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现代元素下的古诗词教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一得
2017-02-27江苏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朱和银
江苏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朱和银
例谈现代元素下的古诗词教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一得
江苏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朱和银
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通过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好玩,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巧用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适时引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 农家乐 看图趣说 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代代吟诵,千古不衰。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古诗词历久弥新,能被编入课本的古诗词更是“皇冠上的明珠”。自从新课改以来,教育部推荐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后,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但是学生却不怎么领情,往往只是应付老师的检查,更遑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在生活中运用了。究其原因,除了古诗词中的文言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外,古诗词距离现代学生的年代较远,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割裂,也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首词时,我根据现代学生的一些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试图在“古—今”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开通时光隧道,使学生在古今之间徜徉,用现代人的方式解读古诗词的含义,感悟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活用古诗词,努力做到“古今”相得益彰,使学生逐步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一、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家乐”在中华大地流行起来,“农家乐”成为不少旅游公司的主打产品。不少学生也跟随父母体验过农村恬淡悠然的生活乐趣。《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的不就是农村的生活吗?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古今之间最好的连接点吗?于是,我就以“农家乐”为话题作为导入:“同学们,过去乡下人向往城市的生活,现在时代发展了,城里人羡慕农村的生活,‘农家乐’这个词就很吸引人的眼球。每到节假日,不少城里人赶到农村去,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甚至‘也傍桑阴学种瓜’。据老师考证,这种田园生活,古人就十分向往。有诗为证,有词为证。”
老师的话音未落,学生就会心一笑,甚至开始窃窃私语。这样的导入,显然触碰到了学生的兴奋点,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因为准确找到了古代诗词与现代学生情感的连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诗为证”“有词为证”,更是让学生满怀好奇,古人的农家乐是怎么样的呢?于是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以至于在完成“补充练习”中“给课文插图起个题目”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农家乐”。这不是巧合,而是学生对这个话题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二、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
在古诗词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就是对古汉字的解释,以往总是教师讲,学生机械记忆,事倍功半。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释词语时,我同样加入了现代元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孩子已经成为“读图一代”了,他们读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因此在解释“翁媪”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插图,学生很快就猜出是老夫妻俩。那“翁”“媪”又分别指谁呢?我说:“翁的上面是个公……”不待我说完,学生很快接上来:“翁就是老公公!”“媪是女字旁,那就是——”“老奶奶!”学生异口同声。有了这个经验,解释“卧剥”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趴在地上剥。”我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图上画得清清楚楚嘛。”
在解释“媚”字时,我一边写,一边说:“左边是个女字旁,右边是个‘眉毛’的‘眉’,女孩子的眉毛是很漂亮的,怪不得网络上称女孩子为‘美眉’呢。”学生们哑然一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相媚好”的意思。这样的说文解字虽然不科学规范,但是这种戏说词语,符合学生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特点。学生没有想到,老师会在课堂上介绍网络语言的起源,更没有想到语文课也会这么有趣好玩。
“无赖”是个古今异义的词,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我采取了迂回的策略。先理解了“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到小儿的顽皮,然后话锋一转:“词中却用了‘无赖’一词,你觉得这个小儿是蛮不讲理的无赖吗?”学生有了基础,理直气壮地说就是顽皮的意思。接着我再举例,“你这个臭小子,居然敢揭老爸的丑”“你这个死丫头,还敢拿老妈的口红”,通过这些口头俚语,学生自然体会到“无赖”其实是老夫妻俩对小儿的爱称。“最喜”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对贬义词褒用的妙处加深了理解,更充分感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及富有情趣。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该选择什么方法来教给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渗透点现代元素,选择适合学生时代特征的知识与经验,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三、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
在《清平乐村居》一词的教学中,体会“翁媪之间如何相媚好”是个难点,虽然引导学生说了村中美景和儿子勤劳乖巧,但是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恩爱惬意的感情,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比较遥远,没有生活积淀,还是难以真正体会的。如果没有任何情感的铺垫,没有说话的源头,学生会卡壳,课堂会冷场。此时,我想到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在舒缓深情的旋律中,在村居插图的映衬下,歌词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起初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着,旋即就情不自禁地学唱起来,看得出,学生沉浸在那温馨的意境中。此情此景,无须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有了这首歌曲情感的积蓄,再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了。
流行歌曲拥有众多欣赏者和巨大的影响力。作为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音乐凭着它对感情的真挚呼唤,对感性生命的生动表现,凭着它的风趣幽默、通俗易唱,风靡于年轻人之中。由于旋律简洁明快,歌词通俗易懂,更受学生的青睐。有学者认为,流行歌曲实际上是现代都市“民歌”。其实,古代的词最初也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流行时间久了就变为经典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其实是异曲同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注意热点,在课堂上恰当使用。《最浪漫的事》那深情的旋律容易感染学生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那朴实的歌词容易敲击学生的心灵,产生心灵的共振。流行歌曲和古诗词,形式不一样,但是诠释着相同的情感,可见,流行歌曲只要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古诗词就能达到无须教师教,而学生能自悟的境界。
词与音乐本身结合得就很密切,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配曲而作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流行歌曲,把诗词中的视觉感受拓宽到听觉上,把被音乐的感染移植到领会诗歌语言上,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用诗词熏陶儒雅气质
新课标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做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其实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吸纳,二是倾吐。上文所述运用现代元素理解古诗词,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好地感悟古诗词,这就是吸纳。但是,学习古诗词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果学生能“胸有古诗”,在言谈习作中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几句古诗词,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有底蕴有才气,我们就像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学生学习古诗词才会有乐趣,那就是倾吐。因此在课堂上就必须大量地运用古诗词来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用古诗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体悟古诗句的妙不可言。比如在学生想象村里美景时,学生描述池塘里的荷花,我就引导学生吟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描述屋前的绿树,远处的青山时,我与学生一起吟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评价学生的回答,我也尽量运用古诗古句,比如在欣赏“醉”的时候,学生说,老夫妻俩陶醉在自家村边的美景时,我适时吟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老夫妻俩陶醉于儿子的勤劳乖巧时,我顺口接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老夫妻俩还沉醉于他们的相濡以沫中,我就总结道“情到浓处最是真”……当学生卡壳时,我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来为学生解围;当学生一时失语,我就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外在开头的导语中运用“也傍桑阴学种瓜”来描述现代人对“农家乐”的兴趣,在最后的结尾中,辛弃疾想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使学生感悟到,词人多么希望天下的黎民苍生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凡此种种,一方面是熏陶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做示范,在言谈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
酒是陈的好,茶是新的香。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用现代学生熟悉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古诗古句来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古今之间漫步,做到今法学古,古为今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化底蕴。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3]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