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问答
2017-02-27
现场问答
问:请您谈谈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加法”和“减法”。
答:过去的文化史、思想史太多地习惯于“加法”而很少使用“减法”,很少去讨论渐渐消失的那些知识、思想与信仰,包括那些被后人用后来的观念贬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的,逐渐“边缘化”和“秘密化”的东西。
历史就是这样的,什么东西都有两面,其实在新思想新观念渐渐生长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正在渐渐消失。可是,我总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作为历史研究者,怎么能只看到增加的,不看见减少的呢?没准儿恰恰是在这些渐渐减少和消失的历史过程里面,我们可能可以看到被过去的精英、历史、典籍逐渐遮蔽起来的被遗忘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强大的世俗皇权和主流意识形态,是怎么样在不经意中,就可以迫使其他异端“屈服”。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国,思想是专制的,政治是同一的,权力也是一个,所谓礼乐文明,也是同一的,这是怎么形成的?那些本来在历史上存在的异端思想上哪儿去了?本来可以和儒家政治意识形态对抗的宗教究竟怎么了?本来各个地区和各种阶层的不同风俗和习惯,怎么就渐渐一致起来了?田余庆《拓跋史探》里面,讨论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制度,这种制度为了防止掌握权力的人受外戚影响和控制,用这么一个野蛮的方法,不符合汉族的“孝道”,但是到了后来,它就渐渐消失了,鲜卑人也融入华夏汉族的所谓“文明”了。这种渐渐被“文明”化,使很多所谓“野蛮”的往事被忘记、被掩盖的事儿多了去了。所以,我在1998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的时候,一面读书,一面就使劲儿在琢磨这个事儿,这一两年里面,我就曾经用这种想法为中心,写了一本关于六朝隋唐道教史的书,就是想看看在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社会环境不断增长的时候,旧的东西是怎样被迫消失的,看看我们的思想史文化史,究竟为什么在有意无意中,也跟着遗忘和遮蔽这些历史,这些历史是怎么一点一点被减去的?
还是用具体的例子来说吧。以前我们说过,自从有哲学史思想史以来,我们对于先秦两汉,就常常只看一半儿书,只读六艺、诸子、诗赋,不读兵书、数术、方技,这就使很多古代思想只剩下一半了,一半的思想能反应当时人的想法吗?我们习惯了用现代人后设的观念去观照过去的历史,这当然没有办法。不过,有时我们也可以用“了解之同情”去想一想,成语说“设身处地”,这就很好。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结果可能会落到“历史目的论”里面去,就好像用一个细长的望远镜去倒看历史,在镜筒里面的,直朝着眼睛的,就收进来了,在镜筒外面的,就忽略了。现在,写历史的人所遵循的、所依赖的,是现代人的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在现代,无须论证,都很合理,像“文明”“理性”“科学”,包括对生命的珍视,对道德的畏惧,对陋习的鄙夷,对自由的尊重等等。可是,现代人撰写古代思想史,老用这样的观点,站在这样的立场来叙述历史,可能就会不理解古人,因为不理解就会掉过脸去,故意忘掉。反过来,在这样的历史叙述里面,写思想史的人也会习惯于把那些刚刚被说出来的,有可能趋向现代的东西,当做新的合理思想,然后冠以“进步”“发展”这样的称呼,写在自己的著作中。
所以,这种方法容易忽略过去一些“不文明”“不理性”的东西,他们用现代的观念看,当然不合理,也不合法,被删掉是应当的。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现代观念看来不合理合法的东西,在它那个时代曾经合理过,也曾经很正当,甚至很神圣,否则在它那个时代,不就要被灭掉吗?为什么当时没有那么惊诧呢?没有那么惊诧,说明那个时候觉得很正常。那个时候觉得正常,不就说明那个时候的思想世界,和我们现在想象的不一样吗,也许,这些今天看来不齿的思想可能是当时的常识,我们现在费了老大的劲儿要表彰的“新”思想,可能在那个时候,没准儿倒是个怪物呢。当然,从古到今总的趋向是文明化,很多观念会消失,一些习俗会被革除,还有一些信仰呢,渐渐的会被越来越理性的人们所抛弃,还有一些失去了生活土壤的礼仪,会逐渐地被当做赘余而舍弃。那么,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在这些消失的、革除的、被鄙夷的和被舍弃的东西背后,有没有深刻的知识和思想背景呢?第一,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那个时候,那个环境里,他们曾经很流行、很合理、很正常,为什么后来它就不正常了、不流行了、不合理了呢?第二,我们还得问一下,历史书、无论是旧的史籍还是新的著作,怎么就好像成了筛子,那些本来在那个时代很普通的事情,怎么就不能通过历史审查,好像筛子一样,颗粒太粗,越筛历史就越少呢?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