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话的反复问句
2017-02-26葛生琰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湟中话的反复问句主要有三种类型:VP不(VP);VP吗不(VP);还VP不(VP)。其突出特点是语气助词“俩、哩、着”的大量使用、语气词“吗”表达传疑和连接问项、句式宾语前置、句末否定词重读等。此外,本文简要揭示反复问句“A冇A”与动词的重叠式“A冇A”句式同用现象及区别。
关键词:湟中话;反复问句;语气助词;宾语前置;重读;A冇A
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7-02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部,与西宁市相距25千米。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族等。语言属中原官话秦陇片。
反复问句是一种正反问句,选A或非A。朱德熙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三种反复问句是:
(a)VP不VP?(去不去?/喝水不喝水?)
(b)VP没有?(去了没有?/看见没有?/买票没有?)
(c)可VP?(你可去?/可相信?)
1991年,他进一步将“VP不VP?”分成两个次类“VO不V?”和“V不VO”。
湟中话的反复问沿用了以上a、b两种形式。没有c形式的表达。本人为行文的方便及全文的系统性考虑,将a、b两种形式统一归入“VP不(VP)”的范围下,并视“VP不(VP)”形式为湟中方言反复问句的三大类型之一。b句式在湟中方言中略有不同,省略“有”。其他的两大类型是“VP吗不(VP)”、“ 还VP不(VP)”。以上这三种主要形式下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子句式。子句式特点丰富。一般借助语气助词“哩,俩,着”表达,例“VP哩吗不VP?”,“俩”或“着”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替換句子中的“哩”,不改变句子原意。但语气助词“着”不能随便替换,它有自己的习惯搭配,并非无条件替换。还会使用语气词“吗”,表达疑问,且用来承接前后两个问项的内容,与普通话的“吗”用法有差别。这些用法及其他一些特点本人将在下文一一叙述。
句类 句式 例句
反复问句
VP不(VP) Z1 VP不/冇VP Z1a A不/冇A 吃冇吃?
Z2 VP不/冇 Z2a A不/冇 去不?
Z2b AM不/冇 喝俩不?
VP吗不(VP) Z3 VP吗不/冇VP Z3a A吗不/冇A 唱吗不唱?
Z3b AM吗不/冇A 去着吗冇去着?
Z4 VP吗不/冇 Z4a A吗不/冇 水喝吗不?
Z4b AM不/冇 饭吃哩吗不?
还VP不(VP)
Z5 还VP不/冇VP Z5a 还A不/冇A 还去不去?
Z5b 还AM不/冇A 还要不要?
Z6 还VP不/冇 Z6a 还A不/冇 还去不?
Z6b 还AM不/冇 还去俩不?
一、反复问句的常用形式及特点
湟中话反复问句常用形式情况表一。
表中,根据“不”、“吗”、“还……不”的分别使用,将反复问句划分为三大类型:VP不(VP)、VP吗不(VP)、还VP不(VP)。从结构上看,“VP不(VP)”为基式,“VP吗不(VP)”和“还VP不(VP)”为基式的变式。变式是在基式的基础上,添加“吗”或“还”得来。相反,变式去掉“吗”、“还”即可变成基式。如:
(1)你张三见冇见? → 你张三见了吗冇见?
(2)你钱有吗冇有? → 你钱有冇有?
(3)明天雨还下不下? → 明天雨下不下?
根据否定词后的VP是否省略,将三大类型的反复问句划分为Z1-Z6六种基本句式。单数的句式代表没有省略VP,双数的句式代表省略了VP。Z1-Z6之间也可以互变:Z2添加“吗”,即变成Z4。删去“吗”后即变成Z2;反之亦然,其他基本句式也如此。
根据语气助词“哩、俩、着”的使用与否,把Z1-Z6划分为十一种反复问句。Z1a-Z6a代表不添加语气助词,Z2b-Z6b代表添加。a、b两类句式之间可以互变,可添加语气助词,也可不添加。当地人习惯添加语气助词,所以使用语气助词的反复问句偏多。
从表中看出,Z1a句式没有对应的Z1b句式。这是因为,当Z1a要添加语气助词时,同时也要添加语气词“吗”,反复问句式才能够成立,即变成Z3b句式。为了避免重复,所以省略,不单独设Z1b句式。
表中有很多M,这表示语气助词“哩、俩、着”在句中频繁使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西北方言中很常见,尤其还表现在甘肃、宁夏等地区。口语中的语气助词盛行,各种句式常借助语气助词来表达。湟中方言也不例外,使用过程中也有其隐形的规则。湟中话的反复问句“哩、俩、着”可添加,也可不添加,在互变环节中,“哩、俩、着”之间可以互换,但是互换有规则,不可随意互换。不同的句式要保持不同的语气词搭配。“哩、俩”一般跟否定词“不、冇”都可以搭配,“着”一般跟只跟否定词“冇”搭配。并且“着”可以在否定词前后同时出现,即一个句式同时有两个语气助词“着”,“哩、俩”则不可以。如:
哩→(4)你去哩吗不去?
你去吗不去?→ 加语气助词→俩→(5)你去俩吗不去?
着→(6)你去着吗不去?*
↓→(7)你去着吗冇去着?
此外,湟中话为SOV型语言,宾语前置。刘丹青认为吴语和西北方言都有受事语序前置的特点①。湟中话的反复问句同样保持语序的一致性,当反复问句的问项A是动宾结构时,宾语前置。其次,否定词后问项A的宾语要省略。如果问项A是其他复杂结构,如补语、定语等成分,则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通常当地人习惯省略。如:
(8)课上哩吗不上?
(9)衣服洗着吗冇洗着?
(10)能来哩吗不能来?
(11)眼花着吗冇花着?
(8)、(9)的宾语“课”和“衣服”都提到动词“上”和“洗”的前面,且否定词后面的宾语“课”、“衣服”都省略了。(10)、(11)中后一个问项的“来”、“眼”可省可不省。
在“还VP不(VP)”句式里问项的宾语,往往也要提到“还”的前面。如:
(12)车还坐哩吗不?
(13)游戏还打着吗冇打着?
湟中话的反复问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吗”的用法。这里的“吗”用在两个问项中间,连接前后的问项和表达疑问的作用。普通话的“吗”一般只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张安生曾详细论证了反复问句中的“吗”,指出:“‘吗是兼有一定连词功能的疑问语气词,是和并列问项的结构方式同样重要的表达‘选择提问义的结构要素。这或许就是X吗Y式问句可以不使用选择连词的主要原因,因为兼有‘选择提问义的‘吗已经使选择连词成为羡余标记”②。选择问句中的“吗”还是反复问句的“吗”,都具备这两个功用。但是选择问句“吗”前可以用名词,而反复问句前不可用,只用谓词。
二、句尾“不”的否定强化重读
谈到语气词“麽”的来源时,吴福祥指出“麽”是由“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而产生的③。他认为,后汉到宋的年代间,“VP-neg”式发生了分化,从语义上分化为反复问句和非反复问句。为什么会分化成两大类型,吴先生也做出了解释,认为“VP-neg”式反复问句后置否定词虚化,造成表疑问的非反复问句产生,后置词进一步虚化为疑问语气词,所以才产生了“麽”。
湟中话中也有“VP-neg”式的反复问句,即“VP不/冇”,其中的“冇”即否定词。“VP-neg”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至于后面的neg很容易虚化,形成语气词。因为虚化与位置变化有关。汉语语法化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词汇单位如果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了原有的组合功能,则词义往往要发生抽象化。这种抽象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词义虚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不”最初位置在谓词前做状语。当“VP不”格式产生,“不”离开原来的位置后置于句尾,使“不”与谓词的关系变得不太密切,容易都轻声。这样的一种因素,导致“不”虚化,变成语气词。
而在湟中方言中,置于末尾的“不/冇”并没有虚化成语气词,反而强化重读。这里所指的强化并不是否定词否定意义的扩大或强化,而是相对于虚化成的语气词,语义上保持否定词性质不变,语音上也读得更重些。例:“饭吃不?”按当地人的习惯,“不”读降调/pv41/。“不”在湟中话的单字调度阳平/pv24/,而在“VP不/冇”句式末尾变成降调。从现代汉语的发音习惯看,在表示强调,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句尾往往采用降调,而非升调。朱晓农就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研究称:降调也有表示强调引人注意的功能,高调有表示亲密的功能。湟中话的反复问句“VP不/冇”可能就是因为防止虚化,保持原句式的独立完整性,与普通话的统摄下相区别,所以导致否定词“不/冇”的降调重读。
三、与动词重叠式A冇A的區别
青海方言中动词的重叠是很常见,重叠后语法意义也不同。这里只探讨动词重叠式“A冇A”。
①酒喝没喝就醉了。(刚开始喝酒就醉了)
②天亮冇亮号走开了。(天刚亮就出发了)
③吃冇吃号饱了。(刚吃就饱了)
这里的“A冇A”是在AA式的基础上,中间嵌入一个表达否定的“冇”,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持续时间很短”等语法意义。
这样的句子在湟中话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常用表达。单从形式上看,这一结构与反复问句Z1a 式“A不/冇A”一样。但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却不同。
如何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对当地人来说很容易。首先,在交流中,反复问句是希望对方作出答复,所以在发问了时通常带有表疑问的语气,借助语气助词“哩、俩、着”表达;而重叠式A冇A,在发音时,一般延长第一个动词的音程,语音上不能有停顿,如“吃——没吃号饱了”。就是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持续时间短,这种延长音节的表达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延长,取决于个人习惯,但日常习惯采用延长式偏多。
其次,在表达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持续时间短的语法意义时,为了句子语义上的完整性,A冇A式后面必须要加补语成分和表已然状态的“了或着”,否则句子不成立。反之,去掉补语成分和“了、着”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反复问句。例:“天亮冇亮号走了”→“天亮冇亮?”、“哭冇哭号骂开了”→“哭冇哭?”。
再有,这种A冇A的重叠式还可以采用非重叠的形式表达,如:“酒刚喝开就醉了”、“天刚亮号就上路了”、“刚吃妥就饱了”。他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重叠形式更加注重持续时间的短暂。重叠后的动词不能直接受“已经、刚、正在、即将、曾经”等词的修饰,非重叠形式则必须在动词前加“刚、已经、即将”等修饰语。这种A冇A式的动词重叠,可能是受安多藏语的影响,表达的形式和意义完全与安多藏语一致。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论证了。
注释:
①刘丹青《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语序的类型比较》(《方言》2015年第2期)
②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方言》。2003年第一期。
③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1期。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方言里是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2]梅祖麟.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句法的来源[C].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8.
[3]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7,(1).
[4]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J].中国语文.1991,(5).
[5]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J].方言.2003.(1):28-39.
[6]刘开骅.中古汉语式VP-neg疑问句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4).
[7]王双成.汉语青海方言的动词重叠式[J].民族语文.2008.(3).
[8]王双成.西宁方言的重叠式[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
作者简介:葛生琰(1992-),女,汉族,青海湟中人,研究生在读,青海师范大学,汉语方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