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
2017-02-27杨永华
杨 永 华
论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
杨 永 华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较为迟缓,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来说,还没有摆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即苏联范式的束缚。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关系相当混乱:把西方经济学看作是与政治经济学并列的二级学科;把政治经济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教科书》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果不理清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关系,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迅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与政治经济学对应的二级学科。把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看作是理论经济学内并立的两个二级学科,是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可笑的经济学笑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内的一个流派,西方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内的一个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内并立的两大流派,这从学术上考虑是完全成立的。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地位,具体办法是把西方经济学从二级学科降到三级学科。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与西方经济学处于并立的学术研究地位。这样做有利于处理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有利于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乃至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一是要摆脱西方经济学的束缚,二是要摆脱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斯大林经济学的束缚,或者说要突破苏联范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已经突破了苏联范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突破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苏联范式也指日可待。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苏联范式 学科结构
一、导 言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较为迟缓,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直到现在,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理论框架和基本理论来说,还没有摆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初期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教科书》)即苏联范式的束缚。中国一些学者编写的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还在借用《教科书》的框架和基本理论,再填进一些中国的数据和故事。一些学校干脆使用西方经济学教材,甚至是英文原版的西方经济学教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学界由于光远等经济学家倡导展开的“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讨论,至今还没有结论,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建立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还是一个美好的学术梦。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学术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关系相当混乱。这种混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把西方经济学看作是与政治经济学并列的二级学科;把政治经济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教科书》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几个问题表明了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的混乱。如果不理清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关系,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迅速发展。所以笔者想讨论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学科结构关系,与同行们商榷。
二、西方经济学只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流派,而不是与政治经济学并立的一个学科
现行的本科经济学学科目录中,经济学下设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下设六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学。这样,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两个二级学科处于并立地位。这种并立已经表现在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中。比如,硕士研究生教学就设置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个专业。这样设置的后果,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完全分开,各自有独立的理论框架、经济范畴和研究方法。
那么,什么是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写道:“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含有下列三种类别的内容。第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第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本书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系指第三个方面而言,也就是说,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主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理论的部分。”*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这个定义比较复杂,缺少概括性的描述,分析起来有些困难。范家骧、高天虹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联系的系统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理论体系。”*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第1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西方经济学有一个地域限制,就是在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流行的经济学;第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就是“关于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联系的系统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理论体系”。这个定义其实并不清晰。有的经济学家把马克思经济学也归入西方经济学,因为从政治经济学诞生的地域来看,马克思经济学也诞生在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国家,这样来看西方经济学也包括了马克思经济学。当然多数学者不这样看。
范家骧、高天虹定义的第二部分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定义性的说明:“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5,525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的政治经济学词条在抄录了恩格斯这段话后,加了一句:“也包括与一定生产和交换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研究。简言之,它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 ,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范家骧、高天虹的定义不过是加了一个限定词“关于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这个限定词很重要,并非画蛇添足。恩格斯特地说明了:“交换一开始就是产品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5,525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没有分工的生产方式,就是自然经济;一种是引入分工的生产方式,由于引入分工,必然产生产品交换。产品经过交换就变成了商品,于是形成了商品生产。由于商品生产就形成了经济学。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成熟的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代替了简单的不科学的生意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所以,政治经济学是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见,所谓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世界上所有地区的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的学科应该是东方经济学。那么有没有东方经济学呢?应该回答,有。长达三四千年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就是东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东方学者研究的经济学也可以称为东方经济学。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与政治经济学对应的一个二级学科。把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看作理论经济学内并立的两个二级学科,是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可笑的经济学笑话。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等于政治经济学
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流传着一个教条: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作是唯一科学的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看作是资产阶级的非科学的庸俗经济学。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归入资产阶级经济学类别。于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及其执政党的现行经济政策以及经典著作、政策的通俗解说。所谓经济理论研究也就是诠释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或者批判西方经济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对某些现行的经济政策作些注释,如果得出了与经典著作不同的结论,那就是修正主义观点,或者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就要加以批判和斗争。比如,斯大林认为,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只是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交换的消费资料属于商品交换。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个观点被认为是修正主义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这样,经济研究被理解为给经典作注释。这样理解学术研究可能是中国的学术传统,中国学者为四书五经注释达两千几百年之久,如果不是“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可能还要永无休止地注释下去。
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要回顾一下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就一目了然了。在马克思诞生203年以前,法国重商主义者安徒万·德·蒙克莱田1615年出版了一本书名为《献给皇上皇后的政治经济学论》,这里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后来使用政治经济学的人越来越多,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经济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很早,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可能比古希腊更早一些,比如经典著作《管子》,现在保存70多篇,其中专论经济问题的有20多篇,另有很多篇涉及经济问题。但是,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出现则迟得多。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资本论》,第1卷,第422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西欧工场手工业产生于15、16世纪左右。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生活在17世纪。也就是说,在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后差不多20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只有西方经济学一个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以后,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流派并存。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在。不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诞生后,政治经济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家,西方经济学自动退出政治经济学领域。所以,那种认为政治经济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没有西方经济学的说法显然是一个笑话。
可能有人会认为,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以后,经济学的名称流行起来,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因而西方经济学就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误解。西方经济学自马歇尔开始,不大用政治经济学只用经济学,这并不表示西方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退出,而只是学科名称的改变。这种名称的改变,只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是西方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学术阵地让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不表示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家。
也许有人认为,马克思不赞成把自己研究的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把《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里可能也有误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对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否定,而是对古典经济学这个学派的批评。马克思经济学从19世纪40年代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政治经济学学科里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学派。
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一大流派有疑问的话,那么,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以考茨基、希法亭、布哈林等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及其著作,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大流派,应该没有人怀疑了。1897年,俄国经济学家A.波格丹诺夫编写了《经济学简明教程》,由俄国莫斯科穆里塔娃书店出版。这部教材出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波格丹诺夫的《经济学简明教程》被译成中文,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这部书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社会主义部分只有一行字,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观点是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即非商品经济论的必然结论。列宁在1898年发表了书评,认为波格丹诺夫的《简明经济学教程》“确实是一本最出色的入门书”,最主要的优点是“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其第二个优点是按经济发展各个时期顺序设计体系结构;第三个优点是“始终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4卷,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列宁还指出了波格丹诺夫的某些理论错误,如对某些范畴的解说不太正确。列宁对波格丹诺夫的“历史结构”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肯定被苏联《教科书》的编者所接受;但是列宁所肯定的波格丹诺夫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半个世纪后,被斯大林裁定为“与布哈林一类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52、54页,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约翰·伊特韦尔合著的《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年)认为现代经济学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大学派。樊纲提出,今天的经济学有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第12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就是说,今天的政治经济学领域有三大学派。由此可以清晰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内的一个流派,西方经济学也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内的一个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内并立的两大流派。
四、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流派
大概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形成一股思潮,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看作是对立的两个学科。最近几十年,中国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没有成为二级学科,实际上与西方经济学对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被看作是相对立的两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从学术上考虑,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看作是政治经济学内部两大流派是完全成立的。在学科结构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孤立地看待这一点似乎并不错。但是从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分类来看,就有问题了。西方经济学也是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在二级学科内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处于同等地位,是两个对立的二级学科。在二级学科中却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似乎地位很高,但是从学科结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际上只是一个三级学科,就是说,比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低。所以,笔者的看法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地位,就要把西方经济学从二级学科降到三级学科。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与西方经济学处于并立的学术研究地位。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处理并没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处于三级科学的地位。事实上,学科的级别并不说明学科地位的高低,而是反映几个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把西方经济学高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术地位调整到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等的学术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立,成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这样做有利于处理和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有利于处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理论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再只是对立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待西方经济学不再只是贴上一个庸俗经济学的标签而已。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极为复杂,并不只是批判。为了科学地对待西方经济学,我们不妨看一下列宁的理解。列宁说:“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列宁选集》,第2卷,第418页,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列宁在1913年3月《启蒙》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说:“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最伟大代表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列宁全集》,第19卷,第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列宁把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看作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马克思是这三种思想的继承者和完成者,这三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
有人会说,英国古典经济学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后来变成庸俗经济学,而且一直到现在。笔者不想争论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不是庸俗经济学,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任务。西方经济学有经常变化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有基本上不变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分工理论,从古希腊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直到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都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没有产生过多大的变化。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没有分工的生产方式,一种是引入分工的生产方式。没有分工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引入分工以后,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单一化,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使用价值不但没有减少,甚至还会迅速增加,这个矛盾就要通过频繁的交换得到解决。经过交换的产品就成为商品,因而形成了商品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引入分工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亚当·斯密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凡能采用分工制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制,便相应地增进劳动的生产力。各种行业之所以各个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5、7页,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斯密的《国富论》又称为分工经济学。如果抽掉分工理论,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大厦是不可能成立的。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也是极高的。马克思称分工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马克思不是批评斯密引进了分工范畴,而是批评斯密分工理论的不成熟,即把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相混淆。由此可见,在经济学要引进分工范畴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与斯密是没有分歧的。分工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说,在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没有分歧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称为经济学,属于同一个学科。当然,在不少具体问题上,比如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家往往站在资本的立场上,说资本没有剥削劳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强调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这样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立起来,以为在理论上毫无共同之处。
过去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往往夸大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异点,把相异点放大到不适当的程度,而忽视甚至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同的基础理论,把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完全分开,看作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设置了一个不可攀越的藩篱。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不用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范畴和原理,西方经济学也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计划经济;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分支称为发展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被称为生产力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研究分工理论,形成了分工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经济问题看作是所有制的演绎和归宿,形成了所有制经济学,如此等等。即使政治经济学学习得相当好的学生也几乎读不懂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者的眼里,政治经济学类似于经济学古董;同样,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够读懂政治经济学。
五、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教科书》和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而不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教科书》是经历了长达18年的写作和修改,终于在1954年出版的著作。《教科书》提出的学术规范,后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苏联范式”,或者“斯大林范式”。
中国经济学界一直把《教科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为《教科书》的研究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一些学者认为,《教科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教科书》的批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评。直到《教科书》出版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一些学者还持这个态度。
把《教科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结论是能够成立的。但是,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经济学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众多流派中的一个流派,而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只有《教科书》一部著作、只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一个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好多流派,《教科书》以外,还有马克思经济学。这些经济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之间也会产生争鸣,这种争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正常途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一律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政治斗争,把一个流派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另一个流派看作是修正主义,进而把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看作是政治斗争。这里问题的关键是要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不少流派,《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家,而不是唯一的一家。
实际上,所谓学派,按照《辞海》的解说,就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这样的学派叫作师承性学派。学派还有地域性学派(包括院校性学派)以及问题性学派。在中国学术界,学派早已有之。据说早在明朝就有了学派的说法。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比较新鲜的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国外学术界有许多马克思主义学派,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管理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
从经济学来说,相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学派很多,比如凯恩斯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弗莱堡学派、瑞典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等。与西方经济学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是唯物辩证主义经济学,是以唯物辩证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经济学,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财富、所有权决定分配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中有一个市场社会主义学派,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和模式的思想理论。市场社会主义还有一些小派别,比如英国米勒的合作制社会主义、美国罗默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美国施威兴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等。
传统观点是将这些马克思主义流派,统统归入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内部没有学派之分。其实不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内部也有不同的流派。如果从是否赞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来说,存在着四大流派。(1)非商品经济论,即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而是自然经济的学术思潮。这个流派可追溯到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一直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减弱。这种观点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2)半商品经济论,即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学术观点。这种观点承认全民所有制外部不同所有制之间存在着商品交换,在全民所有制内部的产品交换是一种调拨,而不是商品交换;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并存时期存在着商品交换,当两种公有制过渡到一种公有制的时候,商品交换就消亡。(3)产品价值论,即主张社会主义消灭了商品,但仍然存在着价值规律的学术思潮。这种观点以俄罗斯的索波里和中国的孙冶方为代表。(4)商品经济论(市场经济论),即主张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主流观点。如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说,存在着三大流派。(1)政治经济学消灭论。这是20世纪头30年流行的一股思潮,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消灭了商品经济,所以社会主义消灭了政治经济学。显然,政治经济学消灭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在当时是无法推倒的,因而政治经济学消灭论就流行了起来。(2)计划经济的经济学派。《教科书》是计划经济的经济学的代表作,是苏联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体制的理论概括,又是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说明,因而建立了计划经济的经济学。(3)市场经济学派,把市场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个流派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几乎成为时尚。*杨永华:《评“苏联范式”的争论》,载《经济研究资料》1996年第10期。
我们承认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那么就可能承认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也可能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要求,而不是修正主义观点。比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而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能是商品经济,用学派的观点来看待,就要正确对待这个新观点,而不是粗暴地当作敌对的修正主义观点打倒。现在大家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自然是一大进步,但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会发展,还会提出新观点。这样,就可以突破《教科书》体现的苏联范式,根据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大胆创新。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建
现在对待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态度和方式,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第一,修补。就是继续根据《教科书》框架和基本理论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再放进去一些新的统计数据和编写一些新的故事,比如关于市场经济的一些新材料。*王晓东、秦晓娟:《中国经济学拿什么立足世界——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5期。不少学者认为,以《教科书》为代表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不能突破;把突破《教科书》理论体系误解为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不可突破的。这些学者不晓得,《教科书》理论体系只是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中的一派,而且是计划经济的理论体系。所谓修补就是在《教科书》的计划经济体系下塞进一块市场经济的内容,这样并没有形成新的体系,反而显得不伦不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计划经济理论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是显而易见的。老师拿这种教材照本宣科,学生懂不懂?能懂多少?对《教科书》进行修补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出路。
第二,取消。就是抛弃《教科书》及其修补的一切教材,甚至取消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理由是:政治经济学是计划经济理论,现在搞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没有用了。那么有用的是什么呢?是西方经济学,因为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不少大学开始使用西方经济学教材,甚至使用英文版教材。这样做,当然会有它的好处: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比较熟悉;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与西方国家接轨了。但有一个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理论概括,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则是正在发育中的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以用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经济运行,未必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批经济学家往往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他们学习的教程讲的全都是西方的故事,而对中国却不太了解。这些学生毕业后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会不会遇到困难?这可能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第三,探索。不少学者进行新的探索,就是按照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进行创新。进行创新的理由是,没有现成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可以使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是宣传计划经济批判市场经济理论的。从总体来看,《教科书》背离了正在迅速发育的中国市场经济的现实。所以,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来看,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已经不适用了。对《教科书》不是需要进行某些部分的修改,而是需要重新创作;西方经济学教材是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的,离中国的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应该说,在探索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方面,中国经济学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目前还没有像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那样的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现。
不少学者多年来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本人也进行过探索,先后出版了《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市场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程恩富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了这样的原则:“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程恩富论马克思主义:“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02-1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8793072.html;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重建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并做了这样的解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应用的同时,还要吸收西方有用的知识”。“国学为根”是指我们当代人的理论研究,包括经济学理论都有其渊源,其思想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例如,人口、土地、财政、税收等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大量出现,并持续发展至今。程恩富试图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创新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不妨碍对他提出的十六字原则进行讨论。第一,在经济学领域里有没有形成“国学”,即中国经济学,这在经济学界是有争论的。古典型中国经济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消失了,*杨永华:《20世纪中国经济学回顾》,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所代替。今天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运用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就是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因而都可以划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西方经济学领域。所以,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流派,并没有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并立的中国经济学,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第二,关于“马学为体、西学为用”。笔者认为有两种情况,在一些经济学理论上可以做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比如在商品经济原因的解说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赞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唯一原因。具体论证的方法有所区别,因而可以做到或者说基本上做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而在另一些理论问题上却无法做到“马学为体、西方为用”。比如在资本剥削劳动问题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对立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而有些西方经济学流派是不赞成资本剥削劳动的观点的。在这个问题上,很难做到“马学为体、西学为用”。至于“国学为根”,就是以中国经济学成果为根据,这个说法当然需要重新讨论。中国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二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现在经济学界进行理论研究中已经没有人在应用古典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本身是否存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而以中国经济学为根据就是一个需要重新推敲的问题。
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一要摆脱西方经济学的束缚,二要摆脱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斯大林经济学的束缚,或者说要突破苏联范式。林毅夫最近说:“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中国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不能那么相信西方主流理论,发展中国家条件肯定跟发达国家不一样,更何况西方主流理论老在变,从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也不是真理,也一直在变啊!”*林毅夫:《对西方理论,尽信书,不如无书》,载《南方都市报》,2014-03-11。笔者赞成这个看法,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研究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必须摆脱西方经济学的束缚。
樊纲曾经提出过要突破苏联范式,但是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樊纲:《“苏联范式”批判》,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吴易风:《两种“范式危机”》,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这些学者认为苏联范式就是马克思范式。现在我们知道,所谓苏联范式,只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计划经济的一个流派。所以对苏联范式的突破并不等于对马克思范式的突破,而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的突破。樊纲认为苏联范式有四个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2)关于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两种公有制形式。(3)关于价值—价格理论。(4)关于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几十年来,对这四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科书》体现的范式由五条经济规律支撑着。这五条经济规律是:(1)生产关系要适应一定性质的生产力,这条规律在社会主义的应用被理解为建立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3)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4)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5)按劳分配规律。所谓突破《教科书》体系就是突破这五条经济规律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突破苏联范式。
事实上,苏联范式已经被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所突破。对苏联范式最强大的突破力是改革开放实践,而不是少数几个学者的呼吁。当然,一些学者的呼吁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已经突破了苏联范式,中国的理论经济学研究为什么不能突破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苏联范式呢?
【责任编辑:于尚艳】
2017-03-30
F0-0
A
1000-5455(2017)04-0010-08
杨永华,上海市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