态可以得出结论:新时期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将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应在深化中以关系的新进程中提前谋篇布局。
中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自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继续稳步向前发展。近年,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尤其体现在经济、技术、文化交往等领域。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看,还是从以色列所处的中东地区局势看,以及从双方在多方面互为补充、互有需求的客观现实看,都可看出中以关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依据中以关系现状和以方对未来的发展期待对双边关系的发展提出几点想法。
中以关系正值发展新高潮
中国与以色列于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几年间两国关系高速发展,九十年代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十年间,两国关系发展的速度放缓,但稳步向前。近年,兩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大幅攀升。当前,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多层次的频繁互访
从高层互访看,最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访问以色列,以色列的总统、总理以及多名部长也都对中国进行了访问。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访问以色列;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旅游部长、社会事务与服务部长、教育部长、经济部长访华。2015年,汪洋副总理访问以色列;以色列外长、总检察长、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访华。2016年,刘延东副总理再次访问以色列;以色列议长、能源部长访华。如此频繁的高层互访在中国和以色列各自的对外交往史上并不多见。此外,多领域代表团之间的互访交流不断,并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如,2013年5月,在内塔尼亚胡总理访华期间,中国科技部与以色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以色列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部关于农业研究发展创新合作的协议》。2015年1月29日,中以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及此后,刘延东副总理与以色列外长利伯曼共同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两国的相关部门间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以色列国科技与空间部关于深化科技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15年至2019年执行计划》等。
二、广泛的经济合作
中以经济合作领域广阔,主要有农业、军工、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产业。在农业方面,双方已在中国的多个城市共同建立了农业培训、花卉种植、奶牛养殖等示范基地。在军工领域,两国在建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技术方面的合作;建交后,军事技术合作得到新的提升,但因受到美国因素的阻力而一度陷入低谷。当前及未来,该领域的合作将再次开启。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产业是中以经济合作的新领域。关于前者,中国企业以其高水平、高效率、高信誉成为以方建筑基础设施的优选合作伙伴。双方已在这方面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合作,仅在2014—2015年间,中国企业先后获得以色列两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中国港湾工程公司于2014年6月中标以色列南部阿什杜德的新港建设项目,二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3月获得海法新港码头为期25年的特许经营权。对于后者,以色列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全球创新排名第四位。在以色列总理访华和刘延东副总理访以期间,都将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列为双方合作的重点。至今,中国企业已投资以色列的数家科技公司、医药公司和食品公司。截至2015年底,中国在以色列的投资总额已超60亿美元。2016年这个数值有望翻倍。中国企业并购以色列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
三、稳定增长的双边贸易
中国与以色列建交后,尤其是自2010年以后,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以建交之初的贸易额仅为每年5千万美元,2010年已增至50亿美元,2015年已超百亿美元。中国现为以色列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以电子、钻石、化工等传统产品贸易为主不断向高科技、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等方向发展转变,产品结构呈现多样化态势。
四、多方面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以色列在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快速发展。教育是中以人文合作的一个重点领域。两国政府自1993年起就开始互派留学生,至今,中国赴以留学进修人员已达3000多人次,以色列现有在华留学生100多人。2010年,以色列教育部决定将中文列入大学和中小学课程,一些高校也纷纷建立中文系和中国研究机构。2007年和2014年,特拉维夫大学和希伯来大学先后开办了孔子学院。中国的四所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希伯来语专业。2015年12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正式启动。中以文化交流内容也同样丰富:两国间已有19对省市结成友好省市,并多次举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旅游领域,中国与以色列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1993年以色列航空公司开通特拉维夫至北京的国际航线,此后来华旅游的以色列人数量不断上升。2005年6月,中方宣布将以色列列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赴以旅游的中国人数量攀升。为满足需求,以色列航空公司将特拉维夫直飞北京的往返航班由原来的每周两班改为每周三班,香港往返特拉维夫的直航增加为每周六班。中国海南航空公司也于2016年4月开通北京至特拉维夫直航航线,每周三个航班。两国游客数量持续上升。
中以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中以关系正值高速发展,从多方面的现实情况看,未来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一、从国际环境看,中以关系中第三方因素阻力降低
中以两国间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制约,主要有阿拉伯国家因素、美国因素和伊朗因素。
关于阿拉伯因素,中国一直同阿拉伯国家保持着友好关系,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合法的民族权利。阿以间的长期对立成为中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然而,自2010年末阿拉伯变局发生至今,一些阿拉伯国家陷入长期战乱,一些正经历艰难转型。多数阿拉伯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权不稳定和经济困境,迫使他们疲于应付国内局势,无暇他顾。此间,中国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至发展与以色列的关系。
关于美国因素,以色列与中国无论是外交关系的建立,还是此后关系的发展,都受到美国因素的严重制约。2017年特朗普开始总统任期,美国大选后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尚难定夺,这将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国的对外影响力带来一定影响。以色列在对外关系上加快了“向东看”“融入区域”“寻找合作伙伴”的步伐。
关于伊朗因素,2015年,伊朗核协议达成后,中以关系与中伊关系已不再如此前般严重对立。综上,当前中以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阻力处于历史较低时期,正是中以关系发展的契机。
二、从中东地区局势看,后“阿拉伯之春”时代的中东乱局客观上改善了以色列的地区安全形势
以色列国内安全形势一直较好,但以巴以冲突为核心的阿以矛盾所带来的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色列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也是中国企业在以投资兴业以及中方在以开展各领域合作的安全忧虑。中东变局后,一些域内阿拉伯国家陷入长期内乱,自顾不暇,与以色列间的矛盾冲突暂时减缓。从整个地区看,极端主义和伊朗被地区国家视作比以色列更大的威胁,阿以冲突明显减弱,以色列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
三、中国与以色列经济优势互补,双方互有合作需求
在贸易领域,中国向以色列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原材料、轻纺产品等初级产品和消费品,以色列对中国出口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包括电子、光学产品、农业技术等。在经济合作方面,以色列的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老旧且不足,亟待更新与扩建,中国的建筑行业具有世界公认的高水平;以色列有先进的意识和创新的科技,中国有高效率的劳动力和充裕的产能。因此中国与以色列经济优势互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同时,从以色列方面看,其与所处的中东地区多国关系不睦,且自身资源贫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严重威胁。这样的状况促使其发展与域外大国的友好关系,从而得到他们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中国与以色列有着良好的历史关系,也有合作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因此,以色列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从中国方面看,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接纳和热烈欢迎。以色列作为沿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国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且已对中国的这一战略积极予以回应。
对中以关系
未来发展的几点想法
首先,应准确了解以方对中以关系的期待。在当前中以关系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方对与中国各方面的关系都有更大的期待。具体体现在:
政治上,希望将双方关系进一步提升并定位。以方官员和学者曾多次以各种方式表示,中国已与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战略伙伴关系,鉴于以色列与中国间关系高速发展的现状和具有更广阔前景的未来,希望将以色列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并明确定位。
经济上,希望进一步加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以方官员及企业界都希望借“一带一路”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交往,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希望中国企业更多地投資于以色列的高科技领域,更大规模地并购以色列的科技公司,实现合作发展。
文化上,希望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以方希望在各层次和多领域都有更多的机会访问中国和接待中国团组访以,加大相互间的宣传力度,增进两国民众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和社会,同时促进双方游客数量更大幅度地上升。
根据以方的期待,中方可从以下方面发展双边关系:政治上,对中以关系恰当定位。鉴于以色列以科技创新产业著称,且中以合作也以此为主要内容,可将中以关系以此为核心来定位。经济上,积极推动中以自贸区谈判。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提出推动中国与以色列的自贸区谈判。当年,谈判已启动,但至今尚未达成成果。中方可助推谈判进程,争取早日建立起中以自贸区,以此为平台,推动中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强中国企业对以色列相关方面的了解,以促成经济合作与对接。文化上,加强中国在以的软实力建设。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国家中鲜有朋友,与一些欧洲国家间存有历史阴影,与盟友美国的关系也因美国全球战略的变化而出现裂痕。当前,以色列正在寻求“新伙伴”。中国可在此时借“一带一路”东风,通过向以派遣代表团、留学生、增强多方面的文化交流等方式促成与以色列的民心相通,以此对两国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和提升政治关系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中国与以色列发展关系应对如下两方面加以注意:一方面,应时刻警惕第三方因素。中国与以色列的很多合作项目不仅益于两国,也惠及中东地区多国。如此,可提升中国在整个地区的影响力,反之,则可能遭到地区他国的搅局。同理,中国在同以色列发展关系时应顾及美国和伊朗的利益和态度,避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应科学研判局势,做好危机防控。当前,以色列国内局势基本稳定,但巴以问题以及地区各种危机都可能影响以色列国内的稳定。对此,中方应时刻关注,对中东地区及以色列国内局势科学研判,最大限度地防止局势危机带给中国驻以机构和人员的损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