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017-02-26孙秀俊
孙秀俊
(新疆库车县林基路小学汉语学校,新疆 库车 842000)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的理念、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也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教学的有效进行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条件。本文从本校目前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上谈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10-01
什么是课堂环境?我认为,课堂环境也被称作课堂气氛、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学习环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所有感知觉,以及各种课堂情境在心理上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所有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是为了体现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我就从我们学校目前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上谈谈本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看法。
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在教师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老师们总是处于一种茫然的忙碌状态,权衡之下往往把教育最为根本的教学弱化了,我们的学生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我们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先从思想的转变改起。就目前课改初期而言,我们要努力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平衡,探索前行。以邵亚妮老师为中心的语文教研组根据我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了一套5+1的教学模式,让学校老师们效仿。
所谓的“5+1”,“5”是指课堂的五个环节:激趣导入---预习检测---重点研读---练习迁移---增量阅读。“1”是指开展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下面做一一解释:
一、[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左右)
教学时,可由讲故事、名言、新旧知识链接、多媒体、歌曲、游戏等形式引入。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环节二]预习检测,初步感知。(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检测学生独立识字情况。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生字放在词、句中让学生认读,听写重点生字。不要对所有生字的教学平均使用力量,对新词、难理解的词放在语言环境中解决。
2.检测课文朗读情况,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不是读书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难读的长句能合理断开;方式上课整篇接读、对读,也可读重点段落。
3.根据情况,也可检测学生能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但不要有过高要求。
三、[环节三]重点研读,一课一得。(15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
1.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感悟、批注,做好和同伴交流的准备。
2.明确分工,合作提升。每个人都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思考成果的权利,都有提出自己观点并向他人学习的义务。在合作学习中,要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友善交流、随时记录的好习惯。
3.展示交流。一人发言,他人补充,让小组合作的智慧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4.教师作为参与者,要抓住时机,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顺学施导,精巧点拨。
四、[环节四]注重积累,练习迁移。(8分钟左右)
重在积累和运用,背一背,写一写,读一读。
五、[环节五]增量阅读,提高能力。(10分钟左右)
操作建议:共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下面我就以邵老师上的《有的人》为例谈谈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一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学生座位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意识到传统座位的排放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死板的座位排放在很多时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学生的座位是按照6人一小组圆形围坐,分成8个小组,组与组织间的空隙比较合理,学生们的视角也不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空间也留有余地。
接着开始上课了,邵老师出示演示文稿上的名言请同学们齐读,并让学生们说说是谁说的,再让学生们互相介绍对鲁迅的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逐渐深入),引入课题《有的人》并让学生质疑课题,学生们带着质疑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谈体会。
随后教师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同时出示两人和四人合作要求和目标,学生们可以在组内合理分工最后由小组自己推选代表汇报合作成果。(在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会说,敢疑、善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和崇尚真理的态度。确保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学生汇报不很完善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这里也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重点研读部分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合作下顺利完成了,最后邵老师请同学生们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人和事写一写他们的优缺点,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能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想想这样或那样的行为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做像具有鲁迅先生一样一心为劳苦大众着想的高贵品格的人虽死犹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只能完成“5+1”中的“5”,而教学模式中的“1”没有体现,教师的时间把控上也有问题,但是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在变动不已的課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OL].2012.
[2]小学语文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参考[OL].百度文库,2012.