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社会学概论》教学理念探析

2017-02-27苗贵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3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

苗贵云

摘 要 《社会学概论》是当前国内高校许多专业都开设的一门课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非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理念。基于因材施教原则和教学对象的“非社会学专业”特性,《社会学概论》应当更加重视教学的常识性、趣味性、入门性和社会性。

关键词 社会学概论 教学理念 非社会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社会学 19 世纪末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学的发展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随着邓小平同志发表的关于社会学等若干学科“需要赶快补课”的讲话,社会学在我国逐渐迎来了学科发展的春天。我国的许多高校不仅先后开展了社会学学科建设、设立了社会学学院和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以外的其他专业也陆续开设了《社会学概论》这门社会学的基础课和入门课。可见,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对于社会学专业或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的。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因材施教,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助益性。那么,针对非社会学专业学习《社会学概论》的本科生,如何有区别地进行社会学基本知识的教学?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社会学概论》课在高校非社会学专业中的开设情况及意义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些相关、相近专业的选修课程。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发展,《社会学概论》课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校多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许多非社会学专业也开设了社会学类课程,其中以《社会学概论》居多。这些专业诸如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法学、哲学、社会保障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等。非社会学专业开设《社会学概论》课,体现了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广博性学习与专深性学习的有机统一”。

《社会学概论》课在非社会学专业中广泛开设,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社会学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社会学既具有认识功能,也具有实践功能。从认识的角度来讲,社会学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能够重现社会现象的真实图景,并通过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寻找现象发生的原因,且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就实践的角度来讲,社会学从宏观上能给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思路,有助于社会的管理;从微观上还可以帮助个体了解社会常识,以增进其行动的合理性,从而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2)社会学给学生提供思考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人文社会科学包含着诸多学科,这些学科基本上可划归三个层次:即处于“一般”层次的哲学科学、处于“特殊”层次的综合性科学、处于“个别”层次的单科性科学。哲学的概括性极高,给人们的思维以指导,给其他的学科提供了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单科性科学如法学、教育学等,往往以研究社会大系统中的某个部分、某个子系统为主,力求搞清这个系统内部存在的规律。而社会学则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不仅关注社会的子系统,更加关注若干子系统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尽管社会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帮助大众了解社会,认识自我。

2社会学专业与非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异同

由于《社会学概论》课在高校不同专业中广泛开设,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就要注意到授课对象是否社会学专业,以便实施有区别的教学。早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育思想。他主张从学生的特征、水平和个性差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对于《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活动而言,秉着因材施教的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预先了解教学对象是否社会学专业学生,及由此带来的差别。

不可否认,社会学专业与部分非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一方面体现在理论基础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这些专业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上。观察高校开设概论课的各个专业,可以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社会学也同属于此类学科。因而,无论是否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他们在所学习的社会理论方面往往具有交叉点。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大家学者,往往也同样是社会学界的巨擘。这些学者对于社会的学术分析也被不同专业广泛接受且奉为经典。所以,学习《社会学概论》课的各相近专业学生在理论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共性。此外,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专业,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单科性的,它们关注的对象都不外乎社会现象、社会组织、社会发展等话题,研究的兴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在引用某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作为案例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有所共识。

3针对教学对象的“非社会学专业”特点施教

3.1在注重知识性的前提下凸显常识性

用社会学的专业术语来说,学校是为个体社会化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通常会强调知识性。课本和教材是知识的总结与凝聚,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实践者,教师则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普及者。因而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传播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应当做到至少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因为这些都是该科学的基础知识。讲授《社会学概论》的教师就应当将这些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知识正确的、客观的、严谨的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本门课程的全部目标。因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它作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憧憬和探索,同时更具有其社会常识的属性。然而,人们创立社会学这门学科,并不单是为了填补学科空白。在孔德时代,社会学产生于社会转型,来源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是为了认知当时随之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社会生活方式,解决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并树立一套新的思想认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社会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社会知识理论体系,毋宁说社会学给普通大众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基本常识。比如《社会学概论》中讲到的“社会化”,指的是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习得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并学会扮演社会角色,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每个社会人都要经历的,是贯穿人生命始终的。这个社会学理论中特有的概念既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总结,又告诉了人们自己怎样才能从白纸般的婴儿转变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正常个体,还能解释曾经出现过的“狼孩”与普通人类的区别。一个人要想良好地适应社会,就必须通过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组织和单位来进行个体的“社会化”。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常识呢? 在知识的传授中,让非社会学专业学生掌握一系列这样的常识,有助于学生“社会化”的自觉性。

3.2在注重系统性的前提下凸显趣味性

如果说系统性的学习《社会学概论》非常重要,那么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系统学习的兴趣则更为关键。当科学的知识被作为规律总结升华后,总会显得略带晦涩和刻板。《概论》作为社会学基础课程之一,高度凝聚了社会学的全部研究范畴,集中总结了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运行规律,因此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刚学习社会学的学生而言,更会呈现出呆板、枯燥、抽象等特征。社会学专业的本科生感觉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所以,能否完成向毫不了解社会学的他专业学生全面的且带有兴趣的学习《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的任务,是对任课教师一个重大的考验。笔者认为,应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相结合,通过举例等方法更加有效的传递知识。可以将一些晦澀难懂的概念,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电影电视节目、文学作品,或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诸如大学生恋爱、住宿最佳人数等话题加以说明。例如从泰坦尼克号生还者的舱位和所对应人数这个新的维度阐释社会不平等并引入“社会分层”的概念,就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既要讲授得全面,又要让学生乐意学、觉得学习有意思、有动力。由于学时的制约,有时甚至可以重点选择那些既体现社会学研究范围和研究特色的领域,又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点的内容来讲解。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9.

[2] 龚长宇.非社会学专业开设《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方式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