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2017-02-27谢守成
谢守成 高 尚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谢守成 高 尚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时代性、实践性,其认识文化的全局视野、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构成整体文化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创新范式和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指明方向,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凝聚思想保障。
习近平文化思想; 理论逻辑; 实践指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文化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工程来抓,既对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就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力量这一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纵观人类社会的进化史,文化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与上层建筑的建构、经济基础的变革一起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百年以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革,上层建筑在百年之间屡破屡立,终于建立了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从积贫积弱到快速腾飞,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层建筑的革新进步与经济基础的快速飞跃,在文化领域的映射并不是与之相匹配的发展层次,而是呈现多时态文化观念并存、多元社会思潮并立的景象;对文化的认知出现过盲从、否定、反复的状态。把目光聚焦在当下,今日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社会结构嬗变的关键时期,西方文化渗透日趋隐蔽加剧、多元价值观念激荡碰撞、多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造成了冲击,也逐渐影响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影响了人民大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认同。在这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对于加强我们党的文化领导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进而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指明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岁月涤荡中留下的文化积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对于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到见解和系统思维,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植根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他指出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做好传承与发扬并不是“旧书新说”,也不是“新瓶装旧酒”,关键在于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运用整体性思维正确看待、科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融会贯通、系统阐释和全面把握。
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源始与发展,是在历经淘汰中检视、批判中继承这一漫长过程后形成的思想精华、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革命文化的产生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阵痛与裂变紧密相关,它是在完成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了革命理想、革命表述和革命元素,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样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这一历史阶段,它既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精神元素,也诠释和映射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虽然三种文化形成的次序先后有别,但是从发展脉络、历史轨迹来看,是一以贯之、彼此关联的。从内容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强大而丰厚的思想基因,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思想性。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紧密相关的,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中积淀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在催化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实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革新与突破,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创造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因素进行有机融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最终实现民族自强,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时代性。这三种文化有机融合、传承发展,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内涵与核心主张,彼此之间既存在着历史时空上的延续性,也存在着内容逻辑上的继承性;既在扬弃中发展,也在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涵义,也为在当今中国建设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传承弘扬什么样的文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来都不是通过固步自封得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传播、碰撞融合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共同汇聚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关键基因。当今世界的显著特征就是全球化与信息化,文化的交流融合呈现出新的态势和发展模式。在“同处地球村、同为地球公民”的时代,如何在文化互动的实现中保持文化定力,如何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整体把握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大格局,既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理念与实践成果;也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正确学习互鉴的基础上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一是坚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中找准中华优秀文化的定位。中华优秀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贡献和思想影响。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②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也有众多亟待破解的难题与困境,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构建了共同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思路。要提高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话语表达能力,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理念与实践成果。二是坚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③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要承认并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历史和精神内核,对于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④。
(三)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凝聚思想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已经步入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西方文化交融交锋日趋激烈、人们的价值选择日趋多元、社会思潮日趋多种多样等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形成冲击;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教育的力度抓得不紧、不实,腐朽文化与思想糟粕的基因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并传播,对民众理想信念的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关系上,还有一些矛盾如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凝聚民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仰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这些因素都对巩固我们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提出了挑战。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⑤文化能够直达人的内心世界,事关思想认同、事关价值取向,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至关重要。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文化建设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⑥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以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共同理想,振奋全民精神,凝聚全民力量。尤其是在现阶段,文化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强基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来看,文化建设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一环,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优化文化生活体验,能够有效增强人民大众对党的执政向心力和认同感;从社会各阶层的裂痕弥合来看,能够避免文化绝对政治化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鸿沟”融合,实现文化的话语模式、观念表达和内容需求的高度统一,有利于促进社会群体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团结;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体系来看,只有跳出“文化仅为精神输出”的认识藩篱,辩证地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政治体制优化、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的能动作用,在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稳步推进中筑牢党执政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⑦。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这段讲话深刻地阐述了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系统考察与思考。加强文化自信就要在战略上把文化置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把握,在实践中优化配置文化的要素资源、推动协调发展,即坚持从整体性上认识文化和认识文化的整体性二者相统一。
(一)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路径
一是以全局视野作为认识的始点。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社会形态的演变,文化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随之调适变化。文化是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持文化决定论和文化无用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何改变,文化都与在同一时态下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息息相关。这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反映国家图景、社会生态、民众心态的时代环境。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整体性视阈、立足全局、把握大势,把文化置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中认识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在力求全面把握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文化的价值追求。
二是以系统思维作为认识的基点。文化是一个多维元素互动作用的整体,内涵极其丰富。任何片面地认识、看待、建设文化的做法都会导致产出结果与宗旨目标的背离。因此,不能只看到文化的形态呈现,而忽视文化的价值传递;不能只看到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忽视文化对人的精神培育作用;不能只看到文化的精神生产输出,而忽视文化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优化与改进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文化的价值、功能、定位、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推动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理念与实践、目的与手段的诸多要素协调发展,形成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匹配、为人民大众所认可接受的良性发展过程。
三是坚持科学、全面、辩证的认识手段。文化是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文化,是内容反映价值取向的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偏移;同时,客观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客观反映人民大众普遍性的精神需求。坚持整体文化观,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始终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实现对不同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精华的创新性吸收,实现对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诉求的创造性融合,吐故纳新、集众家所长,彰显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⑧这“三个前所未有”科学论断,清晰地标注出当代中国在世界发展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定位,对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方位、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机遇给予了深刻的回应。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显著特征,也决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指向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服务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文化实践,服务于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与道德养成。因此,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征,要从历史性、实践性、时代性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1.历史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认识工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数之不尽的优秀成果和建设范例。中国共产党高举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旗帜,形成了延续传承、内涵丰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的过程,既体现了文化的历史传承,也体现了文化的时代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现状,更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脉络、发展源始,把经过数千年承载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苦难辉煌造就的革命文化和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在历史轨迹中探寻传承规律、在思想融合中凝练传承路径。
2.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有力地加强思想引导、更广泛地凝聚思想共识、更贴近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关注认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这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社会思潮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的任务日趋繁重,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根本任务、战略重点、主要抓手、实施路径、效果评价、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给予了回应与解读,从而为破解当前思想文化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3.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维范式。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⑨文化反映时代,时代影响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服务时代要求、反映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趋势的同时,也势必会吸收时代的基因、注入时代的元素,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正是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认识文化、建设文化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阐释了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系统回答了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以及“怎样转化、如何创新”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科学分析文化建设的时代任务,深入检视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面把握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在传承中彰显文化、在创新中诠释传承。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注重发挥文化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与国家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作用。经过数代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和思想利器。面对世界格局变革、国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科学研判、系统评估、有机统筹、分步发力,运用整体文化观来评价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创新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把握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形成了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思路精准、态度务实的文化建设思想体系,“四梁八柱”的文化发展与改革框架已基本成型,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一)立足全局视野,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如何看待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首要命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基于治国理政的实践需要,对于文化建设的地位、价值与目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全局视野、历史眼光和民本取向。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层面来看,文化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助推器”,与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和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都息息相关。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⑩不论是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还是即将步入后现代化的今天,文化都通过显性和隐性的形式,在社会变革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民族繁衍复兴层面来看,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繁荣的基本条件。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这一超越族别的历史族群的形成,在数千年的交融、吸纳与调适中一步步发展壮大,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凝聚与传承。从国家建设发展层面来看,文化建设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人民大众的精神养成层面来看,文化的核心指向在于“化人”,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能动地推动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二)加强统筹设计,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对于“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建设文化”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科学谋划、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任务精准、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战略。具体来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几项内容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根本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这一条没有放松,这也是保证文化建设方向不偏离的根本保障。二是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思想根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中央高度重视的文化命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保障进行了明确规定。三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评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西方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加剧、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形势下提出的,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四是把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关键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党中央通过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细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注重要素统筹,确立文化建设的理念宗旨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大环境,如何引领文化新的发展,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内涵注入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把文化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考量。具体来说,“创新”就是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面对以经济结构的供给侧改革、大数据与信息化、“互联网+”为代表的社会变革形态,党中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文化理念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要创新文化的供给形式,加大信息技术在文化生产与传播中的力度,营造“敢为人先、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氛围。“协调”就是推动文化的均衡发展。当前,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地区性文化发展差异较大、文化资源配置参差不齐、文化发展层次滞后于物质发展水平等情况。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文化建设的效果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体现。面对这一问题,党中央提出要在协调发展中推动文化均衡发展,即推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与其他建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性文化资源配置,普遍提升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绿色”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效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文化熏陶、习惯养成、宣传教育等形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植入每位民众的内心,逐步改变资源消耗模式为主的发展方式。“开放”就是始终保持自信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习近平同志曾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自大,要以自信的心态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在碰撞与争鸣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共享”就是让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大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在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追求与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如提出服务于人民这个中心、丰富文化输出的多样性、学会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文化产品等,都是强调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成果共享于人民。
(四)牢记使命担当,揭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在总结历史经验、研判面临形势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党建构了特色鲜明、时代性强、内涵丰富的文化发展道路。总结来看,就是坚持走文化自觉之路、文化自信之路、文化自强之路。
一是坚持走文化自觉之路。“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走文化自觉之路,就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形成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地梳理,厘清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文化自觉关键在于认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坚持走文化自信之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的充分认可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久力和影响力的坚定信心。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后,先后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专门论述文化自信相关问题十余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指出,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三是坚持走文化自强之路。文化自觉是前提,文化自信是动力,二者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文化自强。当前,实现文化自强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为重要方针落实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互鉴,深入推进文化理念、内容形式、手段载体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推动国家的治理优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最终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兴盛提供范式,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
(五)树立融合意识,确立文化建设的创新范式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日趋隐蔽,这对我们党的文化领导力和国家文化竞争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唯一没有中断得以延续的国家,我们文化资源丰厚、思想博大深邃。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不缺“素材”,缺的正是利用好“素材”的手段与技术。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着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做好这一点,必须坚持两条。
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文化的发展不是固步自封、自说自话,而是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嗅觉、对新生情势的及时研判分析。习近平同志强调,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同志曾多次讲,文化交流与传播要坚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与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这四条基本原则,进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发展、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核心就在于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这些年,我们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多种途径,支持和推动国粹、国术、国艺等文化成果走向国际舞台,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成就。二是坚持全球站位。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重点在于运用国际传播手段,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力度不断增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互动频繁,人文交流方式进一步创新,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这其中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把中华文化的传播置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大势之中,在运用新形式、新技术、新途径凸显文化底蕴、彰显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进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
注释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页,第164页。
④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读书》1990年第10期。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
⑧陈宇翔、薛光远:《“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光明日报》2015年11月8日。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
责任编辑邓宏炎
TheTheoreticalLogicandPracticalPointofXiJinping’sCulturalThought
Xie Shoucheng Gao Shang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t has distinctive historicity, modernity and practicality. The overall vision,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methods that used to recognize the culture by Xi’s cultural thought has formed a holistic perspective of culture. Xi’s cultural thought is served to indicate directions for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nation, to provide a Chinese program for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assist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 and unite the ideologic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found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Xi’s cultural thought has established the strategic position, target tasks, innovative paradigm and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point
2017-09-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专项工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文化思想研究”(16ZZD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